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成都市推行以房养老的可行性与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3 18:15

  本文关键词:成都市推行以房养老的可行性与实现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以房养老 成都市 可行性 实现路径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及独生子女政策推行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发展至今时今日,国内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然十分严峻,并呈现“未富未备先老”的特点,这意味着解决好全社会范围内的养老问题,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经刻不容缓。但与此同时,我国又面临两大养老难题:一方面,不堪重负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日渐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以及趋于小型化的家庭结构等正不断削弱着政府、土地和子女的养老功能;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养老市场的产业链与生态圈尚未形成,导致市场暂时也还无法承担起养老的重任。上述问题的日益凸显逐渐催生出了国内民众希望在现有市场条件下依靠自身能力来养老的强烈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为“以房养老”理念的引入创造了机遇。同时,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渐深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住房市场得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拥有自己的房产,有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城市中居民住房持有率已达到70%%以上,这无疑为“以房养老”在我国的推行提供了现实支持和物质基础。而且,“以房养老”模式将住房与养老相结合,不仅能盘活人们手中的固定资产,增加养老收入,还能满足大多数人希望居家养老的心理需求,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种比较实用的养老选择,因此有足够的理由成为人们自主养老时的首选途径。事实上, “以房养老”模式是社会养老机制创新和人们养老思想进步的体现,长期的发展实践使其逐步形成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主体,同时囊括售房换养、租房换养等多种操作形式在内的,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养老模式,有条件作为一种辅助养老手段来缓解国内严峻的养老形势。虽然目前“以房养老”在国外的运行已经相对成熟,但国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尚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随着近年来我国“以房养老”实践的持续推进,对该养老模式相关问题的探讨仍将继续成为学界与政界共同关注并重视的焦点。文章首先从剖析“以房养老”的相关理论内涵处切入,并在此基础上对境内外典型地区的有关实践进行比较研究;然后,文章将目光转向虽具备条件但却尚未真正有过“以房养老”尝试的地区——成都市,系统分析了该地区开展“以房养老”的可行性;最后,基于前文的论述,文章对成都市未来推行“以房养老”的实现路径安排展开探讨。具体来讲,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各章思路与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包括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价值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文章行文思路框架与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等五项内容。其中,前两部分主要阐明笔者的选题成因与依据;国内外文献述评主要是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以房养老”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作进一步的总结评述,从而为全文的研究奠定基础;后两块内容则是对文章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简要说明。第二章主要是对“以房养老”理念进行系统阐述,具体包括其内涵、理论基石、主要操作模式,并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例,对“以房养老”模式的运作机理作详细介绍,以使人们对这一思想有一个比较全方位的认识。经过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以房养老”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四个;而且,“以房养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采用的操作模式灵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第三章主要是对境内外典型地区实施“以房养老”的具体做法与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各自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其中境外主要选取美国和新加坡地区的“以房养老”的实践模式进行探讨,并总结其成功经验;对境内“以房养老”实践的论述则分阶段展开,其中第一阶段主要是各地“自发式”开展,第二阶段则是在试点地区集中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以房养老”的实践进行简要的总结评析。第四章通过考察成都市的宏微观环境,从两个维度系统分析了该地区开展“以房养老”的可行性。一是迫切性,主要是来自于全市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金供养能力有限、家庭与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及养老服务市场欠发展的压力;二是有利环境,主要得益于成都市利好的政策环境、有利的经济市场环境及“以房养老”市场潜在需求的旺盛,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为下文的展开作了充分的准备。第五章是在前四章的基础上,探索提出成都市未来推行“以房养老”的实现路径安排,具体包括四点:首先是前提,即参与主体的选择,主要有政府主管部门、以房养老需求方、贷款机构、中介机构等;其次是基础,即正确的模式选择,包括“以房养老”的基础模式与操作模式选择;然后是助力,即采用“先局部试点、后全市推广”的实施步骤;最后是保障,此处建议成都市可通过宣传教育、明确政府角色、健全法规、完善市场、做好风险规避等途径来完善相关配套环境。最后一章是结语与展望,该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并对后续亟待完善的问题作简要阐述。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1.选题紧贴近两年领域内热点,时效性较强:2.在清晰认识“以房养老”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并比较研究境内外典型地区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文章选取我国至今虽未开展“以房养老”实践,但却基本满足相应条件的西南地区中心城市——成都市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该地区实施“以房养老”的可行性,且紧密结合当地情况,利用大量数据佐证文章观点;3.在深入了解成都市的相关环境后,文章探索提出该地区未来开展“以房养老”的实现路径,希望对其后续的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然而,文章仍存有以下几点不足:1.由于“以房养老”所涉学科领域较多,社会各界对其的研究也比较多元,所以笔者对相关问题的把握可能不够全面。2.由于国外详尽准确的相关资料比较难以获取,所以文中对国外一些问题的分析难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3.鉴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文章对成都市相关问题的分析可能还有欠思考之处,深度与广度都有待扩充。4.由于笔者论文功底尚浅,所以文章的结构编排及某些语句的组织可能不尽完善。
【关键词】:以房养老 成都市 可行性 实现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3;D669.6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1. 导论14-27
  • 1.1 问题的提出14-16
  • 1.2 研究意义16-17
  • 1.2.1 理论研究价值16
  • 1.2.2 现实意义16-17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7-24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7-20
  • 1.3.2 国内研究现状20-23
  • 1.3.3 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总结述评23-24
  • 1.4 本文的行文思路与研究方法24-25
  • 1.4.1 文章的行文思路24-25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25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25-27
  • 2. 以房养老相关问题剖析27-38
  • 2.1 以房养老的内涵界定27-28
  • 2.2 以房养老理念组建的理论基石28-32
  • 2.2.1 生命周期假说29
  • 2.2.2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29-30
  • 2.2.3 家庭代际间财富传递理论30-31
  • 2.2.4 期权理论31-32
  • 2.3 以房养老的主要操作模式32-35
  • 2.3.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32-33
  • 2.3.2 售房换养33-34
  • 2.3.3 租房换养34-35
  • 2.4 以房养老方式的运行机理——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例35-38
  • 2.4.1 参与主体35
  • 2.4.2 具体运作路径35-36
  • 2.4.3 贷款支付方式36-38
  • 3. 境内外以房养老模式的比较研究38-51
  • 3.1 境外典型国家的运行模式分析38-46
  • 3.1.1 美国模式38-42
  • 3.1.2 新加坡模式42-44
  • 3.1.3 境外以房养老实践的经验启示44-46
  • 3.2 境内地区以房养老实践模式的评析46-51
  • 3.2.1 第一阶段:形式多样,分散开展(2005年—2014年6月)46-49
  • 3.2.2 第二阶段:试点集中推进(2014年6月至今)49-50
  • 3.2.3 小结50-51
  • 4. 成都市推行以房养老的可行性分析51-67
  • 4.1 成都市实施以房养老的迫切性分析52-58
  • 4.1.1 人口因素:老龄化形势加剧,人口赡养率不断攀升52-53
  • 4.1.2 经济因素:现阶段社会养老金水平偏低,难以满足晚年生活需求53-54
  • 4.1.3 养老因素:家庭与土地的养老功能弱化54-56
  • 4.1.4 市场因素:养老服务产业欠发达56-58
  • 4.2 成都市开展以房养老的有利环境分析58-66
  • 4.2.1 政策制度环境58-59
  • 4.2.2 经济市场环境59-62
  • 4.2.3 市场需求环境62-66
  • 4.3 小结66-67
  • 5. 成都市推行以房养老的实现路径安排67-82
  • 5.1 前提:参与主体的选择67-70
  • 5.1.1 政府主管部门67-68
  • 5.1.2 以房养老需求方68
  • 5.1.3 贷款机构68-69
  • 5.1.4 第三方中介机构69-70
  • 5.2 基础:运作模式的选择70-75
  • 5.2.1 基础运作模式的选择70-71
  • 5.2.2 操作模式的选择71-75
  • 5.3 助力:具体推广步骤的设定75-76
  • 5.4 保障:相关配套环境的完善76-82
  • 5.4.1 多渠道宣传教育,逐步转变传统认知76-77
  • 5.4.2 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77-78
  • 5.4.3 努力创造相匹配的法律法规环境78
  • 5.4.4 重视相关市场的发展78-80
  • 5.4.5 寻求有效防范措施来应对风险80-81
  • 5.4.6 加紧对市场信用环境的改善81-82
  • 6. 结语82-83
  • 参考文献83-87
  • 附录87-91
  • 致谢91-93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目录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勒懿;;以房养老:理想主义的旗帜插不上现实的城堡[J];现代经济信息;2007年11期

