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地震作用下大底盘—塔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8 19:54

  本文选题:建筑 切入点:裙楼系统 出处:《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现今世界有很多新的方法来评估地震过后给结构破坏带来的程度,也因为这一点,按照损坏的级别建立评估系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损坏的级别”与在空管40中描述的状态或性能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是通过一个侧推分析的过程确定了结构容量曲线,该曲线取决于楼层,植物分布,结构元件的部分,材料的数量,增强细节等等。非线性静态分析,由于采用了侧推的程序,使它正在成为工程实践中越来越常见的建筑结构抗震鉴定方法,是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评估该结构的强度,以及它的性能水平,提供部件塑性铰位置的合理估计。结构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性能点主要取决于施加在结构上的侧向荷载模式。本文主要运用了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方法对结构进行分析,该方法根据动态分析模型,在SAP2000和PKPM两种软件分别计算,然后进行相互间的比较。分别选取3种不同的荷载模式(加速负载模式,莫代尔负载模式,并强制负载模式)和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烈度情况下(中度和特大)进行计算比较。在不同工况情况下,分别算出结构梁和柱性能点的层间位移值大小和塑性铰的相关位置,进一步验证了结构设计中强柱弱梁的原则。
[Abstract]:There are many new ways in the world to assess the extent of structural damage after earthquakes, and because of this,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an assessment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damage. These "damage level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te or performance level described in ATC 40, and they determine the structural capacity curve through a push analysis process. The curve depends on the floor, the plant distribution, the parts of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the quantity of materials, the enhancement details, etc. 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It can evaluate the strength of the structure, as well as its performance level. The performance point of nonlinear static elastoplastic analysis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 lateral load mode applied on the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static elastoplastic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analysis model, the method is calculated separately in SAP2000 and PKPM, and then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Three different load modes (accelerated load mode, Modal load mode, Modal load mode) are selected respectively. And the forced load mode) is compared with two different types of earthquake intensity (moderate and extraordinarily high).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the magnitude of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plastic hinge of the performance points of structural beams and columns a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principle of strong column and weak beam in structural design is verified.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巍,孟少平,吕志涛;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的静力弹塑性分析[J];工业建筑;2002年06期

2 汪大绥,贺军利,张凤新;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Analysis)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实例[J];世界地震工程;2004年01期

3 刘成清;;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理论的发展综述[J];四川建筑;2005年06期

4 孙长军;;初探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理论的特点[J];四川建筑;2006年S1期

5 汪大绥;贺军利;芮明倬;;静力弹塑性分析中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探讨[J];建筑结构;2007年05期

6 郭明;刘学军;;某特大型站房的静力弹塑性分析[J];铁道勘察;2008年04期

7 王啸;王祯;;北京饭店二期改扩建工程商业部分静力弹塑性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05期

8 潘宏杰;;广州黄沙地铁站上盖商住项目的静力弹塑性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2009年14期

9 王庆华;;高层框架静力弹塑性分析[J];科技资讯;2009年36期

10 周颖;;成都某科研楼静力弹塑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0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灵;;上海虹桥丽宝广场(北)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万金国;杜新喜;谭美超;;钢框架静力弹塑性分析原理与应用[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春磊;朱鸣;张徐;;太原博物馆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4 邱仓虎;詹永勤;李毅;王丁;齐国红;;安徽广电新中心东区主楼静力弹塑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关振启;吴建海;;抗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方法及步骤[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6 高德志;徐晓龙;崔原豪;;对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的改善[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熊向阳;戚震华;;用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评估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8 刘飞飞;梁鹏虎;;SAP2000纤维铰模型在某核工程静力弹塑性分析中的应用[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刘宏;俞谷年;刘波;;柳州地王C2座超高层建筑静力弹塑性分析[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张元凯;杨宝山;;基于MIDAS的双塔连体高层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海涛;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数值分析[D];东北大学;2014年

2 董良;某带穿层柱Z字平面框—剪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广西大学;2015年

3 徐晓慧;超限高层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6年

4 ALFONSO GONZALEZ C.;地震作用下大底盘—塔架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文杰;厚板转换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6 罗任强;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7 吴桂广;常用建筑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软件功能对比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8 孙超;异形柱合理配筋形式及其框架静力弹塑性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9 张克纯;高层建筑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的Pushover-QR法[D];广西大学;2005年

10 杨勇金;带高位钢桁架转换层建筑结构的静力弹塑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31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631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3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