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上海城市生活中心体系的识别与评估

发布时间:2018-03-25 08:35

  本文选题:上海 切入点:生活中心体系 出处:《城市规划学刊》2016年06期


【摘要】:传统数据和方法较难实现时城市生活中心体系的整体识别与评估。基于手机信令数据,探索了城市生活中心体系识别与评估的方法。在数据预处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新方法,并识别了上海城市生活中心体系,描述其等级分布特征。再从规划实践角度分三个方面评估:①评估生活中心的服务距离,发现时于高等级生活中心和全部生活中心的一般到达时耗分别为20min、10min内,存在问题的地区主要有浦东曹路地区、闵行浦江地区以及远郊的乡镇②估生活中心的服务人口规模,基于逐级比较的势力圈分析法,发现市级生活副中心、地区级生活中心、重点镇的平均服务人口分别为120万人、60万人、30万人,呈梯度倍数关系。③对既有规划进行评估,比较识别结果与规划的差异,总结了规划未纳入的中心、发展缓慢的中心和发展基础较差的中心。最后,提出郊区需新增生活中心、不同等级生活中心服务人口规模标准、以及对相关规划的具体建议。
[Abstract]:When the traditional data and methods are difficult to realize, the whol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urban life center system is difficult. Based on the mobile phone signaling data,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urban life center system is explored.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preprocessing, the method of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urban life center system is explored. In this paper, a new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is proposed, and the system of Shanghai urban life center is identified, and its hierarch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described. Then, the service distance of the life center is evaluated from three asp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nning and practice. The average arrival time of the high level living center and the whole living center is 20 min or 10 min respectively. The main areas in question are Pudong Caolu area, Minhang Pujiang area and the town and township in the outer suburbs. 2 the size of the service population of the living center is estimated. Based on the influence circle analysis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average service population of municipal sub-center, regional life center and key town is 1.2 million, 600000 and 300000, respectively. The existing planning is evaluated in a gradient multiple relationship.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and the planning,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enters which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planning, the centers with slow development and the centers with poor development foundation.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suburban areas need to add new living centers, and the living centers of different levels serve the population scale standard. And the concrete suggestion to the related plan.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大数据与城市空间分析实验室;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镇群高密度空间效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2BAJ15B03)资助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科研项目 同济大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联合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基于手机数据在城市空间分析中的应用”课题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行为分析的商业综合体空间优化方法研究”(批准号51378363)部分成果
【分类号】:TU984.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仵宗卿,戴学珍;北京市商业中心的空间结构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10期

2 王德,张晋庆;上海市消费者出行特征与商业空间结构分析[J];城市规划;2001年10期

3 赵燕菁;空间结构与城市竞争的理论与实践[J];规划师;2004年07期

4 宁越敏,黄胜利;上海市区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及其变迁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2期

5 任荣荣;郑思齐;王轶军;;基于非参数方法的土地价格空间分布拟合与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6 谷一桢;郑思齐;曹洋;;北京市就业中心的识别:实证方法及应用[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7 蒋丽;吴缚龙;;广州市就业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8 王德;郭洁;;高速公路建设对长三角城市势力圈的影响分析——城镇势力圈(网络)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城市规划学刊;2011年06期

9 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2013年07期

10 孙铁山;王兰兰;李国平;;北京都市区人口—就业分布与空间结构演化[J];地理学报;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彦威,翁桂兰,龚华;深圳居民购物消费行为的时空间特征[J];人文地理;2004年06期

2 柴彦威,林涛,龚华;深圳居民购物行为空间决策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04年06期

3 郭崇义;上海市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01期

4 周春山,罗彦;城市零售业空间布局与经营的生态学解释[J];商业时代;2004年24期

5 李志军,曹麻茹;沉淀与薄发——谈南岳古镇改造第一期工程设计方案[J];中外建筑;2004年06期

6 赵燕菁;宏观调控与制度创新[J];城市规划;2004年09期

7 王德,叶晖,朱玮,齐藤参郎;南京东路消费者行为基本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2期

8 王德,朱玮,黄万枢;南京东路消费行为的空间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1期

9 周春山,罗彦,尚嫣然;中国商业地理学的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10 管驰明,崔功豪;国外城市商业环境规划的理念与实践[J];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虞蔚;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与规划[J];城市规划;1986年06期

2 阎小培;许学强;杨轶辉;;广州市中心商业区土地利用特征、成因及发展[J];城市问题;1993年04期

3 石忆邵;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域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3期

4 吴郁文;谢彬;骆慈广;张蕴坚;;广州市城区零售商业企业区位布局的探讨[J];地理科学;1988年03期

5 李振泉;李诚固;周建武;;试论长春市商业地域结构[J];地理科学;1989年02期

6 宁越敏;上海市区商业中心区位的探讨[J];地理学报;1984年02期

7 杨吾扬;北京市零售商业与服务业中心和网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地理学报;1994年01期

8 安成谋;兰州市商业中心的区位格局及优势度分析[J];地理研究;1990年01期

9 乐燕鸣;;静安南京路地区综合开发功能定位的再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1999年02期

10 徐放;;北京市的商业服务地理[J];经济地理;198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奉娟;;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广西试点建设探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年15期

2 杨俊宴;章飙;史宜;;城市中心体系发展的理论框架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12年01期

3 潘海啸;任春洋;;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耦合[J];时代建筑;2009年05期

4 杨俊宴;章飙;谭瑛;陶诗琪;;城市中心体系研究的概念内涵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1年12期

5 胡昕宇;杨俊宴;史宜;;特大城市中心体系产业空间关联特征[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6 袁媛;杨廉;马晓亚;袁奇峰;;以中心体系构建推动大城市边缘区空间融合——以南京市江宁区东山新市区中心体系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2年02期

7 孟银娥;;北京市中心体系职能类别及空间结构分析[J];价值工程;2010年04期

8 孔令龙;城市公共中心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新建筑;1997年04期

9 朱玮;陈懿慧;王德;;基于多代理人模拟的上海市域零售业中心体系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4年01期

10 王瑛;张毅;;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大框架[J];规划师;2006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章飙;杨俊宴;任焕蕊;;城市公共中心体系发展动力机制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2 吕传廷;杨明;黎云;何磊;;广州市公共中心体系的空间规划策略[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方伟;;大都市中心体系规划的新趋势与新思路——基于伦敦、新加坡、上海的案例与实证探讨[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 城市总体规划)[C];2014年

4 杨俊宴;章飙;史宜;;城市中心体系发展的理论框架初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徐嘉;付帅;黄文娟;;重庆市主城区城市中心体系发展研究[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1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C];2014年

6 章飙;杨俊宴;任焕蕊;;基于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服务产业空间分布与影响机制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3年

7 周扬;刘学;;长春市多中心体系发展模式初探[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8 张倩;;西安市中心体系发展研究与老城主中心现状浅析[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1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C];2014年

9 史淑洁;;南京市城市中心体系研究及湖南路商业中心区分析[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晓烨邋彭溢;黑龙江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2 记者 宋茜 实习生 周庆亮;我省获准进入“国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行动”[N];江西日报;2009年

3 齐泽萍;山西加大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力度[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4 首席记者 齐泽萍;我省加大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力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5 王敬照 张维平;石家庄基本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6 记者 陈江 实习生 王瑾;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通过评估验收[N];广西日报;2009年

7 蒋巧莲;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试点通过评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8 ;山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试点工作成效显著[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9 记者 霍炜;我省部署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工作[N];山西科技报;2010年

10 ;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新增五个省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琼;城市中心体系与轨道交通耦合规划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62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662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6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