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居空间演绎研究
本文关键词: 民居 建筑 空间 结构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一种文明的形成不可不能依赖于自然的限制,文明也不会与自然相脱节。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生存是人类的根本问题,是任何哲学家都要面对的永恒课题,在衣食住行的几个基本问题上,让我们一道来关心人类用以遮风避雨的建筑。相对于西方建筑史上的“坚固、实用、美观”三原则,古代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建筑原则,即《尚书·大禹谟》:”中关大禹的为政建筑三原则:正德、利用、厚生。基于这样三原则基础上中国古代建筑以“便生人”为建筑的主要目标,以适合人之生活起居的土与木为基本建筑材料,并以“卑宫室”与“适行化”的观念,将建筑限定在一个适度的大小与高度范围内,并以层层深入的院落空间来组织建筑组群,从而形成了“庭院深深”的独特建筑空间美。中国东北民居,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型,凝聚了东北先民的生存智慧和创造才能,清楚地显示了当时的建造形式与生活形态之间的关联;形象地传达出以东北为土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直观地表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东北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空间演绎的研究,对重拾传统文化特色及乡土建筑语言具有深远意义。本文着眼于东北民居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其文化语境和建筑特征的追溯,对东北民居空间演变脉络进行深入的讨论。从区域地理空间分布入手,通过东北传统建筑规划、格局与空间演变,立足于归纳与量化的方法,结合当地工匠建筑技艺等经验,力求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历史信息的完整,为东北民居建筑的演化模式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东北民居的空间演绎研究是对东北民居建筑文化进行的一次深入剖析与梳理,力求挖掘传统建筑格局的空间变化规律。明晰逐渐消隐的空间结构塑造多元的生活模式,为当代的民居建筑寻找逝去的记忆,重建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关系。文章从东北传统民居的聚落空间的形态构成和功能利用入手,为东北民居建筑的形态发展演变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涉及建筑学、规划学、景观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学和民俗学等,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两个领域。既包含物质性的实体建造,也包括了对民间传统建筑技艺的探索。通过对东北民居的空间演变与发展,追溯东北本土建筑的发生原点与形成机制,探索民居、街道、村落等空间组成的抽象化互动关系,发掘建筑与环境在人类生产方式的演变下形成的历史轨迹,并从居住人群的心理积淀着手,对东北民居建筑的传统风貌和空间形态做深入的探讨,为本土化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做出当代应有的努力。由于区域不同、宗教不同、民俗不同,对于民居的诉求也不尽相等,在对东北民居深入思考的几年里,我充分的认识到一个民族的聚落的形成实际上一种文化的蹒跚步履,其艰难是不可想象的。东北民居由过去的蒙昧时期逐步走向与先进文明的接轨,这个时期是漫长的,甚至一种文明的接受是经过兵火的洗礼,无奈的民族融合,在这一反复的过程中,逐步走向辉煌,而且不失自己独立的个性。东北地区属于边疆,远离中原文明,先后出现过肃慎,东胡,蒙古诸部,女真诸部,契丹诸部,以及高句丽民族的文明。长期的部落兼并战争,南北扩张,民生受到极大影响,对于东北民居的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利用有限的生产力和有限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独特的民居特点,长期的边备生活,使得人民在民居建设上重视武装思想,对于寨墙、堞口、屋脊都做了深刻的思考。然而战争并不是民居发展与变迁的永恒的话题。人类深信自然的力量,自然是养育人类的根本。东北原生态居民在聚落形成之后,逐步发现自然的规律,懂得和归纳出自然界中那些有益于人们生存的必需品怎样合理的利用和规划,东北民居在聚落发展中形成独居特色的廊道艺术,植被的品类,水文的特征,山川的排列,出现了各形各色的廊道艺术体系,东部的山峦,西部的草原,都约束着人类的生存规律。廊道的发展与建设,有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它们的形成最终有别于中原文化,虽然在明清之际,东北民居接受了很多关内移民文化,而且占据主流,但是,自然对文化是具有改造能力的,文化最终成为自然的附庸。人们的生活观念,甚至性格都随之改变。神明一直萦绕于人类的心头,东北民居的生发过程中也一直存在着神明的庇佑,而这种神明具有着很现实的意义,无论是舶来品,还是土生的神明,它们必须与自然与真实的生活血肉联系。如果其不能真实的作用于生活,也就无法视其为神明。东北民居在装饰上有着自己的尚象思想,尚象是人类对自然的膜拜,而且十分具体,一方面是中原文明带来的结果,一方面完全是自然赋予的。蒙古族的长生天,满族的索伦杆,以及对喜鹊对鱼的无限崇拜,也许这些关内文化也都存在,但是崇拜的内涵却完全不等,这些都造就东北民居独特的审美意识,追求宏伟,广博,峥嵘的气象,在表现上,线条粗狂奔放,形象是艺术的基本单位,,在广泛的调研中,东北民居的一切尚象表达,都是可视、可闻、可触、可感。典型的生活,必然造就典型的性格,在这些尚象造型上,我们必然思考它的材质,在建筑艺术上,装饰材料要占据相当大的份额,东北民居和关内民居基本一致,仍然属于木瓦结构的建筑,出现了优秀的砖雕工艺,木雕工艺,独特的剪纸工艺等等。碱土与黄土并用,东部山区林业的发达,都为后期民居建设的高度发展提供了无限源泉,在早期,由于生产力的脆弱,进步迟缓,最为突出是源于南北文化的交流,中原的建筑艺术与技术和东北特有丰富的资源在走向完美结合之后,使得一直沉睡的东北大地开始走向繁荣和辉煌,并且快速地在清代一朝之内完全与中原文化建设上等量齐观。王朝革鼎也推动时代的向前发展。这仅仅东北民居空间演绎中的一页,历史的长河还要继续流淌,东北民居的发展经历了兴盛与哀愁之后,还要继续向前。在东北民居的研究过程中,愈发现其需要人们对其文化的尊重,需要人们挖掘与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它,认知它。作为民居文化的研究者,我深深感到民居建筑保护的任重与道远。在获得真知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形成自己的理论,但是这种理论的源泉,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实践。科学需要动脑的同时,更需要双脚的辅助。路在脚下,有太多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需要我们去触摸与聆听。历史留下的遗存,只有两种,一种是文字,一种是建筑,在阅读之后,我们还要去抚摸那些残垣断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24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从彪;西藏独特的民居[J];建筑;2004年11期
