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关系研究
【摘要】:乡村关系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关系。从政治学意义上讲,乡村关系主要指乡(镇)基层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这一关系是乡村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权力能否在农村基层有效依法行使,也关系到村民自治能否真正依法实现,最终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建立在以政治和行政权力基础上的乡村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以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是,城镇化的急速推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给乡村关系和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空心村”的大量出现,使乡村关系出现了“有制度而无载体”的困境。同时,人口大规模流动和城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市场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涌动于农村基层的巨大的市场力量对依然具有浓郁行政权力色彩的乡村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一定意义说,目前乡村关系和乡村治理正面临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税费改革以来最为严重的挑战。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解决过去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乡村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因此,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研究乡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乡村关系的历史变迁。文章把乡村关系的历史进程分为新中国成立以前、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三个阶段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分析每一阶段的特点、问题和经验教训,为下面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关系发展面临的困境。文章提出,城镇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乡村关系却出现了“有制度而无载体”的尴尬现象,乡村关系的行政化倾向与农村基层的市场化取向的矛盾日益加剧。加上原有的“乡政村治”体制下权力与责任不对等、乡村财政困难等问题,使得乡村治理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加。第三部分提出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关系的路径选择。文章通过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分析,提出社区化管理模式是新型乡村关系的必然选择。社区化管理模式契合了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也符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希望这一思路能够为解除目前乡村关系的困境从而促进乡村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乡村关系 社区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1;D42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7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二 研究状况11-14
- (一)国内研究状况11-13
- (二)国外研究13-14
- 三 主要概念界定14-17
- (一)城镇化14-15
- (二)新型城镇化15
- (三)乡村关系15-17
- 第一章 乡村关系的历史变迁17-21
- 一 乡村关系的历史变迁17-19
-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乡村关系17-18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关系18-19
-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关系19
- 二、乡政村治:我国乡村关系的主要管理形式19-21
- 第二章 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关系发展面临的困境21-29
- 一、中国的城镇化过程21
- 二、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关系发展面临的困境21-29
- (一)村庄自治意识进一步增强,乡镇的行政控制减弱21-22
- (二)“空心化”下的“有制度而无载体”22-23
- (三)乡村关系的行政化倾向与农村、农民市场化取向的矛盾23
- (四)“乡政村治”体制下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等23-25
- (五)利益冲突使乡村关系更加紧张25
- (六)乡镇财政困难使乡村关系失去了联系和交流的纽带25-26
- (七)农民自身内生制约因素影响乡村关系26-29
- 第三章 社区化管理模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关系的路径选择29-42
- 一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29-30
- (一)市民化29
- (二)科学、全面的城镇化29-30
- 二 社区:村落的归属30-31
- (一)社区建设是城镇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30
- (二)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30-31
- 三 社区化管理模式:新型乡村关系构建的必然选择31-33
- 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化过程中“乡政府”“村组织”权责互动分析——当前农村三种社区主要类型的实证分析33-38
- (一)乡村互动中乡政府、村组织职能分析33
- (二)三种社区33-36
- (三)“三种类型”中村民需求与乡政府、村组织权责分析36-38
- 五 新型乡村关系调适的几点思考——依托社区化建设38-42
- (一)打破户籍制度的藩篱,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体系38-39
- (二)有计划的实行村庄和乡镇的整合,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39
- (三)建立以村支部和村委会为主导的社会多元参与的治理机制39-40
- (四)权责分明:县支持,,乡服务,村管理40
- (五)社区管理:人情社会与法治的融合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方成;乡村关系与乡村民主——“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02期
2 郑柏琼,袁方成;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关系——“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02期
3 杨俊凯;解读和探究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吴毅;不同语境下的乡村关系[J];探索与争鸣;2004年09期
5 吴理财;从税费征收视角审视乡村关系的变迁[J];中州学刊;2005年06期
6 权丽华;现行乡村关系存在张力的经济原因及解决途径[J];甘肃农业;2005年04期
7 朱西括;;论村民自治中的乡村关系问题[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年10期
8 杨广伟;;乡村关系问题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08期
9 杨孝艳;张勇刚;;中国现行乡村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杨广伟;;乡村关系问题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亮;;从“控制”到“互动”:乡村关系的变迁逻辑——江西竹村调查[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2 ;第三章 来自村庄的抵制和趋于紧张的乡村关系[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1年
3 程同顺;;村民自治中的乡村关系[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4 张厚安;谭同学;;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关系——湖北木兰乡个案分析[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5 吴淼;;选择性控制:行政视角下的乡村关系——对湖南省H镇政府对村关系的个案阐释[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6 郑柏琼;;国家与农民关系中的村角色——从村干部工作笔记中看乡村关系[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7 郝国庆;;当前我国乡村关系与农村治理模式探析[A];新世纪行政管理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9年年会暨“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李庆真;;知识的权威:乡村整合的隐形力量[A];秩序与进步:浙江乡村社会巨变历程与经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尤琳;;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乡村关系研究[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10 郑志耿;;乡村关系之重构[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上)[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胡正平;坚持村民自治 促进乡村关系和谐[N];农民日报;2009年
3 郑柏琼 袁方成;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关系[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记者 魏恒;“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全面展开[N];广西日报;2013年
5 本版编辑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叶富春 广州市社科院 李江涛 研究员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 徐勇;推进村民自治 发展基层民主[N];中国人口报;2008年
6 汤晋苏;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民主治理新模式[N];中国社会报;2007年
7 许银朋;村官腐败的原因及预防[N];江苏经济报;2012年
8 杜润锁 杜潇;解决乡、村矛盾 实现良性互动[N];中国社会报;2013年
9 张艳 吕东锋;带领职工走出困境的女连长[N];兵团日报(汉);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雪云;后农业税时代“乡村干部利益群体”的再生产[D];上海大学;2009年
2 郭相宏;失范与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郎秀云;当代中国乡—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吴素雄;政党下乡的行为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晓蕊;新农村建设中乡村关系协调的对策与模式[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2 张祯海;乡村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谢永堂;乡村治理视角下的乡村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4 聂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5 蔡绣鸿;新时期乡村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黄宏伟;农村社区建设对我国乡村关系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永峰;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乡村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胡振华;乡村关系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9 刘昊;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张传玉;从管治到服务:乡村关系的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86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986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