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压力和孔隙对垃圾土体气体渗透系数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气体压力和孔隙对垃圾土体气体渗透系数影响的研究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渗透性 非达西系数 分界点 有效孔隙比 气压力
【摘要】:垃圾土的非饱和气体渗透系数是填埋场气体运移分析和抽气井设计的重要参数,孔隙比、有机物含量、饱和度等是影响垃圾土渗透特性的主要因素。通过研制的垃圾土非饱和渗透试验仪,进行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非饱和垃圾土气体渗透试验,发现渗透系数随渗透压力呈现非线性特性,可以用Forchheimer非达西渗流方程较好地拟合。孔隙比增加,渗透系数增大,非达西系数Ba逐渐减小,分界点的气体压力减小;有机物含量越高,渗透系数越小,分界点气体压力越大;片状分布有机物使有效连通的渗透路径减少是垃圾体气体渗透特性降低的原因;饱和度越高,垃圾土的渗透系数越小,分界点气体压力越大;在试验的有效孔隙范围内,渗透系数、分界点气体压力与有效孔隙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非达西系数变化不大。
[Abstract]: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unsaturated gas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for gas migration analysis and well design of landfill, porosity ratio and organic content. Saturation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permeability of refuse soil. The unsaturated gas permeation test of MSW soil is carried out under different influence factors through the developed unsaturated permeability test instrument of MSW soil. It is found that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s nonlinear with the permeability pressure, which can be well fitted by the Forchheimer non-Darcy seepage equation. The porosity ratio increases and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ncreases. The non-Darcy coefficient Ba de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gas pressure at the boundary point decreases. The higher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the smaller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the greater the gas pressure at the separation point. The decrease of the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MSW is due to the decrease of the effective permeability path caused by the flak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matter. The higher the saturation, the smaller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the greater the gas pressure at the boundary point. In the range of effective porosity,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gas pressure at boundary point and effective porosity show a good correlation, but the non-Darcy coefficient does not change much.
【作者单位】: 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岩土工程科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268)
【分类号】:TU43
【正文快照】: 0引言垃圾土体的气体渗透系数是垃圾填埋场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其受到垃圾土的组成等因素的影响,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文献报道[1-3]。文献[1]和文献[4]研究成果认为,气体渗透系数还与进气压力(气体流量)有关,渗透系数随进气压力增加会下降。在填埋场中,气体的压力范围变化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宋兆杰;李相方;李治平;李元生;尹邦堂;;考虑非达西渗流的底水锥进临界产量计算模型[J];石油学报;2012年01期
2 魏海云;詹良通;陈云敏;;城市生活垃圾的气体渗透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3 张振营,吴世明,陈云敏;城市生活垃圾土性参数的室内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1期
4 刘晓东;施建勇;;基于土水特征曲线预测城市固体废弃物(MSW)非饱和渗透系数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强,张永兴,张建华;重庆地区城市垃圾填埋场稳定化研究进程[J];地下空间;2003年03期
2 张永兴;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compressibility of stale waste[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2003年02期
3 孙继军,曾照明,卢继强,蔡鹤生;城市垃圾填埋场安全稳定性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2期
4 孟云伟;汪洋;;垃圾土的工程性质研究现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5 仵大磊;王家鼎;王煜;张玺;;咸阳北塬边垃圾土边坡稳定性分析[J];地下水;2010年02期
6 柯瀚,陈云敏,凌道盛,温振统;城市垃圾填埋场地震稳定分析及永久位移计算[J];地震学报;2001年02期
7 李国成;但堂辉;杨武超;;城市固体垃圾的抗剪强度参数[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8 高海;施建勇;王蕊;;用于垃圾土地基加固的碎石桩承载力[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张云军,宰金珉,王旭东;垃圾填埋场的沉降分析、计算及灰色模型预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4年03期
10 谢焰;陈云敏;;城市生活垃圾若干土工试验方法[J];工程勘察;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云敏;柯瀚;;城市生活垃圾的工程特性及填埋场的岩土工程问题——第十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2 柯瀚;陈云敏;冯世进;陈宇恩;冯世忠;;固体废弃物的压缩机理及填埋场的沉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3 李志斌;徐超;卢耀如;叶观宝;;与现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相关的岩土工程问题[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冯世进;陈云敏;孔宪京;;城市固体废弃物(MSW)抗剪强度特性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文杰;陈云敏;詹良通;;垃圾填埋场内的渗流和稳定分析[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王阳阳;单红仙;刘小丽;郑建国;李进军;;青岛北站基坑桩体水平位移监测及数据异常点分析处理[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磊;垃圾填埋气体热释放传输的动力学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孙洪军;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沉降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11年
3 兰吉武;填埋场渗滤液产生、运移及水位雍高机理和控制[D];浙江大学;2012年
