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U型埋管能量桩传热分析
本文关键词:并联U型埋管能量桩传热分析 出处:《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使用新能源的政策下,节能环保的地源热泵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现如今的节能建筑中。同时,地热能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在当今资源能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这也推动着地源热泵技术的不断突破发展。在这个背景下,桩基埋管地热换热器的研究与发展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桩基埋管换热器也称作能量桩,它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地下面积,减少埋管的占地空间与钻孔费用,这些优点大大提高了能量桩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能量桩埋管形式主要有:U型埋管,W型埋管,以及螺旋埋管等几种常用形式。其中多组并联U型埋管具有施工简单,换热面积大效率高等优点已在工程中得到一定的应用。但由于多组并联U型埋管在桩内及土壤内传热机理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学者并未给出较为全面而准确的解析模型。现有的传热模型中多考虑的是三根以内的U型管的构置形式,且均在桩土热物性相同的假设条件下进行传热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并联U型管能量桩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鉴于上述原因,本文主要针对并联U型埋管能量桩的传热过程进行研究,建立的传热模型将为并联U型埋管能量桩换热器的工程设计计算提供可靠的计算方法及理论指导。本文首先在桩土热物性相同的假定条件下,建立了桩基U型埋管换热器的非稳态传热模型。其次,在单个U型埋管传热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在桩土热物性参数不同的条件下内置多组并联U型埋管能量桩的传热模型,并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法与线性叠加原理求得了多组并联U型埋管换热器的桩土温度场的解析解。针对多组并联U型埋管的物理模型,建立了非稳态传热过程的数值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结果对解析解进行了验证。通过与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对比,解析解比数值模拟结果偏大,本论文也研究分析了结果产生差异的几种可能原因。总体上看,本文提出的解析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可以用于指导工程设计。本文还对桩土热物性相同与不同的两种假设条件下桩土温度场变化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尽管桩身材料的热扩散系数没变,但因为其热容量的增加使其储热能力增强,桩土热物性不同时得到的循环液温升(或温降)要比相同情况下低。这说明桩身材料的导热性能要优于周围土壤,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采用不同的热物性参数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并联U型埋管能量桩的传热模型和解析解的得出与很多因素有关,既要考虑土壤换热特性,又与桩基自身换热特性有关,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引入部分假定条件是确保解析解准确的关键之一。本研究仅对并联U型埋管能量桩传热过程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并联U型埋管能量桩的设计和工程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期还需对并联U型埋管能量桩的实验测试与工程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有天;介绍联邦德国几个埋管工程的设计与计算[J];水力发电;1986年10期
2 李新国,陈志豪,赵军,李丽新,马一太;桩埋管与井埋管实验与数值模拟[J];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08期
3 於仲义;陈焰华;胡平放;;基于渗流型传热机制的地埋管换热特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4 祝健;廖国庆;;基于有限元法的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5 林芸;赵强;方肇洪;;水平螺旋地埋管地源热泵的研究[J];暖通空调;2010年04期
6 石磊;高鹏;耿宴;张兆清;刘玉旺;;济宁某桩埋管项目工程分析[J];制冷与空调;2010年03期
7 陈胜朋;沈意成;陈振乾;张辉;;基于耦合法的地埋管换热器设计软件的研发[J];暖通空调;2011年03期
8 陈杰;宋汉周;霍吉祥;;渗流影响下地埋管铺设方式的改进及其数值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11年05期
9 冉伟彦;;地埋管换热孔传热系数及设计应用[J];供热制冷;2012年01期
10 俞介刚;水电站高压埋管设计的几个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水利学报;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亭;刁乃仁;肖洪海;罗苏瑜;;水平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杜次元;陈友明;;竖直埋管有限长线热源的改进模型[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於仲义;陈焰华;胡平放;;基于导热型传热机制的地埋管换热特性研究[A];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於仲义;陈焰华;胡平放;;基于岩土体蓄能平衡的垂直地埋管换热器设计方法[A];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於仲义;陈焰华;胡平放;徐玉党;袁旭东;;基于换热能效度的竖直地埋管埋设深度设计[A];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於仲义;陈焰华;胡平放;;基于渗流型传热机制的地埋管换热特性研究[A];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於仲义;陈焰华;胡平放;;分层型土壤地埋管换热特性研究[A];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於仲义;胡平放;胡磊;袁旭东;;垂直U型地埋管换热器传热能效特性实验研究[A];建筑电气设计与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二○○九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沈炜华;程洪涛;郭彬;贾彩英;陈九法;;桩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研究[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姚杨;张欢;马最良;;土壤蓄冷与耦合热泵集成系统地埋管结构优化[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段金平 通讯员 毕文明;国内首台车载浅层地温能响应试验台交付使用[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2 记者 段金平 通讯员 毕文明;国内首台商业浅层地温能响应试验台问世[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3 王丽艳 周兆顺 耿大海;“绿色低碳车站”下月建成[N];青岛日报;2010年
4 刘其丕 李晓飞;矿产地质研究院埋管式地源热泵空调技术获专利[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5 光山县中等专业学校 张传忠;菌墙式埋管平菇栽培法[N];河南科技报;2005年
6 董学成;农民兄弟灌溉出行两方便[N];中国交通报;2006年
7 张峰;国内首个地源热泵系统实验基地落户北京[N];中华建筑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金华;竖直双U地埋管换热器分层换热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邓鼎兴;地埋管地源热泵水热耦合模拟与浅层地温能适宜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杜震宇;黄土高原寒冷地区地源热泵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动态换热特性的试验与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4 於仲义;土壤源热泵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徐坚;地源热泵U型埋管换热器的变周期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杨伟;U型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模型及其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刘卓栋;地源热泵地埋管随机传热与可靠性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雷海燕;地埋管相变回填材料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白天;严寒地区土壤源热泵系统地埋管运行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范蕊;土壤蓄冷与热泵集成系统地埋管热渗耦合理论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凯;减缓地下冷/热量累积效应的集群地埋管分区运行方法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马腾腾;集群竖埋管地热换热器传热简化分析方法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3 祁英;地埋管直接供冷系统供冷特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冯俊杰;基于水热式融雪技术桥面铺装温度场及力学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张海云;基于土壤热平衡的地源热泵系统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 汪仲亮;地源热泵地埋管研究及其经济性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超;U型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模拟及试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侯儒林;不同埋管形式的地理管换热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9 陈庆亚;埋管抽采条件下采空区“三带”分布规律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10 孙中慧;太阳能跨季节储热地埋管换热器数值模型适用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16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316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