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郊记忆”公园的城市记忆传承与延续初探
发布时间:2018-03-13 01:36
本文选题:城市记忆 切入点:城市意象 出处:《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形态与结构已与三十多年前不尽相同。城市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城市形象越加趋同,失去独特性的“城市记忆”。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记忆”保护的重要性,在档案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均展开了有关“记忆”系统的研究,但关于“城市记忆”的相关研究却相对忽视。大多数对“城市记忆”的研究都集中在对“集体记忆”或“记忆”概念的重新解读和套用,而并未形成自身体系。因此,在如何运用“城市记忆”来解决城市趋同的问题上,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式。基于此种现象,引入“城市意象”理论,以此为桥梁连接“城市记忆”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系统研究游客意识中的公园空间,即“城市意象”。在“城市意象”的统计结果上研究“城市记忆”运用方式,从而整理研究出城市建设过程中传承与延续“城市记忆”的方法。论文选取“东郊记忆”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以小见大地总结出相似景观场所下的“城市记忆”表达方法。“东郊记忆”公园作为西南片区对“工业文明”表现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主题性公园,其景观建筑设计都颇具特色。它对“红光电子管厂”旧址的改造方式成为一个标志,一出现就受到了大众游客的欢迎。同时“东郊记忆”公园在迎合新时代融入新技术的方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突破,为这座看似陈旧古老的公园环境注入了现代的活力。使之既满足了中老年人群对工业历史回忆的需求,又满足了当代年轻人对新生活方式的追求,同时还生动的将老成都这一段辉煌的“工业记忆”用空间的方式延续了下去。研究首先从实地调研入手,通过对一定数量游客的访问,获得了游客意识下的“东郊记忆”公园的景观意向元素群。再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一份较为完整的“东郊记忆”公园城市意向认知地图。这份认知地图作为一个基础,十分直观地展示了游客在切身感受过公园环境之后的认知状态,并且十分清晰的展示了公园景观反映在游客意识中的有效元素。因此,通过对认知地图的总结,能清晰的归纳出景观意象元素中分别对“工业记忆”传承有所影响和对新产业新生活方式有所引导的部分。公园景观是如何强化这部分设计从而使游客记忆深刻的,即是所要探寻的结论。经调查分析,得到“东郊记忆”公园城市意象如下:就结构性城市意象来看,整个公园呈现出“一轴一环”的空间形态。以“中央大道”为主轴由西向东排开,主要区域包括“西大门入口广场”和“成都舞台”两个广场:景观以航车通道为中心,认知度从强到弱向外辐射开。就评估性城市意象来看,“东郊记忆”公园环境总体令人满意。在游客心中,这里是可多次游览并且有价值的去处,富有个性且参与性强,唯一的不足是公园缺乏一定面积的绿化景观。通过一系列的对比研究,最后得出“东郊记忆”公园为传承与延续城市记忆运用了如下方法。第一,运用景观设计,充分对游客的观察重点进行引导。公园在设计中,对城市记忆的表达必定有轻重缓急之分,设计者通过景观结构、道路排布、节点规划等各种设计手法对游客的游览路径加以引导,使得游客的观察面内始终保持对“城市记忆”内容的高度关注,由此加深游客记忆。第二,对于游客的行为方式进行合理引导。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是使游客融入一种行为方式中。游客以物质为媒介,间接感受到了精神层面的内容。这种温和的方式似乎比强硬地灌输显得更为有效,同时游客感知下的环境也因为拥有了意识而变得与人更为亲密。第三,营造全新的生活方式。公园里常常举办的各种艺术活动,为市民提供一个开放灵活的艺术氛围,在长期参与的过程中,游客也慢慢习惯并接受这种新型的生活方式,从而在生活体验上传承延续了城市记忆。然而,“城市记忆”与“城市意象”并不是始终积极互助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又相互牵制。当“城市意象”给予“城市记忆”一个有效传播的平台的同时,也被“城市记忆”的内容所制约着,而“城市记忆”的表达也始终被“城市意象元素”所局限。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该试图去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为城市内涵的丰富寻找一个更多元的途径。同时,通过城市意象元素表达城市记忆时应该格外注重元素表达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ity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have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ago is not the same. The city development is the image of the city more convergence, the uniqueness of the "Lost City Memory". In recent years,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memory" in protecting the psychology in the archives., medical and other fields have launched a study on the "memory" of the system,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city of memory" is relatively neglected. Most of the "city of memory" studies are focused o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r "memory" concept to interpret and apply, and has not formed its own system. Therefore, in how to use the "memory of the ci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nvergence on the city, has not been a clear solution. Based on this phenomenon, the introduction of "city image" theory, as a bridge connecting the city to remember " 蹇嗏,
本文编号:1604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604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