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偏压长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再生混凝土 + 方钢管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6年S2期
【摘要】:通过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偏压长柱静力试验研究其受力性能,考虑了长细比、偏心距、截面含钢率及再生骨料取代率4种因素,同时使用DS2声发射信号分析仪对试验进行监测。得到了试件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及声发射采集绘制混凝土损伤点3D定位图等数据,采用各规范对钢管再生混凝土偏压长柱承载力进行计算,并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含钢率的增大,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偏压长柱的刚度相应增大,含钢率越大其延性越好,而偏心距越大其刚度退化也越快,声发射仪器对混凝土损伤定位区域与实际破坏区域较吻合,建议采用GB 50936—2014《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中给出的公式计算方钢管再生混凝土偏压长柱的承载力。
[Abstract]:The static test of recycled concrete filled square steel tube column under eccentric compression is carried out. Four factors are considered, such as the aspect ratio, eccentricity, section steel content and recycled aggregate replacement rate. At the same time, DS2 acoustic emission signal analyzer is used to monitor the test. The failure pattern, load-displacement curve, load-strain curve and 3D location map of concrete damage point were obtaine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recycle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under partial compression was calculated by various code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steel content, the stiffness of recycled concrete filled square steel tube columns increases correspondingly, the ductility is bet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steel content ratio, and the stiffness degradation is fas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eccentricity. The acoustic emission instrument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damage zon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ormula given in GB50936-2014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structure"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long-square steel tube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 under eccentric compression.
【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
【基金】:河北农业大学理工基金项目(ZD201403)
【分类号】:TU39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钟毅,李阳;再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J];粉煤灰;2004年04期
2 肖建庄,兰阳,李佳彬,王军龙;再生混凝土长期使用性能研究进展[J];结构工程师;2005年03期
3 李彦军;刘志奇;;新型再生混凝土特性及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13期
4 马勤;李腾忠;王云飞;;再生混凝土发展及应用现状[J];广东建材;2008年10期
5 吴清芳;杜辉;欧阳宏辉;;再生混凝土在承秦出海路中的应用[J];市政技术;2009年02期
6 戴婷婷;;再生混凝土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7 石宵爽;王清远;;从灾后重建探讨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张波;;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对比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9 王兵;朱平华;;钢骨再生混凝土的耐火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9年12期
10 苏发慧;袁旭梅;;再生混凝土的投资前景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建庄;黄啸;;再生混凝土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曹万林;张建伟;尹海鹏;陈家珑;;再生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研究与应用[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3 施养杭;彭冲;;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发展析议[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4 傅晓剑;吕爱增;雒斌;李福海;;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李福海;叶跃忠;赵人达;;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肖建庄;;前言[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传增;肖建庄;雷斌;;德国再生混凝土应用概述[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U,
本文编号:1807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807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