4 柯瀚;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的沉降、静力和动力稳定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谢强;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沉降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彭功勋;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MSW)的沉降变形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7 杨先海;城市生活垃圾压缩和分选技术及机械设备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8 张振营;城市生活垃圾的压缩性及填埋场的沉降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冯世进;城市固体废弃物静动力强度特性及填埋场的稳定性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10 谢焰;城市生活垃圾固液气耦合压缩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根保;基于邓肯—张模型的垃圾土强度特性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顾高莉;填埋场导排层淤堵试验研究及淤堵条件下最高水位计算[D];浙江大学;2011年
3 沈磊;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渗滤液水位及边坡稳定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唐宝银;高寒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气体迁移规律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姜炳阳;含土工膜夹层土坡地震稳定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6 傅晓良;污染物质在土壤中传输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刘荣;城市固体废弃物(MSW)实验填埋力学参数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8 李琳;碱渣的变形性质及微观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胡亚东;有机质降解规律及对垃圾土变形影响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刘辉;垃圾填埋体渗透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元千,董宁宇;确定气井湍流系数和湍流表皮系数的新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1年01期
2 锁志文;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及对策[J];环境保护;1997年04期
3 瞿贤;何品晶;邵立明;李国建;;城市生活垃圾渗透系数测试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年12期
4 彭绪亚,余毅;填埋垃圾体气体渗透特性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5 陈海滨,杨伦全;垃圾处理技术发展预测时两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城市地域和类别的差异[J];环境与开发;1996年02期
6 李传亮;;修正DUPUIT临界产量公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年04期
7 钱学德,郭志平;美国的现代卫生填埋工程(续)[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5年06期
8 谢兴礼,罗凯,宋文杰;凝析气新的产能方程研究[J];石油学报;2001年03期
9 郑祥克,陶永建,涂彬,魏俊之;利用IPR方法确定启动压力[J];石油学报;2003年02期
10 汪永利,蒋廷学,曾斌;气井压裂后稳态产能的计算[J];石油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海云;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气体运移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宜虎,杨裕云,王亮清,尹红梅;确定堤坝工程地基渗透系数的敏感分析法[J];地球科学;2004年03期
2 邓友生;何平;周成林;李宜池;房建宏;黄世静;张清华;;含盐土渗透系数变化特征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3 王万杰;束龙仓;王志华;;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02期
4 褚学伟;綦娅;;确定渗透系数的地下水位计试验法[J];地下水;2008年05期
5 黄金廷;尹立河;王晓勇;董佳秋;马洪云;张俊;;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的原位试验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6 孙爱民;;渗透系数计算的简化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0年03期
7 康凤群;;用数学地质方法确定渗透系数[J];工程勘察;1986年06期
8 黄福炎;;关于用消除井损计算渗透系数问题的探讨[J];工程勘察;1987年06期
9 叶艳妹,李宽良,严正韦;分配系数与渗透系数的相关性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10 张波;宋进喜;曹明明;;渭河河床沉积物颗粒组成对渗透系数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何俊;;膨润土饱和渗透系数的计算[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朱亚;葛晓光;李成明;韩东亚;;淮北矿区松散层底部含水层粒度结构与渗透系数关系[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周鹏鹏;李国敏;石景熙;时公玉;巫润建;;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对地下水封洞室涌水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李振;骆亚生;刘金禹;;岩芯渗透系数的一种测定方法[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成柱;周志芳;;基于Monte-Carlo法的含水层渗透系数的随机性模拟[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05年
6 李刚;陈亮;陈建生;许波琴;;基于竖管法和微水试验相结合的探测砂土渗透系数的方法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李加祥;张文泉;李白英;肖洪天;;煤层底板岩体导水破坏判据的探讨[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蓉琳;玄武岩渗透系数尺度效应及顺序指示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2 张乾飞;复杂渗流场演变规律及转异特征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3 周海燕;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法的非高斯含水层参数识别[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斯美;河流淤塞—反淤塞对渗透系数变化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余姝萍;砂柱中渗透系数及水气运移试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罗琳;水物理化学作用下渭河河床渗透系数变化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高敏;半干旱地区河床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5 沈鹏云;渭河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崔一娇;基于软—硬数据的饱和带渗透系数估算[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7 杨劲枝;潮间带表层沉积物渗透系数的测定与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8 何红曼;渭河漫滩渗透系数及宏观弥散度空间变异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9 魏旭鹏;基于随机场理论的单裂隙非饱和渗透系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梁宁慧;渗流对卸荷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36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436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