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01:21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型城镇化 保护与利用 旅游开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流淌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这种活态的文化资源生存空间面临不断被压缩,传统的文化空间环境逐渐瓦解。新世纪以来,随着昆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认定为第一批“人类口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种潜藏在广袤民间大地的遗产文化,迅速的进入政府、学界、公众的视野。虽然我国采取了政府主导的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依然没有构建科学合理的长效保护与利用体系。本文从新型城镇化这个宏观背景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全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定性定量结合分析法,并进行了案例分析。其次,从研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着手,分析和讨论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再通过对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和韩国成功经验的分析总结,寻找适宜我国保护与利用的可取之处。再次,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尝试从量化分析角度探究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要素因子,并划分了保护与利用效果五个级别的优异度——级别Ⅰ很差、级别Ⅱ较差、级别Ⅲ一般、级别Ⅳ较好、级别Ⅴ很好。接着以合肥市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对合肥市新型城镇化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分析,最终得出合肥市保护与利用效果为级别Ⅲ,效果一般。最后,归纳总结出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大保护对策:制定新型城镇化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划、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力度、营造优良的社会保护环境、鼓励NGO的协助参与、完善法律政策及管理体系等,以及五大利用对策:编制新型城镇化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规划、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融入特色城镇建设之中、拓宽新型城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投融资渠道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型城镇化 保护与利用 旅游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2;F299.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11-13
  • 1.2.2 城镇化研究综述13-14
  • 1.2.3 城镇化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14
  • 1.2.4 文献评述14-15
  • 1.3 本文研究方法15-17
  • 第2章 相关理论阐述17-22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17-19
  •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17-18
  •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18-19
  • 2.2 新型城镇化理论19-20
  • 2.2.1 新型城镇化概念19
  • 2.2.2 新型城镇化内涵19-20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20-22
  • 2.3.1 可持续发展概念20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20-22
  • 第3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机遇与挑战22-25
  •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机遇22-23
  • 3.1.1 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22
  • 3.1.2 国家对特色城镇建设的大力支持22-23
  • 3.1.3 文化消费市场的壮大与繁荣23
  •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23-25
  • 3.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环境危机23-24
  • 3.2.2 广大农村的空心化24
  • 3.2.3 文化全球化和都市文化盛行24-25
  • 第4章 中外城镇化建设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启示25-29
  • 4.1 日本经验25-26
  • 4.1.1 重制度,,推进各项保护措施25
  • 4.1.2 重传承,实施“人间国宝”计划25-26
  • 4.2 韩国经验26-27
  • 4.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政府清晰认识定位26-27
  • 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运作成熟成功27
  • 4.3 中国经验27-29
  • 4.3.1 建立四级保护体系27-28
  • 4.3.2 重视法制建设28-29
  • 第5章 新型城镇化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等级划分29-48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29-30
  • 5.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29
  •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使用的方法29-30
  • 5.2 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0-40
  • 5.2.1 保护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确定30-35
  • 5.2.2 保护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35-40
  • 5.3 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0-46
  • 5.3.1 利用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确定40-44
  • 5.3.2 利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44-46
  • 5.4 保护与利用效果等级划分46-48
  • 第6章 评价指标体系与等级划分的实证分析——以合肥市为例48-54
  • 6.1 合肥市概况48
  • 6.2 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48-50
  • 6.3 保护与利用效果评估50-54
  • 6.3.1 保护效果分析52-53
  • 6.3.2 利用效果分析53-54
  • 第7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54-64
  • 7.1 保护对策54-59
  • 7.1.1 制定新型城镇化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54-55
  • 7.1.2 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55-56
  • 7.1.3 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力度56-57
  • 7.1.4 营造优良的社会保护环境57-58
  • 7.1.5 鼓励NGO的协助参与58
  • 7.1.6 完善法律政策及管理体系58-59
  • 7.2 利用对策59-64
  • 7.2.1 编制新型城镇化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规划59-60
  • 7.2.2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60-61
  • 7.2.3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61-62
  • 7.2.4 融入特色城镇建设之中62-63
  • 7.2.5 拓宽新型城镇化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投融资渠道63-64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64-66
  • 8.1 结论64-65
  • 8.2 展望65-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70
  • 附录70-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鹏;;新型城镇化和文化产业[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年08期

2 张士闪;;“顺水推舟”: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忘却乡土本位[J];民俗研究;2014年01期

3 姜德辉;杨玉娟;;新型城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J];人民论坛;2014年08期

4 陈祥健;;新型城镇化:三个范畴的哲学思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5 伍长南;徐颖;;加快福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曾群华;徐长乐;;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J];中国名城;2014年06期

7 华生;;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与路径[J];中国西部;2013年07期

8 肖凌云;;生态为本,走新型城镇化之路[J];中国西部;2013年07期

9 胡宏;付敏;胡静;黄迪;;新型城镇化托起“中国梦”[J];中国西部;2013年07期

10 辜胜阻;;新型城镇化的难点是人的城镇化[J];中国西部;201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澄;陈锦富;;重构制度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郭宇;;论筠连县新型城镇化建设[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婧翱;;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志慧;刘山;;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下的制度重构[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丁少群;;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明泽;;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志;;解读新型城镇化[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第四十五期 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9 汤文华;;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10 陆晶晶;;智慧城市助力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军 记者 廖琴;共论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N];广安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华北;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N];上饶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辉 实习生 于茜茜;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呼之欲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王纪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示范[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胡敏华 吴瑕 记者 范嘉欣;昌南组团新型城镇化示范镇第二批项目开工[N];南昌日报;2010年

6 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沈雯;湖北提出新型城镇化目标[N];农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岩;张通与网友在线聊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抓扩容 促提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N];克孜勒苏报(汉);2011年

10 记者 唐正鹏 通讯员 张永斌 鲁迎春;州住建局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新年工作[N];团结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栋林;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刘升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李新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证[D];华侨大学;2015年

5 孙彬;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6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8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王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10 李文平;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发展规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赵文忠;基于参与主体视角的丽水莲都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曹尤;拉萨市新型城镇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7 李顺飞;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尹兆钊;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天帅;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徐国平;低碳发展视阈下重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39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539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c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