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集体协商多元类型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工资集体协商多元类型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工资集体协商 碎片化威权主义 党政调控 工人行动
【摘要】:新常态下,中国出现了新的用工形式和多元化用工的主体,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南海本田事件及其后出现的罢工潮,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带来重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如何解决劳资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工资集体协商是有效手段。文章首先对工资集体协商的国内外研究进行评述,并将关注点集中于中国的工资集体协商实践。系统论述了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的两个阶段,党政调控和工人行动下的工资集体协商。在党政调控的工资集体协商阶段,国家实行指标化管理,工资集体协商通过量化指标的分解层层下派,集中体现为集体合同和集体协商的覆盖率。从数字上看,中国的集体协商无疑是成功的。但存在协商过程缺乏博弈,集体合同文本化,可操作性差,各参与主体对集体协商的满意度低等问题。在中央指标任务下达以后,地方层面通过召开工作会议,制定配套政策,创新工作方法等方式进行回应,其功能更多体现在保障集体协商的开展,监督审核集体合同,对具体协商过程作用不大。企业工会和企业管理者负责工资集体协商的具体落实,工会的依附性困境和企业方对工资协商的错误认识使得集体协商流于形式。南海本田罢工开创了中国工人集体行动启动工资集体协商的先河,此后,中国工资集体协商不断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在这一阶段,工人诉求由维护合同、工资、加班费、工作条件等权利争议转向争取工资增长的利益争议,行动方式由法律行动转向集体行动,出现了常态化、连锁化、组织化的集体行动。地方政府处理劳动争议的指导思想由“维稳”向“维权”转变,形成了“上代下”的工作方式。这一阶段企业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不断成长,由最开始的被动协商,到主动出击,再到劳资双方互利共赢,工资集体协商实效性不断增强,逐步走向规范化。中国工资集体协商政策的推行具有碎片化威权主义的特征,地方党政、企业工会(工人)、企业方任何一方主体都缺乏独立执行政策的能力,政策的推行必须在多方主体的协商合作中才能完成,需要综合考虑劳资政多方利益。同时,协商过程是多个主体讨价还价的过程,最后建立共识,工资集体协商推行的每一步都需要不断反复这一过程。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文章构建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分类模型,设置了“党委和政府支持力度”“工会(工人)与资方力量对比”两个维度,将工资集体协商分为形式型、半形式型、对抗型、合作型四种类型。其中,地方政府对工资集体协商的不同态度主要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倡导和地区的阶段性主要矛盾相关,工会的力量则取决于工会的代表性、民主性和工人的组织性力量和结构性力量。广州市开发区、萝岗区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工资集体协商示范区域,文章选取了萝岗区四个典型个案,具体比较四种类型工资集体协商的不同要素,并分析其产生机制。最后,论文从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分类模型三个方面对文章的创新性进行说明,同时提出了理论层面、数据层面、个案典型性论证的不足,构建实效性、可持续的工资协商制度是未来的重要方向,论文的研究或许能够为未来中国工资集体协商改革提供依据,为未来走向何种工资集体协商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资集体协商 碎片化威权主义 党政调控 工人行动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49.24;D41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导言11-23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目的12
- 1.1.3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集体谈判研究动态及评述13-20
- 1.2.1 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研究13-16
- 1.2.2 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研究16-19
- 1.2.3 发展趋势19-20
-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20-21
-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21-23
- 1.4.1 研究方法21-22
- 1.4.2 资料来源22-23
- 2 党政调控与我国工资集体协商自上而下启动23-40
- 2.1 工资集体协商政策演进23-27
- 2.1.1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起步阶段23-24
- 2.1.2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发展阶段24-25
- 2.1.3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深化阶段25-27
- 2.2 国家指标与数字化游戏27-32
- 2.2.1 中国中央地方的府际关系27-28
- 2.2.2 国家指标管理的内在逻辑28-30
- 2.2.3 工资集体协商的数字游戏30-32
- 2.3 地方回应与本本化合同32-36
- 2.3.1 地方层面对中央指标的回应32-35
- 2.3.2 法条化的集体合同文本35-36
- 2.4 企业落实与形式化协商36-40
- 2.4.1 企业工会与企业方的依附关系36-37
- 2.4.2 企业层面对指标任务的回应37-38
- 2.4.3 缺少博弈的形式化协商38-40
- 3 工人行动与工资集体协商自下而上启动40-46
- 3.1 2010年罢工潮40-42
- 3.1.1 南海本田的导火线40-41
- 3.1.2 全国罢工潮与广东重灾区41-42
- 3.2 工人集体行动与集体协商启动方式转型42-46
- 3.2.1 由权利争议转向利益争议的工人诉求42-43
- 3.2.2 由法律行动转向集体行动的行动方式43-46
- 4 个案选取与工资集体协商多元类型划分46-79
- 4.1 H公司形式型工资集体协商46-50
- 4.1.1 自上而下:行政方的工会46-48
- 4.1.2 协商启动:停工的号角48-49
- 4.1.3 双方签约:程式化过程49-50
- 4.2 M公司半形式型工资集体协商50-62
- 4.2.1 协商前奏:曲折的工会主席选举50-51
- 4.2.2 维护权益:工会主席一个人的抗争51-58
- 4.2.3 陷入僵局:劳资博弈下的协商58-62
- 4.3 S公司对抗型工资集体协商62-63
- 4.3.1 对抗的基石:工人的工会62
- 4.3.2 反制劳方:资方的应对策略62-63
- 4.4 Z公司合作型工资集体协商63-79
- 4.4.1 合作前提:民主规范的工会63-65
- 4.4.2 友好氛围:协商前的准备65-72
- 4.4.3 构建共赢:协商中沟通与合作72-79
- 5 碎片化威权主义与工资集体协商多元类型79-94
- 5.1 碎片化威权主义与工资集体协商分类模型79-86
- 5.1.1 碎片化威权主义分析框架79-82
- 5.1.2 工资集体协商分类模型82-86
- 5.2 碎片化威权主义与工资集体协商运行逻辑86-94
- 5.2.1 碎片化威权主义下的党政与工资协商86-90
- 5.2.2 地方工会的双重代理与工资集体协商90-91
- 5.2.3 劳资力量对比与工资集体协商91-94
- 6 结论与讨论94-99
- 6.1 研究结论94-96
- 6.2 研究展望96-99
- 致谢99-100
- 参考文献100-103
- 校对报告103-104
- 附录1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喜;黄茂英;;论新时期工人工资集体协商的制度化建构[J];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06期
2 龚虹波;;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政策路径和政策手段——以宁波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1999年至今)[J];浙江学刊;2014年06期
3 杨正喜;;地方工会“上代下”与工资集体协商——以南海本田事件为例的研究[J];社会科学;2014年11期
4 常凯;;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5 闻效仪;;集体合同工作中的行政模式以及工会困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05期
6 章群;蔺琳;牛忠江;;对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进的思考[J];中国劳动;2012年12期
7 吴清军;;集体协商与“国家主导”下的劳动关系治理——指标管理的策略与实践[J];社会学研究;2012年03期
8 石晓天;;工资集体协商的条件与实现路径——从南海本田等个案比较的角度[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赵炜;;集体谈判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一家合资企业集体谈判历史变迁的实证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02期
10 刘晓倩;;集体合同快速增长背后的隐忧——以《武汉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焦晓钰;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运行机理与实施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彭闯;中国企业工资集体谈判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3 魏云;压力型体制下的行政问责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梁学伟;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及其走向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小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劳动关系与工会改革[D];复旦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59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659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