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银行论文 >

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及完善监管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08:07

  本文关键词: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及完善监管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问题备受世界关注。国际社会也要求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一方面,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下的产物,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扩大融资规模,分散各类风险以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由于业务需要,操作通常都具有高杠杆的特性,而且产品设计更加复杂,期限错配现象普遍,与传统银行之间的联系也十分紧密,因此容易传导信用违约风险,并存在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隐患。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发展速度迅猛,各种形式的影子银行不断浮现,如银信合作、银证合作、委托贷款、理财产品、地下钱庄、互联网金融等。它们在金融体系中异军突起,在社会融资领域,逐渐发展成为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平行的系统。同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在我国特有的经济形态下,对我国的影子银行概念进行界定和归纳,在分析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特征基础之上,给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同时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根源进行详细描述。我国影子银行近年来高速发展,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达到已经接近43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规模的23%。为了更加全面分析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出发,分别阐述其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文章选取影子银行变量和金融稳定性指数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在短期内可以促进金融发展,但是长远来看,由于影子银行业务具有隐蔽性和时滞性,对金融稳定性会产生消极作用。本文针对实证结论提出了完善金融监管框架的政策建议,一方面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明确中央银行和各监管机构的职能,加快监管机构职能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我国市场利率化进程。另一方面,对待影子银行,要将影子银行的形成机制以及特征准确把握,从根源上防范影子银行危机的发生,构建合理有效地宏观监管框架,变堵为疏,既要将影子银行往良性的轨道和服务于实体经济方向引导,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基于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引导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对宏观经济的良性作用。
【关键词】:影子银行 金融创新 实证分析 监管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选题背景目的8-9
  • 1.2 文献综述9-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9-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发展动态11-14
  • 1.3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方法14-16
  • 第2章 影子银行的相关金融理论16-22
  • 2.1 金融创新16-17
  • 2.1.1 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16
  • 2.1.2 规避型金融创新16-17
  • 2.1.3 交易成本创新理论17
  • 2.2 金融风险17-19
  • 2.2.1 不对称信息理论17-18
  • 2.2.2 金融脆弱性理论18-19
  • 2.3 金融监管19-22
  • 2.3.1 偏稳重型的金融监管理论19-20
  • 2.3.2 偏效率型的金融监管理论20
  • 2.3.3 稳定与效率兼顾型金融监管理论20-22
  • 第3章 我国影子银行现状分析22-37
  • 3.1 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22-25
  • 3.1.1 金融抑制和利率管制导致融资结构性失衡22-23
  • 3.1.2 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之间缺乏有效协调23-24
  • 3.1.3 预算软约束和地方政府融资双重效应导致大量的资金需求24-25
  • 3.2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现存形态25-34
  • 3.3 我国影子银行特点34-37
  • 3.3.1 影子银行成为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34-35
  • 3.3.2 期限错配导致流动性风险35-37
  • 第4章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37-43
  • 4.1 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积极影响37-38
  • 4.1.1 影子银行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缺陷37
  • 4.1.2 影子银行有助于推动市场利率化的进程37-38
  • 4.1.3 影子银行拓宽了信用创造渠道38
  • 4.2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消极影响38-43
  • 4.2.1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产生的负面影响38-39
  • 4.2.2 影子银行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39-41
  • 4.2.3 加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41-43
  • 第5章 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43-51
  • 5.1 研究对象的确定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3-46
  • 5.1.1 变量、模型选取及说明43-46
  • 5.2 实证分析46-51
  • 5.2.1 单位根检验及模型估计47
  • 5.2.2 协整检验47-48
  •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48
  • 5.2.4 模型回归48-51
  • 第6章 完善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对策51-57
  • 6.1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51-52
  • 6.1.1 监管标的以及范围不明确51
  • 6.1.2 尚未提出完善的监管体系51-52
  • 6.1.3 各监管机构之间职责划分模糊52
  • 6.2 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对策52-57
  • 6.2.1 基于宏观视角:健全金融监管,明确监管主体以及功能52-54
  • 6.2.2 基于微观视角:优化影子银行内部结构,,合理推进金融创新54-57
  • 第7章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11期

2 何海峰;;影子银行的真身与法镜[J];金融博览;2011年02期

3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年12期

4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8期

5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金融;2011年08期

6 贺丽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与监管[J];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7 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9期

8 张远;;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J];西部金融;2012年02期

9 陈雪雁;;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遏制“影子银行”蔓延[J];黑河学刊;2012年05期

10 游春;;中外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机制辨析[J];海南金融;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波;“影子银行”监管:风险与效率如何平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4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6 马卓 张奎 李丽;谁来监管“影子银行”?[N];国际商报;2012年

7 周波 宋馨;国外如何监管影子银行[N];中国财经报;2012年

8 记者 肖旺;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N];金融时报;2012年

9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10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3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4 王s

本文编号:303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uobiyinxinglunwen/303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9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