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跨界民族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关键词:云南跨界民族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届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布局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很多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效果都不甚理想。跨界民族农民工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在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群体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这样一个特殊人群在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既有其独特性,也会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和困难。本文通过对云南跨界民族分布集中的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4个州市36个跨界民族村寨进行调查,采集跨界民族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状况相关数据,对异地就业劳动力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首次就业流动年龄、就业行业分布、工资水平、工作获取方式、劳动强度、工作性质、就业歧视等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及成因,从中总结云南跨界民族农村劳动力在异地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并依据采集数据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云南跨界民族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的相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帮助这一群体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更好的融入祖国大家庭,维护边疆稳定和繁荣发展。
【关键词】:跨界民族 农村劳动力 异地就业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6;F249.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一、导论7-16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7-9
- 1、选题的背景7-8
- 2、选题的意义8-9
- (二) 文献综述9-13
- 1、关于云南跨界民族的研究9-11
- 2、关于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研究11-12
- 3、关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研究12-13
- (三) 关键概念的界定13-14
- 1、跨界民族、跨境民族和跨国民族的区别13-14
- 2、“异地就业”的概念14
- (四) 调查设计和研究方法14-16
- 1、调查设计14-15
- 2、研究方法15-16
- 二、云南跨界民族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情况16-27
- (一) 个人基本情况16-20
- (二) 家庭状况20-22
- (三) 首次就业流动年龄22-24
- (四) 就业行业分布24-25
- (五) 职业阶层和工资水平25-27
- 三、云南跨界民族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27-34
- (一) 就业途径单一,当地政府工作力度不够27-28
- (二) 劳动强度大、工作性质单一28-29
- (三) 就业歧视严重29-31
- (四) 首次就业年龄偏小31
- (五) 青壮年大量出走造成本地经济发展滞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造成冲击31-32
- (六) 留守儿童问题尤为突出32-34
- 四、云南跨界民族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34-42
- (一) 行政环境复杂34-36
- (二) 周边区域国际环境影响36-37
- (三) 跨国迁移文化尚未形成37-39
- (四) 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落后39
- (五) 就业歧视及身份歧视原因39-42
- 五、云南跨界民族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对策42-49
- (一) 积极构建和谐的行政环境42-43
- (二) 结合跨界民族地区和群体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扶持和鼓励政策与措施43
- (三) 结合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先试先行开放劳务市场43-44
- (四) 关注云南跨界民族农村群众的发展权利44-45
- (五) 加强跨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45-46
- (六) 重视和引导跨界民族农民工通过网络关系寻求更多的就业途径46-47
- (七) 进一步完善跨界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7-49
- 附录49-59
- 一、云南跨界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外出务工/经商情况调查表49-53
- 二、云南跨界民族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数据图表53-59
- 参考文献59-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家多;第三届中国跨界民族问题研讨会综述[J];世界民族;2002年06期
2 唐戈;;中俄东段边界跨界民族形成的主要历史阶段[J];东北史地;2004年11期
3 刘稚;跨界民族的类型、属性及其发展趋势[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4 闫文虎;跨界民族问题对我国和平崛起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闫文虎;论跨界民族问题对我国和平崛起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6 雷勇;跨界民族问题研究:理论与现实[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7 闫文虎;;中国的跨界民族问题与和平崛起战略[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金炳镐;张兴堂;王芸芳;;加强跨界民族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1期
9 雷勇;;论跨界民族认同的多重性[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4期
10 蔺焕萍;王继青;;中东跨界民族类型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稚;;关于跨界民族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兼论中国与东南亚的跨界民族[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刘达成;游绍华;;世纪之交中国跨界民族问题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张正明;;跨界民族问题刍议(摘要)[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吴宏伟;;中亚与中国跨界民族:历史和现状[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俊清;;跨境跨界民族与边疆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研究——2013年度基地重大项目论证报告(节选)[A];共识(2013春刊09)——民族关系中国梦 讲信修睦行宪政[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金光;跨界民族问题对临近国家外交关系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马富英;跨界民族与中国地缘安全[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吴艳;吴楚克:跨界民族问题的本质 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关系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1年
4 吴金光;跨界民族问题成为引发重大国际冲突的根源[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谭德峰;跨界民族问题冲击“民族国家”现有秩序[N];中国民族报;2008年
6 吴金光;跨界民族问题对地区关系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祁进玉;跨界民族文化研究的新篇章[N];中国民族报;2012年
8 吴楚克;东南亚国家形势变化中国地缘安全观念面临挑战[N];中国民族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兴堂;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栾爱峰;地缘政治视角下我国西北跨界民族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董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覃明;文化安全视域下跨界民族语言教育战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5 梁媚;论跨界民族问题的成因[D];云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香;内蒙古的跨界民族问题与我国的地缘政治安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明毅;妥善处理跨界民族关系 促进新疆社会稳定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3 李萍;新时期我国跨界民族国家认同及其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徐海知;跨界民族问题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影响及走向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姚亚杰;论中缅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乔智敏;景洪市跨界民族发展与边疆社会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7 孙小U,
本文编号:9515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95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