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璧山区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摘要】:目前,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CO2排放量已经是全球第一了。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洪涝、高温等现象严重威胁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居住安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刻不容缓。国内一些城市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纷纷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低碳工业园区等降低城市碳排放水平。近年来,作为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璧山区提出实施“三区一美”战略,低碳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论文试图建立一套符合区县发展实际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璧山区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并结合城市生态学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区县级别的城市发展现况,科学构建适用于璧山这样的小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能源发展、环境发展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以重庆市璧山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选取与璧山区有相同城市功能定位的城市发展新区其余11个区县、重庆市平均水平作为对比,还选取了低碳城市发展较好的合肥市、厦门市作为对比的对象,借助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璧山低碳城市发展水平高于城市发展新区其他区县,也高于重庆市平均水平。与城市发展新区其他区县、重庆市平均水平相比,璧山低碳城市发展的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用水量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三个方面。(2)与低碳城市建设较好的合肥、厦门相比,璧山的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比重、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单位GDP能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这几个指标均落后于合肥、厦门。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论文从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能源、低碳环境四个维度提出了针对璧山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在综合考虑低碳城市内涵和特点以及已有文献中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区县统计数据收集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璧山以及相关区县和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找出了璧山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是,论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数据收集的困难性,未能将对低碳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绿色建筑比例、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这两个指标涵盖进去,导致对低碳城市的评价还不够全面。
【关键词】:璧山 低碳城市 评价体系 主成分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X82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第1章 导论9-21
- 1.1 研究背景9-11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1-12
- 1.2.1 研究目的11-12
- 1.2.2 研究意义12
- 1.3 研究内容12-13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9
- 1.4.1 低碳城市文献综述13-17
- 1.4.2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相关文献综述17-19
- 1.5 研究方法19-20
- 1.6 研究创新之处20-21
- 第2章 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实践21-31
- 2.1 低碳城市相关概念界定21-24
- 2.1.1 低碳经济21
- 2.1.2 低碳城市21-24
- 2.2 低碳城市的理论基础24-27
- 2.2.1 城市生态学理论24-25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25-26
- 2.2.3 循环经济理论26-27
- 2.3 低碳城市发展实践27-31
- 2.3.1 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的实践27-28
- 2.3.2 国内低碳城市发展的实践28-31
- 第3章 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31-39
-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31
-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其解释31-35
-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31-32
- 3.2.2 评价指标解释32-35
- 3.3 指标处理35-37
- 3.3.1 指标数据标准化36
- 3.3.2 单个指标打分36-37
- 3.4 主成分分析法概述37-39
- 3.4.1 主成分分析的概念37
- 3.4.2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37-38
- 3.4.3 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38-39
- 第4章 璧山区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39-57
- 4.1 璧山区低碳城市发展现状39-43
- 4.1.1 经济发展现状39-40
- 4.1.2 产业结构发展现状40-41
- 4.1.3 新兴产业发展现状41
- 4.1.4 环境现状41-42
- 4.1.5 能源消费现状42-43
- 4.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璧山区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43-55
- 4.2.1 数据的选取43-44
- 4.2.2 数据分析44-51
- 4.2.3 璧山区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51-55
- 4.3 本章小结55-57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57-63
- 5.1 研究结论57
- 5.2 对策建议57-63
- 5.2.1 以璧山产业转型为契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58-59
- 5.2.2 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倡导低碳消费理念,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59-61
- 5.2.3 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促进低碳能源的发展61
- 5.2.4 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促进低碳环境的发展61-63
- 参考文献63-69
- 致谢69-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冰;;低碳城市大跃进 路在何方[J];资源再生;2010年09期
2 闻茂;;“低碳城市”:理想如何回归现实[J];环境;2010年09期
3 钟荷;;对“低碳城市”多一些了解[J];质量探索;2010年12期
4 邢维;田晓刚;鞠美庭;邵超峰;任希珍;李倩;;天津低碳城市建设之路怎么走[J];环境保护;2011年10期
5 屈遐;;低碳城市账该如何算?[J];环境经济;2011年09期
6 ;本期专题:低碳城市再聚焦——问题与措施[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11期
7 ;中国低碳城市从“理念”进入实质性发展规划[J];低碳世界;2012年01期
8 穗贤杰;闫凯;刘瑞琪;;营建低碳城市与实施低碳规划的探讨[J];河南科技;2012年05期
9 ;未来低碳城市构想图[J];新知客;2008年09期
10 潘家华;;低碳城市:从理解到建设[J];绿叶;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鹏;;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城市为主线实现“两化”转型发展[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林栋;;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3 于亚滨;刘伟;;寒地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赵建军;郝栋;;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探索[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李金兵;;低碳城市系统模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6 叶亚平;宋博文;;低碳城市理论研究进展[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7 陈果;;传播媒介视角下低碳城市发展探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8 谢永琴;王芳;;北京发展低碳城市的森林模式探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9 尹潘;薛小川;张榜;;基于低碳城市的济西湿地片区规划方法初探[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单宝;;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与实现途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斌峰 杨若愚 郑智;中国打造“低碳城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殷耀 赵仁伟 齐海山;低碳城市建设需防“大跃进”现象[N];中国改革报;2009年
3 南斌峰 杨若愚 郑智;各地热捧“低碳城市”新概念[N];中国改革报;2009年
4 通讯员 杭组文 吕媛;行动起来,走在低碳城市建设最前列[N];杭州日报;2010年
5 胡琪;建设低碳城市不应成为空话[N];中国建设报;2010年
6 蔡炜 李莉 高杰;警惕低碳城市标签化[N];中国环境报;2010年
7 新闻评论员 吴学安;建低碳城市不是“时髦标签”[N];中国能源报;2010年
8 武义青;建设低碳城市推进“三年大变样”[N];石家庄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傅sヶ,
本文编号:5258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525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