2 陆凤华,王艳锋;山西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与继承[J];山西建筑;2004年22期
3 袁艺;;到这儿赏民居[J];乡镇企业科技;2004年08期
4 谢华,赵屹峰;壮族民居文化的延续——广西忻城县政府职工公寓方案创作[J];广西城镇建设;2005年09期
5 郭文;桂北民居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探析[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刘福智;刘加平;;山地传统民居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黄禹康;;凤凰古城建设与传统民居保护[J];规划师;2006年06期
8 张轶群;;新世纪、新视野中的传统民居再研究[J];华中建筑;2006年11期
9 刘婷;;传统民居文化中的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10 姜姣兰;;湘西民居的室内环境特征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良文;;试论传统民居的经济层次及其价值差异——对传统民居继承问题的探讨之三[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2 蒋维锬;;凸现莆仙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曲薇;曹慧玲;陈伯超;;浅谈河北民居的院落[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黄家瑾;黄诗迪;黄菲菲;;试论传统民居的价值与传承[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李天骄;王亮;;从东北地区汉族民居与满族民居的共性看建筑文化的生命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赵万民;;论三峡民居的文化品质[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皮喜荣;郝少波;;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中的主体感知和主体价值——以鄂西北传统民居风貌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李经明;;民族民居火灾危险性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李彩标;;浅谈诸葛村民居的保护与利用[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佟裕哲;;民居文化与创新[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娉 见习记者 汪蕾;进一步加强古民居保护工作[N];咸宁日报;2005年
2 骆展胜;我区民居文化保护试点项目获得成功[N];广西日报;2007年
3 周兵 李向东 周红;传承特色民居文化 创建西部魅力村镇[N];中国民族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邵长春 通讯员 胡杰卫;如何让传统民居变成旅游财富?[N];海南日报;2014年
5 记者 陈斌;让传统民居文化绽放异彩[N];重庆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艳;“围城”中的古民居[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记者 吕宝林 李天伦;胡氏民居对外开放[N];甘肃日报;2006年
8 韦月红;广西民居文化保护试点获成功[N];中国建设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蔡传斌 通讯员 张尚锋;转瞬即逝的老民居亟待保护[N];玉溪日报;2013年
10 赵颐柳;台湾的传统民居[N];中国民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刘治龙;东北民居空间演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董黎;鄂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空间解析与居住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顾蓓蓓;清代苏州地区传统民居“门”与“窗”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5 赵西平;西部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群;传统民居生态建筑经验及其模式语言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江净帆;空间中的社会教化[D];西南大学;2010年
8 宾慧中;中国白族传统合院民居营建技艺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谭良斌;西部乡村生土民居再生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周伟;建筑空间解析及传统民居的再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玉凤;湘西土家族聚居区传统民居变迁的文化传播学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孙一帆;明清“江西填湖广”移民影响下的两湖民居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皮喜荣;襄樊南漳地区传统民居的演变及成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李红云;南通地区传统民居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美江;地域文化视野下安康民居的建筑特征[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6 何文芳;秦岭山地传统民居生态化演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阿孜古丽·艾山;喀什维吾尔民居建构文化与特色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张富强;天水胡氏民居的文化及审美意蕴[D];中南大学;2009年
9 谭陶然;益阳市传统民居改造及意境营造[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刘治保;论东北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设计理念的启示[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316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3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