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冻融循环对结构性黄土构度指标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9 08:14

  本文选题:黄土 切入点:冻融循环 出处:《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冻融循环对结构性黄土构度指标的影响,以山西阳曲一号隧道黄土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结构势和构度概念为理论基础,对不同含水率黄土进行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无侧限抗压试验。试验表明:原状土样和重塑土样在含水率变大的过程中,单轴抗压强度均减小,且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而原状土样的无侧限单轴抗压强度均高于同含水率重塑土的无侧限单轴抗压强度,有着明显的结构强度。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构度随着含水率和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黄土的结构性被土中水和冻融循环综合作用破坏的结果,该研究可为季节性黄土地区隧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reeze-thaw cycle on structural loess structure index, taking the loess of No. 1 tunnel in Yangqu, Shan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structure potential and structural degree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on tests of loess with different moisture content were carried out under different freezing and thawing cyc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undisturbed soil samples and remolded soil samples decreased in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moisture content, and showed the same changing trend. However, the unconfined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undisturbed soil sampl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unconfined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remolded soil with the same moisture content. The unconfined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exture of loes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 content and the times of freeze-thaw cycle.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structure of loess is destroyed by the comprehensive action of water and freeze-thaw cycle in soil. The research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unnel construction in seasonal loess area.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23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262)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1044)
【分类号】:TU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宋志刚;唐益群;洪军;王元东;李仁杰;赵化;;上海第④层冻土和融土无侧限抗压强度[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12期

2 杜海民;张淑娟;马巍;;高含冰(水)量冻土的单轴抗压强度变化特性研究[J];冰川冻土;2014年05期

3 郭利平;叶万军;方鹏;朱富俊;;开挖扰动导致黄土边坡产生剥落病害的机理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陈存礼;蒋雪;苏铁志;金娟;李文文;;结构性对压实黄土无侧限压缩特性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再强;黄土结构性模型及黄土渠道的浸水变形试验与数值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春霞;冻融作用对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2 连江波;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物理性质变化规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晓媛;冻融循环条件下改性黄土力学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祖良;张建;刘新荣;方金炳;周杨;;非饱和Q_2原状黄土工程特性试验[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叶万军;杨更社;常中华;顾华雄;;黄土边坡剥落病害的发育特征及其发育程度评价[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1期

3 肖超;金福喜;刘海鸿;张可能;;开挖与降雨作用下边坡失稳机理及模拟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1期

4 刘海;闫澍旺;王军;;寒冷地区路堑边坡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稳定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年11期

5 蔡旭;;浅析黄土隧道塌方[J];甘肃科技;2010年21期

6 丁宏伟;李莉;姚兴荣;马富存;赵荣昌;;大气降水对黄土滑坡的影响和控制——以甘肃省陇西黄土高原为例[J];甘肃地质;2013年01期

7 方娟;邵生俊;陈昌禄;;单轴抗压强度和圆锥贯入度条件下的构度指标[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肖东辉;冯文杰;张泽;明姣;王强;;冻融循环对兰州黄土渗透性变化的影响[J];冰川冻土;2014年05期

9 吴玮江;王国亚;任路滨;刘兴荣;姚正学;叶伟林;;泥流型黄土滑坡的特征与成因[J];冰川冻土;2015年01期

10 王俊杰;卢玉清;;大型古滑坡的变形机理和防治对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春生;寒旱区GCL防渗性能研究及相关机理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2 李云璋;黄土地区密肋复合墙结构地基基础静动力共同作用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杨爱武;结构性吹填软土流变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庞小朝;深圳原状全风化花岗岩的试验和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魏松;粗粒料浸水湿化变形特性试验及其数值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姚涛;基于三轴土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的黄土变形和强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钟祖良;Q_2原状黄土本构模型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郭璇;率独立耗散岩土材料多变形机制的热力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9 贾嘉陵;湿陷性黄土地层盾构施工引发地层变形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谈云志;压实红粘土的工程特征与湿热耦合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瑞晓;生土地坑窑裂缝控制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黄雄立;冰灾对湖南高速公路路面性能的影响及灾后养护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任贵波;季冻区沥青路面纵向裂缝破损状况评价与成因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4 扈胜霞;吸力对原状黄土强度变形和水分变化的影响及其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5 王朝阳;非饱和黄土的强度特性及非线性本构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6 张腾;非饱和黄土的结构性及其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7 吴兴辉;黄土的水敏性与结构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8 刘钟森;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有限元方法[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黄丽;饱和软粘土微观孔隙的定量分析及其分形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王峥辉;下蜀黄土超声波波速与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定义;黄土力学特性与应用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地下空间;1999年04期

