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既有老旧建筑地震灾害下易损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7 23:14

  本文选题:既有建筑易损性 + 震害特征 ; 参考:《沈阳建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大量的人口涌入到城镇中来,这一现象促进了对我国既有老旧建筑的改造工程,对既有建筑的拆改过程中可能对既有建筑自身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梁柱的拆改会改变结构传力路径,隔墙的拆改会导致结构刚度的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会导致既有老旧建筑在地震灾害下的抗力受到影响。地震是地壳板块释放能量的自然现象,随着印度洋板块不断的北移挤压欧亚板块,未来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发生高强度地震的风险仍然较高,对此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如何评估这一地区未来可能的地震对该地区生命线工程造成的损伤风险,进而避免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一直就是个非常引起重视战略性课题。在地震灾害发生过后,建筑物的损害评估扮演重要的角色,影响人民居住安全,但这种评估方式都只仅限于震后的救灾,如何在灾害发生前就可以做出事先的灾害评估,甚至可以避免重大的损失,又会是另一种对地震灾害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地震危害损失评估。结构的易损性能研究实际上是基于性能的设计思想的重要一部分,是基于性能的设计思想的必然延续。利用地震风险性分析所得结果以及强震测站所得资料建立了我国中西部地区风险性概率反应谱,并考虑反应谱的频率内涵及随机相位角后采用编制的程序拟合产生了非稳态初始人工地震波,再通过与规范反应谱进行比较后将优化后的人工地震波作为结构损伤评估的外在输入。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损伤参数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通过建立典型四层钢筋混凝土非延性和延性框架样本结构进行了动力非线性分析计算,通过将其它损伤参数与本文提出的建议易损性参数进行对比,证明了建议易损性参数完全可以较准确的反映出结构的实际损伤水平。对我国规范与目前重要的地震风险评估软件HAZUS2003系统关于建筑物的分类进行了比较,并列举出国外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损伤限值分级的物理描述以对应于层间位移角的限值损伤水平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针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损伤水平定义表和限值损伤建议值。通过实地调查选取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典型低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假设材料统计量、部分重力荷载服从正态概率分布的前提下,选取人工地震时程记录并结合一部分实际发生的代表性地震记录,运用动力时程方法对此类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抗震性能和动力损伤计算分析并得到了该类型结构的分析易损性曲线。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are pouring into cities and towns. This phenomenon has promoted the renovation of existing old buildings in our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demolition and alter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it may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structure of existing buildings. For example, Liang Zhu's demolition and alteration will change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demolition of partition walls will lead to the change of structural stiffness. This series of changes will affect the resistance of old buildings to earthquake disasters. Earthquake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of crustal plate releasing energy. With the Indian Ocean plate moving northward and squeezing the Eurasian plate, the risk of high intensity earthquak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is still high in the future. How to evaluate the damage risk caused by the possible earthquake in this area and avoid the loss of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is always a strategic issue. After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the damage assessment of building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ffecting the people's living safety, but this kind of assessment is only limited to the post-earthquake disaster relief, how to make prior disaster assessment before the disaster occurs. Even can avoid the heavy loss, also can be another kind of thinking to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namely the earthquake damage loss assessment. The study of structural vulnerability is in fact an important part of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and an inevitable continuation of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eismic risk analysis and the data obtained from strong seismic stations, the probability response spectrum of risk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is established. Considering the frequency connotation of the response spectrum and the random phase angle, the unsteady initial artificial seismic wave is generated by the program fitting. The optimized artificial seismic wave is used as the external input of structural damage assessment by comparing with the normative response spectrum. The damage parameter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a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and the dynamic nonlinear analysis of typical four-story reinforced concrete non-ductile and ductile frame structures is carried out. By comparing the other damage parameters with the suggested vulnerability parameters, it is proved that the suggested vulnerability parameters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actual damage level of the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the classification of buildings is compared between the code of our country and HAZUS2003 system, which is an important software for earthquake risk assess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damage limit classification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in foreign countries is given to correspond to the damage level values corresponding to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amage level definition table and limit damage suggestion valu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typical low-ris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are selected.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material statistics and partial gravity load distribution from normal probability, The time history records of artificial earthquakes and some representative seismic records that actually occur are selected. The dynamic time history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seismic behavior and dynamic damage of this kind of structure in detail, and the analytical vulnerability curve of this kind of structure is obtained.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3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历史上的中国地震灾害[J];路基工程;2009年03期

2 孙浩;提高安全意识 降低灾害损失──频繁的地震灾害给我们的警示[J];安徽建筑;2000年01期

3 蔺明河;谢定义;吴先维;;中国地震灾害的严峻性及其相应对策[J];西北水力发电;2006年03期

4 田杰;苏经宇;;减轻村镇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J];工程质量;2006年11期

5 段永利;;城市地震灾害经济损失预测方法综述[J];福建建筑;2007年02期

6 孔令斌;;地震灾害与交通系统应急规划[J];城市交通;2008年03期

7 周丽萍;王文科;马蓉擘;;熵权决策法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1期

8 蔡宇龙;;浅析地震灾害工程事故[J];才智;2013年15期

9 王亚勇;城市地震灾害管理系统[J];建筑科学;1996年02期

10 ;如何是好——为在地震灾害中罹难的同胞伤怀有感[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传华;;试论地震灾害及其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李保廷;;社会发展与地震灾害[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3 崔秋文;;地震灾害经济学研究的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高孟潭;;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低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龙海云;吴采红;姚奕婷;;幼儿地震灾害自救常识科普调研[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延军平;白晶;苏坤慧;;对称性与地震灾害趋势[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孙建刚;李新乐;;少数民族聚居地地震灾害与灾害管理[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智娴;;减轻21世纪的地震灾害[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9 成小平;杨建思;;地震灾害应急评估系统的构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张长义;林俊强;;地震灾害及潜在危险地区环境识觉与调适行为之分析研究——以南投埔里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强;发扬顽强奋战精神 同心战胜地震灾害[N];吉林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张琨;排查治理安全隐患 降低地震灾害损失[N];绵阳日报;2014年

3 郭元乐邋赵亚平;甘肃加强应对地震灾害安全防范工作[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苟保平;省委省政府通报我省地震灾害情况[N];甘肃日报;2008年

5 特约记者 任郭英 李军;陕西煤化积极应对地震灾害[N];中国化工报;2008年

6 刘毅;攀枝花局沉着应对地震灾害全力保通关[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7 省政协常委 李并成;关于预防和抗击地震灾害的建议[N];民主协商报;2008年

8 心文;对我国四川遭受地震灾害表示慰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9 蔺津;自治区政协召开《宁夏地震灾害与对策研究》课题启动会[N];华兴时报;2008年

10 张兰;专项资金助地震受灾户房屋重建[N];泸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超;平原区路堤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天祺;能源供应系统地震灾害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3 宁宝坤;地震灾害时空分布与紧急救援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4 董惠娟;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周柏贾;分布式虚拟仿真地震应急演练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杨挺;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7 王毛毛;龙门山南段活动断层相关褶皱与四川盆地地震灾害风险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8 吴新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9 黄静;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10 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若嘉;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与规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2 李晓丽;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3 张文佳;藏区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特点[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4 焦译布;城市地震预防与减灾管理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5 韩晓敏;汾渭盆地地震灾害时空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博;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城市社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吴梦初;台湾地震灾害时空对称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洋;新疆地震灾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D];复旦大学;2014年

9 冉娜·迪力夏提;中日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10 李陶;贵州省毕节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588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8588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3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