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基于居民活动的城市虚—实空间关联研究与评价

发布时间:2018-03-07 18:47

  本文选题:城市虚-实空间关联 切入点:居民活动 出处:《南京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三十多年来,信息技术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网络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关系及实体空间转型与重构成为信息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移动性强化了流动空间的形成;城市居民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行为活动模式的变化增强了城市居民的流动性;城市空间的功能内涵不断丰富。信息技术对空间影响的研究视角由空间转向个人,主要着眼于信息技术对行为活动、实体空间功能内涵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变化,但未考虑居民活动导致的城市虚-实空间关联。本文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分析、证明城市居民借助信息设备和无线网络,成为城市网络中的微节点,社会空间的独立的基本单元,居民活动的集聚成为城市虚-实空间关联的纽带。本文引入时间维度,并以居民活动为切入点,构建了城市层面的虚-实空间关联,高流动性和高信息化人群构建了城市-区域层面的虚-实空间关联,城市虚-实空间关联是流动空间形成的一种内在机制。因此,本研究突破之前的虚实空间结构研究范畴,理顺了信息时代新的空间逻辑关系。研究有助于了解居民活动在信息时代城市虚-实空间关联研究中的作用。在理论研究中,本文在分析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的理论研究、影响因素、构成要素和空间结构的变化之后,建构了基于居民活动的城市虚-实空间关联的研究框架。第一,网络社会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流空间理论和行为-空间理论成为信息社会空间研究的主要理论支撑,理论强调网络化空间逻辑,注重人类性(actors)、非人类性因素(actans)对空间的共同作用。第二,在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交通空间与网络空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功能内涵发生变化,实体空间格局也发生分化。网络的泛在化使得流动空间成为以“流”为特征的虚实空间发生关联的外在表现形式,“流”成为活动空间合理分配的有效手段。第三,信息技术既直接又间接的促使城市空间发生根本性变革,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深远的影响。交通技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强化人、信息、物的流动。创新因素和居民行为活动强调个人的智慧和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能力,强调通过社会实践创造空间的意义。第四,引入信息科学领域的“地理关联”概念,建立城市虚-实空间关联概念。城市虚-实空间关联立足于场所空间,重视城市居民信息化水平和流动性对网络空间活跃程度、场所空间功能内涵的影响,关注城市居民的信息需求与网络空间、场所空间产生的联系。第五,综合城市居民、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空间、时间四个维度,考虑城市虚-实关联研究的组织。搭建空间关联的“点—线—面”结构:居民个体及其使用的信息设备成为城市虚-实空间关联中的节点;无形的信息流和有形的交通流成为城市虚-实空间关联中的线;活动空间分化为实体活动空间和网络活动空间两个组成部分,成为城市虚-实空间关联中的面。建构城市虚-实关联研究的评价框架。在实证研究中,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活动日志、GPS跟踪技术、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一手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再使用SPSS统计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时空GIS、基于主体建模等方法分析城市居民活动对虚-实空问关联的影响,并予以验证。第一,信息社会中的居民活动证明了居住空间、工作空间和交通空间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的地位和场所意义。居民使用信息技术对居住空间和工作空间的分离具备显著的影响,交通空间成为虚-实空间关联最频繁的场所。第二,在城市层面,基于居民活动的城市虚-实空间关联指标主要有:居民信息化程度、居民信息化认知、居民信息化习惯、居民流动性,其中,居民流动性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工作空间是最能展示网络空间与场所空间紧密关联的场所类型,既体现了网络空间的根植性,又丰富了场所空间的功能内涵。第三,由于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导致更加显著的活动时空破碎化,高流动性人群的人流、信息流、交通流构建了“新流动范式”,进而促成了区域层面的虚-实空间关联。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13


本文编号:1580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80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f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