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黄土复合体的动参数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土的动参数 切入点:黄土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S1期
【摘要】:本试验使用GDS动三轴仪,对赤泥黄土复合试样、赤泥试样、黄土试样进行了动三轴试验,研究了赤泥、黄土及赤泥黄土复合试样的部分动参数,分析了赤泥含量、围压的影响,旨在探索赤泥黄土复合体用于路基材料的工程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赤泥、赤泥黄土复合试样的应力应变σd~εd、应变动弹模Ed~εd、应变阻尼比λ~εd关系曲线有与黄土相似的特性变化规律,只是在数值上有所差异.赤泥的掺入使复合体强度和刚度明显增强,且与掺入量m成正比关系.且随着赤泥掺入量的增大,动弹模Ed和最大动弹模Edmax都有明显的增强,但不同的围压下增强程度不同.复合试样的阻尼比λ随着赤泥含量的增多,相应的阻尼比较小,而随着围压增大,赤泥含量的影响将变小.围压对各参数的影响:同一应变下,应力σd随着围压增大而增大,动弹模Ed随着围压增大而增大,阻尼比λ前期随着围压增大而增大,后期则随着围压增大而减小.试验得出结论:赤泥黄土复合试样的最佳配比为赤泥∶黄土=3∶7.
[Abstract]:This experiment using GDS three triaxial apparatus, the red mud composite sample loess, loess samples were red mud samples, three triaxial test, the aerodynamic parameters of red mud, loess and red mud loess composite sample,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red mud, the influence of confining pressur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d mud loess composite used for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roadbed material.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d mud, mud loess composite sample stress strain d~ sigma epsilon D, strain modulus Ed~ epsilon D strain, damping ratio curve ~ d relation has epsilon characteristics and loess are similar, but differ in value. The incorporation of red mud composite strength and stiffnes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incorporation and M proportional relationship. An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doping amount of red mud, the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Ed and maximum modulus Edmax were obviously enhanced, but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 increased in different degrees. The damping ratio of composite specimens with red mud content increasing. More, the corresponding damping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the effect of red mud content will be smaller. The effect of confining pressure on the parameters of the same strain, the D stres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E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the damping ratio of the early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the latter increase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confining pressure. The test concluded that the optimum proportion of red mud loess composite sample for red mud: Loess =3: 7.
【作者单位】: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黄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黄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KLTLR-Y13-4) 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2014131019)
【分类号】:TU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冯燕博;刘东燕;赵倩蕾;龙丽洁;夏毓超;;不同工况条件混合赤泥力学特性变化规律[J];环境工程学报;2015年08期
2 曾国红;白晓红;张卫平;王梅;;不同增强体粉土复合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栗润德;张鸿儒;白晓红;梁仁旺;闫凤翔;;不同含水量下原状黄土动强度和震陷的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5期
4 陈存礼,胡再强,谢定义;赤泥的变形-强度特性与结构性关系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贺建清;石灰改良土路基填料的动力特性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骆亚生;中国典型黄土动力特性及其参数的试验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启叶楠;丰土根;宋健;姜伟;;淤泥海砂混合料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水运工程;2017年10期
2 程钰;李辰;孙兆云;;水泥基固化剂固化赤泥的路用特性研究[J];轻金属;2017年09期
3 杨海朋;白冰;聂庆科;;赤泥渗沥液对黏性土和固化赤泥影响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7年S1期
4 董晓强;张强;寇晓辉;刘彦忠;张军;;赤泥黄土复合体的动参数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S1期
5 王强;邵生俊;王峻;张振中;;黄土场地震陷的灾害特征及成因研究综述[J];地震研究;2016年04期
6 胡秀青;董全杨;吕程伟;王军;庄心善;;水泥土搅拌桩软土地基土体动力特性的共振柱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6年S2期
7 米栋云;宋志伟;黄凤凤;董晓强;;赤泥的掺入对水泥土电阻率与强度性能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15期
8 胡再强;于淼;李宏儒;金龙;赵华鹏;;人工制备遗址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9期
