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弯薄壁型钢四肢拼合箱形柱偏压受力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本文关键词:冷弯薄壁型钢四肢拼合箱形柱偏压受力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出处:《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冷弯薄壁型钢 拼合箱形截面柱 试验研究 偏压性能 数值分析
【摘要】:对冷弯薄壁型钢四肢拼合箱形截面立柱进行轴压和偏压试验研究,得到各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和极限承载力,详细分析了试件的屈曲模式和破坏特征。建立了考虑材料、几何和接触非线性的有限元模型对试验试件进行模拟分析,两者吻合较好,验证了有限元方法的正确性。进而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了构件长细比、螺钉间距和位置、偏心距和偏心方向对该类拼合立柱偏压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向刀铰支座可以很好的实现铰接;螺钉间距为300mm时,拼合柱各肢整体协同工作性能良好;轴压和绕弱轴偏压试件最终破坏模式均为绕弱轴整体弯曲,绕强轴偏压时,试件破坏模式为弯扭失稳,但扭转不明显;拼合柱的偏压极限承载力和刚度随长细比和偏心距的增大而降低;偏心距相同时,拼合柱绕强轴偏压的极限承载力和刚度比绕弱轴偏压略高。
[Abstract]:The box section columns of cold-formed steel limbs were split axial compression test and bias load - displacement curve of each specimen and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buckling mode and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mens. By considering the material, geometry and contact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test specimens are simulated and analyzed good agreement,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then analyzes the slenderness ratio using the numerical metho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pacing of screw position, eccentricity and eccentricity direction force performance of this split column bi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 directional knife hinge bearing can achieve good hinged screw spacing; 300mm, split column each limb wholecollaborative work performance is good; the axial pressure and about the weak axis bias specimen failure mode are around the weak axis of the overall bending, round strong axis bias when the specimen failure mode for flexural torsional buckling, But the torsion is not obvious.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nd stiffness of the combined column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slenderness ratio and eccentricity, while the eccentricity is the same,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and stiffness of the combined columns a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weak shaft bias.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805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10205110006) 陕西省工业攻关项目(2014K06-23) 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2016KJXX-51)
【分类号】:TU392.1
【正文快照】: 引言冷弯薄壁型钢四肢拼合箱形立柱由2根C型和2根U型截面冷弯薄壁型钢经自攻自钻螺钉拼合而成。该类拼合构件在工程中广泛应用,既可作为独立柱单独使用也常用于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墙体边角、门窗洞口处等需要加强的部位[1]。Whittle J等[2]对由两个卷边槽型截面基本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殷惠光,张跃峰;《低层冷弯薄壁型钢建筑技术规程》编制背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年07期
2 殷惠光,张跃峰;冷弯薄壁型钢建筑体系的墙架结构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年12期
3 管昌生;赵祥礼;代庆生;;Z形冷弯薄壁型钢连续墙梁的计算分析[J];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02期
4 肖启仁;樊江;;中国和北美冷弯薄壁型钢有效宽度计算方法对比[J];四川建筑;2007年03期
5 曲鹏远;刘永娟;孙长江;王志刚;姜海燕;;冷弯薄壁型钢的应用与研究现况[J];科技风;2008年11期
6 曲鹏远;刘永娟;孙长江;王志刚;姜海燕;;冷弯薄壁型钢的应用与研究现况[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08年12期
7 苗二萍;张景旺;刘小峰;;冷弯薄壁型钢梁弯曲变形计算公式折减系数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8 田国平;南晶晶;吕金宝;;低层冷弯薄壁型钢住宅及活动房屋底盘的设计[J];钢结构;2008年09期
9 惠颖;余巧萍;;我国规范用于计算其他强度冷弯薄壁型钢梁的适用性[J];工业建筑;2009年S1期
10 袁卫宁;常伟;李坤;;高强冷弯薄壁型钢柱畸变屈曲研究[J];工业建筑;200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树坤;李元齐;沈祖炎;;高强冷弯薄壁型钢研究现状[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武胜;张厚;王伟;;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力学性能研究综述[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丽娜;田国平;;冷弯薄壁型钢活动房屋中的底盘的设计[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郭耀杰;翟伟;涂崇巍;;高强冷弯薄壁型钢拉铆钉连接受力性能试验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伟;何保康;蒋路;;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弹性畸变屈曲分析综述[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飞;李元齐;沈祖炎;;低层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综述[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史纪生;常立辉;陈雪庭;;二汽工业厂房结构冷弯薄壁型钢应用经验与回顾[A];中国钢结构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2004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薛发;刘定荣;;再谈冷弯薄壁型钢住宅体系[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文可;廖芳芳;何保康;王彦敏;;高强冷弯薄壁型钢帽型截面两跨连续檩条试验研究与直接强度设计法[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秦雅菲;张其林;;冷弯薄壁型钢住宅墙柱体系设计方法及数值分析[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贾西贝;彩钢超轻钢结构建造未来集成住宅[N];中华建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智光;低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马广阅;低层建筑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构件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秦雅菲;冷弯薄壁型钢低层住宅墙柱体系轴压性能理论与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蒋路;卷边槽形冷弯薄壁型钢轴压柱畸变屈曲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海明;冷弯薄壁型钢受弯构件稳定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丹;冷弯薄壁型钢三肢半开口拼合柱轴向受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方涛;冷弯薄壁型钢双肢抱合箱形截面柱轴向受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刘沛松;冷弯薄壁型钢三肢开口T形拼合柱轴向受力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高红伟;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房屋风致响应分析与抗风对策[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胡杰文;冷弯薄壁型钢受弯构件的屈曲模态研究及其在稳定承载力设计方法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5年
6 曹树胜;异形截面冷弯薄壁型钢轴压构件整体稳定性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7 苗二萍;冷弯薄壁型钢梁弯曲变形分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伟伟;冷弯薄壁型钢C形及组合方管柱的极限承载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9 孙同丽;冷弯薄壁型钢龙骨结构体系应用中若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李正春;冷弯薄壁型钢钢结构住宅的产业化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02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402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