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古代阴山地域畜马业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发布时间:2014-07-30 16:25

  阴山地域自古就居住着游牧民族,他们以畜牧业为生,尤其很注重养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马业也逐渐发展和兴盛起来。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古代阴山地域蓄马业兴盛的原因及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一、民间养马很普遍阴山地域自古居住着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发展到汉代,这一地区主要被少数民族匈奴占领。他们长期从事畜牧业,擅长养殖马、牛、羊、驼等,而尤其擅长养马。马在匈奴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匈奴人从小就练习骑马、狩猎等技能,所以他们很小就可以飞身上马,驰骋草原,以马代步,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马不仅是匈奴人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们的很得力的运输工具。

  因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随着季节频繁的转移住所,这就要靠马来搬运生活用品。所以说,马在匈奴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样的生活方式适合于生活在阴山地域的每一个游牧民族。既然马对游牧民族的生活如此重要,那畜马的数量自然就比较可观了。

  除了民间自发地养马,朝廷也扶植民间养马以满足军队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汉代朝廷就扶植民间养马。汉文帝中期,实行“马复令”政策,命“民有车骑马一匹,复卒三人”,景帝时,继续推行“马复令”,又“造苑马以广用,笔耕论文,宫室列馆车马益增修矣”

  2 。这些政策促使民间养马十分活跃。不但如此,汉朝在北部边地还设立官吏专门管理民间养马。

  这样民间养马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既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市场提供了相当数量的马匹,为马匹交易也打下了基础。当然也有政府强制民间养马的现象,比如隆庆和议之前,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对蒙战争,明政府强迫民间养马而且条件苛刻,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客观上也保证了马匹的数量,促进了畜马业的发展。

  二、官方养马成规模朝廷不仅扶植民间养马,而且也实行官方养马,马匹的数量相当可观,这与当时中原市场的大量需求是分不开的。

  1.军用马匹的数量很大汉代匈奴长期侵扰北部边郡,终汉一代对匈奴的战争不计其数,其中大将军卫青、霍去病所统领的部队就颇为壮观,史书记载,“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率三万骑击匈奴”,即使小规模的战争双方也会投人数千骑。明代明蒙进行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战争和冲突,双方投入战争的兵力成千上万。在激烈的战争中,无数的战马战死沙场,数不清的战马忙于运送战备,所以战争对战马的需求相当大,有时战事密集时,短时间内对战马的需求就会特别大,自然战马的储备必不可少,畜马显得尤为重要,畜马业随之不断发展壮大。

  2.皇室也使用一定数量的马匹皇室经常用马匹赏赐那些宗室成员,而且根据其身份的差别,每人赏赐马一匹至八匹不等,《汉书》记载“赐列侯甲第,童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帐器物以充其家”。车马作为赏赐在历朝历代都比较流行,数量也很可观,而且这种赏赐往往与身份有着密切的联系。

  3.官马的消耗量也很大马车是古代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尤其是朝廷官员的马车都特别讲究。各朝的官署都有专用马车,而且驾车马匹的数量、颜色以及驾辕的马匹数量与官员的级别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马匹的数量越多官员的职位就越高。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马匹也是身份的象征,马匹的数量也标志着一定的官衔,从官员的乘骑我们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官位的级别。

  4.驿传用马也颇具规模驿传是我国古代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无论是朝廷诏书的下传还是地方情报的上奏,基本都是通过驿传进行的。汉代是邮驿即徒步传递。经过“文景之治”,到武帝时国力强大,再加上民间养马的数量大,所以,“改邮为置”(置就是以马传驿)就成为可能,而且马传能迅速、准确、安全地传送文书。史书记载“从敦煌西至盐驿往往起亭”(亭即邮)这是通往西域的邮驿,邮驿的出现和发展便捷了与西域的联系,加强了彼此的联系。又有“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百里一侯,奔腾阴险,死者继路”,生动地描写了驿站为皇宫从南方运输新鲜水果的场面。邮驿的广泛设置便利了全国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当然快捷的邮驿也增加了对马特别是良马的需求,客观上刺激了畜马业的发展。

  5.祭祀对马匹也有所需求祭祀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仪式,马作为一种祭品倍受青睐。在汉代有一种郊祭仪式,往往也用马做牺牲,“若陈宝节来一祠,春夏用驿,秋冬用骊,畴驹四匹,木寓龙一驷,木寓车马一驷,各如其帝色”这充分展示出郊祭的规模以及对马和马种类的特别需求。同样,朝廷在举行重大国事或行军打仗前,往往举行祭天仪式以卜得吉凶后决定是否行动,这时马也是一种首选的祭品。

  三、互市贸易对马的需求及其影响从汉代开始,在互市上中原就用铁、丝织品和粮食等交易匈奴数以千计的牛马;在唐代,中原王朝与突厥、回鹘之间的马绢贸易和茶马贸易也相当兴盛;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到明朝时互市贸易更为壮观,王崇古描述说:“各地商贾在连年大小互市中,所获牛马成千上万,互市行之极三年,各城堡已是马牛遍野”。频繁的互市贸易使阴山地区的畜马业得到大规模的发展,同时也可略见当时马市贸易的繁盛场面。

  作为互市贸易的主要贸易方面,马市的发展和繁荣对阴山地域乃至中原地区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丰富了阴山地域人民的生活经过马市贸易,中原的丝棉织品、瓷器、茶叶以及铁制工具渊源不断地流入了阴山地域,游牧民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生活方式,开始穿丝绵衣服,饮茶,用铁锅做饭等。萧大亨的《侠俗记》中记载,“其耕具有牛有黎,其种子有麦有谷,有豆有黍,此等传来已久,非始于今”。这说明经过互市贸易,阴山地域人们的生活的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加强了阴山地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阴山地域经济的发展随着贸易的 断发展,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以及技术人才也来到阴山地域,最为明显的就是造成板升聚落从丰洲滩向周围扩展,如驻马较为偏远的多罗土蛮地区(今多伦、土默特),也已有大小板升出现(即今包头西北至阴山一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4记载到“南至边墙,北至青山,东至威宁海,西至黄河岸,南北四百里,东西干余里,一望平川,无山陡溪涧之险,耕种市,花柳蔬圃,与中国无异”。可见阴山地域的农业得到了显着的发展,开始走向半农半牧化。

  3.节约了大批军费,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互市中的马市为中原提供了充足的马源,无论生活用马还是军用马都得到了保证。因为中原朝廷在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战时大多动用成千上万的兵力,军费的数目也相当可观,就明蒙交战而言,明朝每年用于军费开支达二三百万,而互市减少了战争和冲突,朝廷也就能节省大批军费。人民都厌烦战争和冲突,战事减少了,人民也减轻了徭役、兵役、等负担,保证了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而且马市也使人们得到了实惠,牧民可以用畜养的马匹换取自己的生活所需,汉地民众也可以交易到所需的牲畜以及畜产品,通过互市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并且能够安心地发展生产,从而巩固了北部边防。

  4.马市贸易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从汉与匈、奴,唐与突厥和回鹘、宋与契丹和党项到明与蒙古族,各民族间都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和冲突,但和是主流,贸易是桥梁。即使在战争时期,民间的马市贸易仍然连续不断,甚至还出现过走私贸易。所以说,民族间的交流是割不断的,战争也好,和平也好,贸易也好,他们互相接触、互相联系、互相融合,最终组成了一个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并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本文编号:4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4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0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