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BIM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与决策分析研究
本文选题:建筑信息模型(BIM) + 全生命周期评估(LCA) ; 参考:《东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的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建筑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源与能源不断消耗,污染物不断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甚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建筑业发展带来的环境影响,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体现绿色建筑的理念,对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材料及部件作为建筑的物质基础,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生产、施工、到建筑的使用、拆除都与能源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建筑节能领域的主要方向之一是从LCA(全生命周期评估)的角度讨论工程项目的能源消耗及其环境影响程度。本文首先对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的发展、定义、框架等内容进行系统阐述。运用BIM技术及工具构建建设项目的多维信息模型,并进一步定义BIM模型元素和建筑材料的关系,量化建筑物建筑材料的环境影响,对这五个阶段内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进行清单分析,得到资源、能源的消耗清单和污染物的排放清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库,以期衡量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以东南大学土木交通教学科研楼的设计方案为例,建模并进行计算,分析该建筑物的楼板对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评价建筑构配件---楼板全生命周期的环境表现,得出建筑构部件生命周期内对环境影响较大的阶段及产生较大环境影响的环境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出各个阶段改善环境的方法和措施。为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新思路,为建筑物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寻找提高建筑物能效的措施和方法,进而为人们创造出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的绿色建筑。本文的最后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及展望。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the scale of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is expanding, the resources and energy are being consumed and the pollutants are being discharged, which has brought great influenc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industry and even the national economy.In order to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embody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the life cycle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Building materials and components are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their life cycle is closely related to energy and environment, from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to the use of buildings.At present, one of the main directions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s to discus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engineering project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CA (whole life cycle assessment).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definition and framework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methods are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Using BIM technology and tools to build multi-dimensional information model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and further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s of BIM model and building materials, quantify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building materials.Through the inventory 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in these five stages, the consumption list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and the emission inventory of pollutants are obtained, and the index bank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With a view to measuring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Taking the design scheme of the civil transport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building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modeling and calculating, analyzing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floor of the building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fittings -floor.The stage of great impact on environment and the type of environment with great environmental impact in the life cycle of building components are obtained, and the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in each stage are found out.It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roject in the stage of building design, and looks for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building, so as to create smal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or people.Green buildings that consume less resources.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is summarized, and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ut forward.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17;X82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鸿德,汤顺林;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和方法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0年S1期
2 黄伟源;成本效益分析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00年S1期
3 段永蕙,李跃东;关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与完善的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00年02期
4 张燕,刘煦睛;浅论环境影响评价概念内涵的延伸[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5 罗宏,柴发合,周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环境与开发;2000年01期
6 丁疆华,舒强;环境影响评价类型的发展[J];环境与开发;2000年02期
7 杜永田;关于旅游开发区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J];江苏环境科技;2000年01期
8 郝新波;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年04期
9 赵东风,顾益民;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0年03期
10 黄丹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福建环境;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秋妹;;欧盟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及其启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欧阳晓光;赵东波;韩奇;孙汉坤;贾小梅;赵志杰;赵芳;钱永涛;刘书娟;;关于火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3 毛庆国;;深港边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郭爱娣;;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弄虚作假可究刑责[A];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广君;孙迎春;刘丽敏;刘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伊春林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李宇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管理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7 胡小华;;世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对提高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启示[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8 李丛欢;孙义利;张启众;;环境影响评价中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建议[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9 李越越;;住宅小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探讨[A];首届贵州环境影响评价论坛论文选编[C];2008年
10 岳沙丽;;浅析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荣;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及其实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2 陈荣;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及其实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甘肃省金昌市环境保护局 梁胜春;重视环境影响评价 减少西部环境风险[N];中国环境报;2005年
4 张强;蚌埠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荣获“青年文明号”[N];蚌埠日报;2008年
5 记者胡昕;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专项执法检查组来衡[N];衡水日报;2010年
6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大事记[N];中国环境报;2012年
7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健康应列入环境影响评价[N];中国环境报;2013年
8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红光;将健康影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N];人民日报;2013年
9 ;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第二次公示)[N];安康日报;2013年
10 记者 陈丽平;环境影响评价规定应当细化[N];法制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光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2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杨晓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铁柱;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5 林驰;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黄正;我国建设项目健康影响评价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满萍;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理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袁X;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3 陈杰;中国香港与内地环境影响评价施行状况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丽丽;环境影响评价人文指标体系的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任彩银;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以兴隆环境影响评价为例[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张亮;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张琳悦;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志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运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何其明;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48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74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