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振动分散控制理论与计算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 建筑结构 大系统 输出分散控制 非线性分散控制 滑模控制 鲁棒稳定 分层分散控制 地震激励 线性矩阵不等式 出处:《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现代建筑物日益向超高层及大跨度方向发展。对于这些大尺度建筑结构,地震、强风、海浪等振动荷载作用成为影响其正常使用和极限承载的关键因素。建筑物的抗振问题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大课题。利用结构及材料本身耗散能力的传统被动抗振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保证自然灾害下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环境要求。结构主动/半主动振动控制方法具有效果好、适应性强等潜在的优点,成为建筑结构抵抗地震、风等振动荷载作用的一种重要的新途径。目前,土木工程结构主动/半主动控制的研究及应用主要采用的是集中控制策略,即建立结构整体控制模型,在结构的某一位置设立中央处理器,结构的全局振动响应信号作为中央处理器的输入,结构的各控制装置的控制作用信号作为中央处理器输出。对于大尺度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模型的自由度很大,安装的传感器及控制器也较多,大尺度建筑结构振动控制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控制问题。集中控制策略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大系统时计算及存储将面临“维度灾难”及较大的控制时滞影响,而且当局部观测器或部分控制器出现故障时,基于全局信息的集中控制可能面临失控的后果,控制的可靠性面临挑战。分散控制策略将整个大尺度结构系统分解为若干偶联低阶子结构系统,各子结构设有各自的控制器,主要根据子结构上的局域状态设计控制力。稳定的分散控制可以解决集中控制策略的上述问题,对大尺度建筑结构进行振动分散控制理论与计算方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本文在大系统结构振动分散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对建筑结构振动分散控制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建筑结构基于滑模理论的分散控制方法和基于多级递阶理论的分层分散控制方法,研制了相应分散控制程序。数值模拟显示本文所提分散控制方法对建筑结构振动响应有较好控制效果,分散控制器对于建筑结构整体具有稳定性。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1)基于大系统分散控制思想,对大尺度建筑结构给出一种分解方法。将大尺度建筑结构系统解耦为多个低维度子结构系统,子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视为子结构模型的干扰广义力,在有效控制下该干扰力有界。大尺度建筑结构振动控制模型等效为有界干扰力作用的子结构分散控制模型。(2)将滑模变结构理论单位向量非线性控制方法应用于建筑结构分散控制中。利用滑模理论的抗干扰条件,设计具有全局稳定的子结构滑动模态轨迹;分析并得到使用子结构系统局域状态信息实现全局稳定的控制力条件;建立了稳定的准滑模形式的分散控制格式。(3)给出建筑子结构非每层布置控制器的一般情况分散滑模控制的设计过程。采用奇异值分解(SVD)的方法对控制力作用矩阵进行变换,得到满足滑模控制要求的状态方程简约型。(4)建立了基于部分位移、速度输出信息的分散滑模控制方法。分析了输出坐标下子结构稳定滑模的存在条件,得到输出坐标下子结构稳定滑模面方程,建立了基于输出信息的建筑结构分散控制格式。该方法避免了输出信息下滑模设计所需的复杂坐标变换,简化了基于输出的稳定滑模设计。对稳定滑模设计和控制力设计统一采用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LMI),简化了设计参数的选择。(5)建立基于位移输出信息的建筑结构分散滑模控制方法。针对系统的维数、相关系统矩阵不满足滑模设计的限制条件,引入辅助状态变量形成扩充的子结构状态方程。分析并得到使用子结构系统局域状态信息实现全局稳定的控制力动态条件,实现分散控制的全局稳定。(6)针对建筑结构分散滑模控制抗干扰条件不满足的一般情况,将H。优化控制方法用于建筑结构分散滑模设计,以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LMI)进行求解,得到具有一定性能指标的稳定滑模运动。(7)基于大系统多级递阶理论,建立大尺度建筑结构输入分层分散控制模型,采用局部控制器和全局控制器的多级控制方法达到闭环大系统的分散稳定。用H∞控制方法得到建筑结构各独立子结构的局部控制器,使每个子结构系统稳定并满足干扰力影响的性能指标。将子结构系统的稳定性性质集结为一个标量Lypunov函数,根据整体系统的稳定性条件设计全局控制器。讨论了全局控制器由部分状态反馈的设计方法。
[Abstract]:In this paper , it is very necessary and urgent to control the structure of large - scale structures . The decentralized control strate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effect , strong adaptability and so on . ( 4 ) A decentralized sliding mode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partial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output information is established .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3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连德;;继续向分散控制迈进[J];仪表工业;1989年01期
2 刘子丰,高广民;关于交联系统分散控制的进一步研究[J];东北工学院学报;1990年05期
3 张庆灵;广义交联系统的分散控制[J];东北工学院学报;1993年05期
4 代冀阳;黄盈;彭琛;;飞行/推进系统分散控制优化设计及鲁棒性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13年01期
5 N.R.Sandell ,P.Varaiya ,M.Athans ,M.G.Safonov ,郑应平;大系统的分散控制方法综述(上)[J];国外自动化;1979年Z1期
6 施志诚 ,高为炳;一种新的递阶局部分散控制[J];北京航空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7 李金勇;薛峰;吴利明;;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探讨[J];发电设备;2010年04期
8 陈干平,秦翼鸿;交迭分解分散控制适用性讨论[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6期
9 王礼全,施颂椒,张钟俊;分散控制的稳定化——参数化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10 王庆久;一类离散非线性不确定互联系统的模糊分散控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海芬;谭文;;四容水箱的部分分散控制[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郭令忠;李彦平;徐心和;;实时并发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分散控制[A];1993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C];1993年
3 钟万勰;吴志刚;高强;梁以德;;H_∞分散控制的模态综合法[A];第二十一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孙妙平;年晓红;;关联电力大系统的非线性分散控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孙功勤;李小华;陈雪波;;改进的多区域环型电力系统鲁棒分散控制方法[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楼冠男;谭文;房方;;锅炉-汽轮机组控制结构分析与设计[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王志胜;甄子洋;;随机大系统的信息融合最优分散控制[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陈雪波;王成玖;陈祖清;;一类关联大系统的重叠结构分解与分散控制[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冯国锋;;火电机组分散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应用设计[A];浙江电力科学发展[C];2005年
10 谢崇远;任广福;张庆灵;;固定模的一个新特征[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庆生;建筑结构振动的递阶分散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董钢;建筑结构振动分散控制理论与计算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钟红恩;复杂大系统的分散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4 王建;非线性不确定性结构自适应模糊分散控制理论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嘉雷;基于分散控制的高层建筑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张钊;建筑结构振动系统的多重叠分散控制方法[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3 李锦;空间互联系统的分散控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王硕;高速弹射器的自律分散控制及其信号处理系统开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于海芬;部分分散控制及其在四容水箱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6 林英;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的分散控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靳淑杰;非线性交联大系统的分散控制[D];燕山大学;2013年
8 常燕飞;具有非线性输入的关联Lagrange系统的分散控制[D];燕山大学;2014年
9 佟硕;基于T-S模型非线性时滞互联系统的模糊分散控制[D];东北大学;2008年
10 赵冬梅;多变量系统鲁棒部分分散控制器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本文编号:1530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30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