2 王春华;;怎样看待我国的“以房养老”[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年03期

3 欧阳渊;;以房养老在我国“试水”艰难的原因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15期

4 祁峰;;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以房养老[J];兰州学刊;2009年02期

5 张忷英;唐丹丹;王强;;浅论以房养老模式[J];企业导报;2009年10期

6 沈琰;;“以房养老”值得探索[J];浙江经济;2010年08期

7 王艳艳;;试论我国“以房养老”模式[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06期

8 阎春宁;祝罗骁;张翔;张伟;;上海市居民以房养老意愿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01期

9 张曼;;对以房养老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1年01期

10 祝罗骁;;关于以房养老各种风险及防范的初探[J];价值工程;2011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戴律国;;上海实施“以房养老”的探索[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王杰;张鹏;;“以房养老”暂不可行[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王楠;;我国“以房养老”的普及模式研究[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铎全;吴梦珍;刘晓荣;;“以房养老”模式的新探索[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1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14年

5 徐皓;;关于以房养老模式推行的可行性论述[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1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14年

6 杨轶;;以房养老模式推行的文化障碍[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邬凤英;“以房养老”是否可以“养老”[N];中国商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胡凤娟;以房养老不再遥远[N];宝鸡日报;2007年

3 本期执笔 宋时飞;“以房养老”初试水[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谢丽佳;“以房养老” 看上去很美[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5 钟华;以房养老 百姓为何不买单[N];经理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张春红;“以房养老”能否破解养老难题?[N];辽宁日报;2007年

7 陈丽君;“以房养老”值得期待[N];市场报;2007年

8 钟泉 黄玉;“以房养老”离我们有多远?[N];湘潭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黄晏君;以房养老在我市悄然兴起[N];哈尔滨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赵曦;“以房养老”需跨三门槛[N];消费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耀祺;“以房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2 王晓楠;济南市实行以房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董君莉;以房养老:一种新型养老模式[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肖彩波;以房养老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5 邓依伊;中国发展“以房养老”:问题、经验借鉴与解决对策[D];湘潭大学;2012年

6 赵慧;我国以房养老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彭文祥;中国“以房养老”的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8 张淼;完善我国以房养老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李媛;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以房养老”模式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汪莉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以房养老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成都市推行以房养老的可行性与实现路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以房养老 成都市 可行性 实现路径




本文编号:514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514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0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