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真实与应计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房地产业真实与应计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真实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 销售操控 生产操控 费用操控
【摘要】: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提高公司财务信息质量,使财务信息更加准确地反映公司业绩。但是,上市公司出于避税、保牌等动机,过度地进行盈余管理,导致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不能准确的反映公司业绩,严重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因此,研究真实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究房地产业偏好调节盈余的手段,有利于监管部门提出解决办法来监督和规范房地产业的盈余管理。国内许多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但是以房地产业为研究对象,专门对真实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比较少。然而,房地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对财政收入贡献巨大,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研究房地产业真实与应计盈余操纵的程度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房地产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真实的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操纵之间呈现正向相关关系;相对于应计盈余操纵,房地产行业多通过改变真实的交易事项调节盈余;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多使用生产操控管理盈余。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应计盈余管理 销售操控 生产操控 费用操控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33.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1
- 1.1 研究背景8
- 1.2 研究意义8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8-10
- 1.4 研究的创新点10-11
- 2 文献综述11-16
-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11
- 2.2 影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因素11-14
- 2.2.1 影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外部因素11-13
- 2.2.2 影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内部因素13-14
- 2.3 真实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14-15
- 2.4 小结15-16
- 3 盈余管理的理论与计量方法分析16-24
- 3.1 盈余管理的动机16-19
- 3.1.1 资本市场动机16-17
- 3.1.2 契约动机17-18
- 3.1.3 政治成本动机18-19
- 3.2 盈余管理的手段19-20
- 3.2.1 应计盈余管理的手段19
- 3.2.2 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19-20
- 3.3 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20-23
- 3.3.1 应计利润分离法20-21
- 3.3.2 具体项目法21
- 3.3.3 分布检测法21-22
- 3.3.4 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法22-23
- 3.4 小结23-24
- 4 房地产业的概述及盈余管理的现状24-29
- 4.1 房地产业的界定24
- 4.2 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24-27
- 4.2.1 经营状况24-25
- 4.2.2 规模变化25-26
- 4.2.3 库存量变化26
- 4.2.4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26-27
- 4.3 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现状27-28
- 4.4 小结28-29
- 5 实证研究29-49
- 5.1 研究假设29-30
- 5.2 样本的选择30-32
- 5.3 计量模型的选择32-34
- 5.3.1 应计盈余操纵计量模型的选择32-33
- 5.3.2 真实盈余管理计量型选择33-34
- 5.4 回归模型的设计34-36
- 5.5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36-49
- 5.5.1 描述性统计分析36-37
- 5.5.2 自变量与控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37-39
- 5.5.3 模型的显著性检验39-44
- 5.5.4 回归分析44-49
- 6 结论与建议49-53
- 6.1 结论49
- 6.2 建议49-53
- 6.2.1 对政府部门、监管机构的建议49-51
- 6.2.2 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建议51-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 与实证研究有关的原始数据58-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少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研究[J];企业经济;2000年12期
2 刘明;对陕西房地产业的中远期分析与预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彭惊涛,叶红;湖北房地产业的出路[J];统计与决策;2000年05期
4 彭昆仁;新世纪初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趋势[J];学术研究;2000年06期
5 李为众;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影响[J];长江建设;2000年01期
6 梁运斌,刘宗昭;品牌推动房地产业成功[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06期
7 曹晓燕;房地产业的品牌意识[J];城乡建设;2000年10期
8 尹伯成;新世纪: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喜与忧 21世纪初叶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0年12期
9 薛亮;高教扩张及对房地产业的连动效应[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0年08期
10 王磊 ,陈锡鹏;房地产业——企业的兼并与重组[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0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名琛;;从台湾房地产业发展轨迹看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缪世骏;;房地产业发展探讨[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永岳;;以“四个率先”指导,促进上海房地产业的转型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4 徐红梅;;马克思三大理论视角下中国房地产业失衡发展批判分析[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包亚钧;;中国房地产业60年的发展及其功能定位的经济学分析[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6 张永岳;周建成;;房地产业与上海城市协调发展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7 张玉林;;金融危机下我省房地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冯梅;;房地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良好的市场基础[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9 熊建文;;外向型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及政策研究[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10 储继明;杨国诚;田汉雄;;引进市场机制发展房地产业[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茜茹;是谁禁锢了房地产业的发展[N];甘肃日报;2004年
2 马国香;以人为本发展中国房地产业[N];消费日报;2005年
3 金湛久;房地产业如何走出发展困局[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邹兰;天津房地产业贷款需求出现反弹[N];经济参考报;2007年
5 张魁兴;房地产业能使中国“可持续发展”吗[N];连云港日报;2007年
6 刘治荣;进一步培育和规范房地产业[N];平凉日报;2007年
7 南充市委党校教授 宋先钧;南部房地产业:前景光明潜力巨大[N];南充日报;2008年
8 本报特约评论员;促进房地产业大发展快发展[N];辽宁日报;2008年
9 记者 姜蕴真;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N];安阳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周云;阶段性调整不影响房地产业长期发展[N];自贡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雪松;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2 崔裴;中美房地产业内涵、属性及其经济与社会功能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丰;我国城市房地产业运行机理及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晏国菀;经济增长、房地产业发展及宏观调控[D];重庆大学;2010年
5 李艳双;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杨文武;中国房地产业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吴淑莲;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互动发展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8 杨波;房地产业的城市政府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9 李双久;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岚;中国房地产业产融结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雪;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估计[D];山东大学;2008年
2 孙华群;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我国房地产业系统演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3 耿崇桑;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房地产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黄力;房地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常潇琳;北京市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6 郜筱亮;构建我国房地产业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7 封伟强;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刘慧;房地产业对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05年
9 毕欣;发达国家房地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唐礼武;公共政策在房地产业发展中的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74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574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