9 刘东燕;冯燕博;赵宝云;杨阳;刘鹏;;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拜耳法赤泥强度及水力学特性[J];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05期
10 冯燕博;刘东燕;刘芳语;刘伟;韩朦朦;;混合赤泥胶结特性产生机制及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东彦;冻融循环下镇赉地区非饱和盐渍土及石灰固化土的力学特性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张文超;不平顺状态下路基—无砟轨道—车辆耦合系统振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朱福;松嫩平原季冻区低路堤石灰土加固机理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曹启坤;自燃煤矸石在水泥、混凝土及路基中应用的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5 韩春鹏;石灰处治土路基冻融作用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何岩;聚丙烯纤维改良粉煤灰土动、静力学参数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曾国红;竖向及水平增强体对粉土动力特性影响的试验及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晓辉;酸性条件下压实黄土动力特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2 张强;赤泥作为路基材料的动力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3 李来仕;吉林省镇赉地区盐渍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4 任子熊;重塑黄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5 符锐;咸阳黄土动力特性及其损伤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罗晶;兰州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堤地段环境振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7 江思义;钻机振动作用下黄土边坡失稳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郭可殟;非饱和黄土的动三轴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刘斌;重复荷载作用下非饱和黄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10 卢珂;Q_3黄土地层圆形深基坑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东燕;冯燕博;冯振洋;李子运;;烧结法赤泥的强度演化规律[J];环境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2 刘东燕;侯龙;王平;;常见赤泥的物化特性及综合利用研究[J];材料导报;2012年S2期
3 郭晖;邹波蓉;管学茂;马小娥;;拜耳法赤泥的特性及综合利用现状[J];砖瓦;2011年03期
4 郭晖;管学茂;马小娥;;烧结法赤泥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J];山西冶金;2010年06期
5 孙运德;;“混合赤泥半干法堆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有色冶金节能;2009年03期
6 曾国红;白晓红;张卫平;孙晋;;增强体复合土动弹性模量影响因素的研究[J];水利学报;2009年05期
7 刘昌俊;李文成;周晓燕;栾兆坤;;烧结法赤泥基本特性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8 田跃;;赤泥堆场干法改造[J];环境工程;2008年04期
9 胡昕;洪宝宁;闵紫超;;从微结构分析温度对水泥土强度形成的影响[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章定文;刘松玉;;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动力效应研究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梅英宝;交通荷载作用下道路与软土复合地基共同作用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王金昌;广义荷载作用下道路与软基共同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友善;冯富春;;赤泥堆场赤泥的物理化学结构与性能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1992年04期
2 王伟广;张威;王清洲;宋晓焱;;赤泥免烧免蒸砖正交试验及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8年01期
3 石莉;王宁;庞程;刘邦煜;;赤泥在建筑材料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J];新型建筑材料;2009年01期
4 张宇炫;;赤泥主要成分来源及在墙体材料行业应用分析[J];砖瓦世界;2010年10期
5 周龙兴;黄爱兰;;赤泥的应用及资源化管理[J];砖瓦;2011年05期
6 何小芳;朱克山;刘源;戴亚辉;曹新鑫;;赤泥在材料方面的利用研究进展[J];江苏建材;2011年04期
7 李孝廉;;用压力成型法制作赤泥煤灰砖[J];冶金建筑;1981年09期
8 李孝廉;;赤泥-石灰胶泥的应用[J];冶金建筑;1982年02期
9 沈楼燕;;浅谈赤泥库的防渗工艺设计[J];金属矿山;2007年07期
10 李小雷;翟二安;陶丰;张作才;王利英;;赤泥的特性及其在建材方面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田明阳;廖洪强;赛音巴特尔;倪文;马刚平;余广炜;;赤泥掺量对矿渣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艳元;南京利用废渣制成“赤泥砖”[N];新华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宗琴 通讯员 沈刚 陆洋;我市成功利用赤泥生产烧结砖[N];淄博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马龙;利用赤泥制备轻质保温材料的工艺与性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2 展光美;赤泥地聚合物制备技术及耐久性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3 肖强;赤泥—粉煤灰地质聚合物力学性能及挡土墙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4 宋晓焱;利用中州铝厂赤泥生产免烧免蒸砖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5 罗文辉;赤泥质保温陶瓷砖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何红桃;新型赤泥、黄河泥沙基烧结砖的制备及其性能和烧结机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姜葱葱;赤泥改性及其轻质保温墙材应用探讨[D];济南大学;2013年
8 钟晨;赤泥建材中碱的稳定化基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9 滕方雄;赤泥质环保型建筑陶瓷的制备及烧结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81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681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