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分体空调的降充注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9 19:03

  本文选题:家用空调 切入点:微通道换热器 出处:《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规定,第5条款国家应在2013年冻结HCFC的生产和消费量到基线水平,并且在2015年消减基线水平的10%。我国房间空调器行业是HCFC物质的主要消费领域之一。因此,家用空调行业HCFC制冷剂替代工作迫在眉睫。碳氢制冷剂的环境友好性是公认的,不仅对臭氧没有破坏,对气候的负面影响几乎为零,且有较好的节能潜力,但碳氢制冷剂的应用也面临着可燃性的限制和挑战。而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在于降低空调系统制冷剂充注量。而换热器中所含制冷剂占整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因此,利用微通道换热器替代原管片式换热器是减小系统充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国家对空调行业的能效标准的提高,以及国际铜价的不断上涨,使得对微通道在家用空调中应用研究进一步增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一、建立微通道换热器模型,对微通道换热器翅片高度、翅片间距、开窗角度、翅片厚度等关键参数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初步确立了微通道换热器关键参数的最优值,对后续的样件制作及实验进行指导;二、利用所建立模型,对微通道冷凝器减小系统充注量的方法进行研究。在3HP柜机系统里,通过采用减小扁管宽度的方法,将系统R290充注量可降低到470g,与原机相比,其制冷量降低了8.9%,系统COP则提高了14.8%;在1.5HP分体式空调系统,通过将集流管内径减小到11mm,可将系统R290制冷剂充注量降低到280g,;采用扁管扭曲技术,进一步将集流管内径减小到6mm,系统系能达到原机的基础上,R22充注量可降低到380g,相应的R290充注量可降低到190g左右。三、对微通道蒸发器的翅片间距对其排水性能及系统整体性能进行了研究。当翅片间距为1.4mm时,系统性能达到最优;系统的R22制冷剂的充注量由原来的2200g降到1850g左右,降低15.9%;系统制冷时,COP提高了2.2%;制热模式下,系统制热量提高了3.9%,COP提高了11.2%;四、制作了室外侧翅片凸出排水手工样件,并对其在额定制冷制热工况下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样件能够使系统在制冷模式下,取得较好的性能,但在制热模式下,仍存在排水问题,其制作工艺以及百叶窗翅片夹角是其排水不畅的主要原因。
[Abstract]:Under the Montreal Protocol, Article 5 countries are required to freez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HCFC to baseline levels by 2013, In 2015, the domestic air conditioner industry is one of the main consumption areas of HCFC substances. Therefore, the replacement of HCFC refrigerant in household air conditioning industry is urgent. The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of hydrocarbon refrigerants is recognized. Not only does it have no damage to ozone, but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climate is almost zero, and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save energy.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hydrocarbon refrigerant also faces the limitation and challenge of flammability. The key problem to be solved is to reduce the refrigerant charge i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The use of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s to replace the original tube heat exchanger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reduce the charge of the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 for the air conditioning industry and the rising international copper prices are increasing. The main contents and achievem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fin height, fin spacing, window angle of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are established. The influence of finned thickness and other key paramete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eat exchanger is analyzed, and the optimum value of the key parameters of the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is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In the 3HP cabinet system, by reducing the width of the flat tube, the charge of R290 can be reduced to 470g,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system. Its refrigerating capacity is reduced by 8.9, and the system COP is increased by 14.80.In 1.5HP separat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by reducing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collector tube to 11mm, the charge of the system R290 refrigerant can be reduced to 280gg, and the flat tube twist technique is used. Further reducing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collector to 6 mm, the system system can reach the original machine and the charge of R22 can be reduced to 380 g,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rge of R290 can be reduced to about 190g. The finned spacing of microchannel evaporator has been studied on its drainage performance 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When the fin spacing is 1.4 mm, the system performance is optimal, and the charge flux of R22 refrigerant is reduced from 2200g to 1850g. The cop of the system is increased by 2.2 when the system is cooled; the heating capacity of the system is increased by 3.9and the cop is increased by 11.2in the heating mode; fourthly, the manual specimen of outside-fin protruding drainage is made, and its performance under the rated cooling and heating condition is tested. The sample can make the system get better performance in the refrigeration mode, but in the heating mode, there still exists the problem of drainage. The main reason of the drainage is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the angle of the louver fin.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国平,邹新杰;微通道冷却器的设计[J];兵工自动化;2004年03期

2 康春霞,黄新波;微通道的流动阻力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07期

3 王浩;吴慧英;郑平;;芯片微通道沸腾相变过程中流动交变现象探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S2期

4 陈永平;肖春梅;施明恒;吴嘉峰;;微通道冷凝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化工学报;2007年09期

5 刘敏珊;王国营;董其伍;;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研究进展[J];热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6 甘云华;杨泽亮;;轴向导热对微通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7 云和明;陈宝明;程林;;粗糙平板微通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8 金文;张鸿雁;何文博;;齿形微通道内流流场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9 苗辉;黄勇;陈海刚;;随机粗糙微通道中的流动和传热特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杨凯钧;左春柽;丁发喜;王克军;吕海武;曹倩倩;王吉顺;;微通道散热器长直微通道的新加工工艺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东山;李锦辉;刘赵淼;;关于微通道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现状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逄燕;刘赵淼;;温黏关系对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范国军;逄燕;刘赵淼;;微通道中液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概述[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丽昆;逄燕;刘赵淼;;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丽昆;刘赵淼;申峰;;几何参数对微通道黏性耗散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肖鹏;申峰;刘赵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肖鹏;申峰;刘赵淼;李易;;凹槽微通道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周继军;刘睿;张政;廖文裕;佘汉佃;;微通道传热中的两相间歇流[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夏国栋;柴磊;周明正;杨瑞波;;周期性变截面微通道内液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娄文忠;Herbert Reichel;;硅微通道致冷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陈杰;空调将进入微通道时代[N];科技日报;2008年

2 张亮;美海军成功为未来武器研制微型散热器[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滔;微通道换热器传热和制冷剂分配特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翟玉玲;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流动可视化及传热过程热力学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赵亮;电动效应作用下微通道内液体流动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李志华;微通道流场混合与分离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季喜燕;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及传质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贺占蜀;交错互通微通道多孔网格板制造及其强化传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范晓光;微通道内蒸汽及混合蒸气冷凝流动与传热[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金庆辉;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9 刘江涛;微通道内单相和相变传热机理与界面特性[D];清华大学;2008年

10 全晓军;硅基梯形微通道内水蒸汽凝结换热特性及等温同向喷射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天琦;新型分合式微通道混合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何颖;三角形截面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和结构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雅鹏;垂直磁场作用下平行板微通道内Maxwell流体的周期电渗流[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吴媛媛;制冷压缩冷凝机组中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马晓雯;硅基底表面特性对微通道界面滑移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张志强;微通道蒸发器表面结露工况下性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7 毛航;二氧化碳微通道气冷器优化设计及分子动力学模拟[D];郑州大学;2015年

8 崔振东;微通道内空化流动传热的Lattice Boltzmann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邱德来;疏水性对微通道流动与换热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蒙蒙;二氧化碳微通道平行流气冷器流量分配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89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589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5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