2 陈辉;刘明振;宋战平;;重塑及原状饱和黄土结构性参数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3 童长江;我国冻土融化压缩性研究[J];冰川冻土;1988年03期

4 张长庆,朱林楠,张健明,刘永智;中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地区的冻土与工程问题[J];冰川冻土;1993年01期

5 赖远明,吴紫汪,朱元林,廖全荣;大坂山隧道围岩冻融损伤的CT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6 吴青柏,朱元林,施斌;工程活动下的冻土环境研究[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7 程国栋,何平;多年冻土地区线性工程建设[J];冰川冻土;2001年03期

8 吴青柏,朱元林,刘永智;工程活动下多年冻土热稳定性评价模型[J];冰川冻土;2002年02期

9 杨平,张婷;人工冻融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10 李海鹏;杨维好;黄家会;宋雷;朱元林;;试件形状对冻结粉土抗压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念秦;黄土滑坡发育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2 林斌;考虑损伤效应的黄土流变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3 李萍;黄土边坡可靠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4 叶万军;黄土路堑高边坡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5 于基宁;低温三轴试验机研制及粉质粘土冻融循环力学效应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6 肖朝昀;人工地层冻结冻土帷幕形成与解冻规律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邓国华;真三轴条件下黄土的结构性参数及结构性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8 冯志焱;非饱和黄土的结构性定量化参数与结构性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婷;人工冻土冻胀、融沉特性试验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2 冷毅飞;冻土未冻水室内综合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龚军平;高速铁路路基改良土工程性质试验及施工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宋春霞;冻融作用对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刘永红;石灰改良黄土路堤特性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洪军;人工冻结条件下上海饱和软粘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方鹏;黄土边坡剥落病害处治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怀帅;宋玉普;覃丽坤;于长江;;冻融循环后在三向受压荷载下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6年07期

2 魏海斌;刘寒冰;高一平;方瑛;李长雨;;粉煤灰土冻融循环后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3 覃丽坤;宋玉普;姚家伟;王玉杰;;海水中冻融循环后的混凝土在非比例加载下的双轴受压性能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01期

4 焦贵德;赵淑萍;马巍;;冻融循环后高温冻结粉土在循环荷载下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5 张慧梅;杨更社;;岩石冻融循环及抗拉特性试验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6 詹炳根,孙伟,沙建芳,李天艳,曹鹏飞,邓敏,许仲梓;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碱硅酸反应二次损伤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邴慧;何平;;冻融循环对含盐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9年12期

8 李春生;陈胜宏;何真;谷晓萍;;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寿命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年02期

9 毕贵权;张侠;李国玉;马巍;毛云程;穆彦虎;;冻融循环对黄土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的试验[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曾华;张思思;;冻融循环对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的影响及处理措施[J];科技传播;2010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强;谢剑;吴洪海;;超低温冻融循环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2 覃丽坤;宋玉普;陈浩然;张众;于长江;;冻融循环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谢友均;许辉;龙广成;;混凝土在不同溶液中的抗冻融循环性能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更社;张全胜;任建喜;蒲毅彬;;冻融循环条件下砂岩细观损伤特性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立成;刘汉勇;;冻融循环后轻骨料混凝土双轴压压状态下的强度和变形性能研究[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6 杨全兵;;冻融循环条件下NaCl浓度对混凝土内部饱水度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施嘉伟;朱虹;吴智深;吴刚;;冻融循环与荷载耦合作用下FRP-混凝土粘结界面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燕;申向东;;不同纤维掺量轻骨料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力学性能及损伤量的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9 宣金琦;赵立群;陈宁;;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对预拌抹灰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5th NCCM)[C];2013年

10 王立成;;不同特性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双轴压压统一强度准则[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覃丽坤;高温及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多轴强度和变形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张众;冻融及高温后混凝土多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3 慕儒;冻融循环与外部弯曲应力、盐溶液复合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与寿命预测[D];东南大学;2000年

4 商怀帅;引气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多轴强度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王阵地;基于无损监测的钢筋混凝土劣化过程和机理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2年

6 陈妤;冻融循环与氯盐侵蚀耦合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劣化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7 周春生;寒旱区GCL防渗性能研究及相关机理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8 魏海斌;冻融循环对粉煤灰土动力特性影响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宁宝宽;环境侵蚀下水泥土的损伤破裂试验及其本构模型[D];东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87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87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8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