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形节点域连接的工字形柱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钢框架 + 工字形柱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6年07期
【摘要】:为研究采用箱形节点域与工形柱连接的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对由工字形柱强轴与弱轴方向采用箱形节点域连接的2榀钢框架结构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强轴连接钢框架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及良好的滞回性能,破坏时梁端出现塑性铰;弱轴连接钢框架的承载力相对偏低,但具有优于强轴连接钢框架的变形能力,且在弹塑性变形阶段具有与强轴连接钢框架相近的耗能能力,破坏模式与强轴连接基本相同;两榀钢框架的位移延性系数在2~3之间;试验中两榀钢框架的节点域始终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均未发生屈服。这表明箱形节点域连接属于"强节点域"连接,达到了"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要求。箱形节点域连接可以有效减小节点域的剪切变形,采用该连接进行工字形柱钢框架设计时,在抗震设计中可以忽略节点域剪切变形对层间位移的影响。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steel frame structures connected with box joints and I-columns, two steel frame structures connected by I-shaped columns in the strong axis and the weak axis in the box joint domain were subjected to low-cycle repeated loading test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el frame with strong shaft connection has high bearing capacity and good hysteretic performance, and plastic hinge appears at the end of the beam when failure occurs,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teel frame with weak shaft connection is relatively low, but it is superior to the deformation ability of the steel frame with strong shaft connection. At the stage of elastic-plastic deformation, it has the sam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s the steel frame with strong axial connection, and the failure mode is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strong axial connection, and the displacement ductility coefficient of the two steel frames is between 2 and 3. In the test, the joint domain of the two steel frames is always in the elastic stage, and neither of them yield.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box node domain connection belongs to the "strong node domain" connection and meets the seismic requirement of "strong joint and weak member". The box joint domain connect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shear deformation in the joint domain. 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I-shaped column steel frame, the influence of shear deformation in the joint domain on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can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8061)
【分类号】:TU391;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雷;;节点域计算规范的理解[J];钢结构;2007年05期
2 杨智硕;;钢框架节点域设计中的问题[J];钢结构;2011年07期
3 王万祯;顾强;王秀丽;;节点域对钢框架梁柱连接受力性能的影响[J];建筑结构;2005年12期
4 罗华;;关于钢框架节点域厚度的讨论[J];山西建筑;2007年20期
5 杨智硕;;钢框架节点域设计中的承载力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6 陈猛;;节点域对钢框架抗震性能实际影响研究[J];建筑结构;2011年S2期
7 李刚;陈以一;;钢框架圆管柱梁节点域的抗剪承载力[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9年06期
8 李映慰;;钢框架结构节点域的合理分析模型研究[J];山西建筑;2010年25期
9 杨静;;钢框架结构节点域分析简化模型[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3期
10 陈飞;董锦坤;孙洪军;张延年;邢婕思;;节点域厚度对普通梁柱节点延性性能影响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蔡益燕;申林;;钢框架考虑节点域变形的位移计算方法探讨[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周蓉;刘铮;吴敏哲;;高层钢框架结构节点域变形及其影响[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超;梁柱端板连接节点域的力学性能及其设计方案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庆国;考虑混凝土楼板影响的钢框架节点域受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陈飞;节点域厚度对钢节点受力性能影响的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4年
4 杨涛;钢框架加强型连接的节点域力学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5 王浩;钢框架节点域剪切变形对框架位移角的影响[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肖礼侠;钢框架柱腹板节点域力学性能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7 梁田;节点域刚度及其对钢框架层间侧移的影响[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8 阳芳;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框架节点域受力性能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9 彭高翔;钢框架梁柱连接节点域的力学性能及其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10 姚林芝;结构找坡钢结构梁柱节点域受力性能及其设计方法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01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801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