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能量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近断层向前方向性地震动 + 近断层滑冲型地震动 ; 参考:《结构工程师》2016年06期
【摘要】:地震动的能量分布特性对揭示结构的破坏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不同类型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能量特性,各选10条近断层向前方向性地震动和10条近断层滑冲型地震动,通过HHT变换提取各条地震动加速度时程的Hilbert能量和瞬时能量,对比分析了两类地震动的长周期特性和脉冲特性。结果表明:两类地震动的能量集中分布在低频区段和速度脉冲持时区段,长周期特性和脉冲特性明显;与近断层向前方向性地震动相比,近断层滑冲型地震动具有更加显著的长周期特性和脉冲特性,对长周期结构的破坏更具危险性。
[Abstract]:The energy distribution of ground mo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reveal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structur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nerg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near-fault impulsive ground motions, 10 near-fault forward directional ground motions and 10 near-fault slip ground motions are selected, and the Hilbert energy and instantaneous energy of each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y are extracted by HHT transform. The long period characteristic and pulse characteristic of two kinds of ground motion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concentration of the two types of ground motions is concentrated in the low frequency region and the velocity pulse duration region, the long period characteristic and pulse characteristic are obvious, and compared with the near fault forward directional ground motion, The near fault slip type ground motion has more obvious long period characteristic and puls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amage to long period structure is more dangerous.
【作者单位】: 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381)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4KJB560016)
【分类号】:TU3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雪红;王文科;吴迪;徐秀丽;李枝军;李晔暄;;长周期地震动的特性分析及界定方法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2 王博;白国良;王超群;代慧娟;;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长周期地震动能量时频分布比较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3期
3 陈清军;李英成;胡灿阳;;基于正交化HHT法的特殊长周期地震动能量分布研究[J];力学季刊;2010年04期
4 杨迪雄;赵岩;;近断层地震动破裂向前方向性与滑冲效应对隔震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地震学报;2010年05期
5 刘强;周瑞忠;刘宇航;;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分析的地震动能量与震动效应评估[J];力学与实践;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哲;师骁;;汶川地震和鲁甸地震的脉冲型地震动比较研究[J];工程力学;2016年08期
2 苏晨辉;宋志强;耿聃;;水电站地面厂房地震响应分析研究综述[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6年05期
3 赵益彬;吕西林;;高层隔震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6年03期
4 赵国臣;徐龙军;谢礼立;;一种有效的地震动速度时程时域特性分析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16年06期
5 李帅;王景全;颜晓伟;冯宇;;近断层地震动空间分布特征对斜拉桥地震响应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6 孙强强;薄景山;孙有为;张兆鹏;;隧道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现状[J];世界地震工程;2016年02期
7 李雪红;王文科;叶鑫;徐秀丽;苏文辉;;近场长周期地震动脉冲特性对减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J];公路;2015年09期
8 唐承志;张永山;汪大洋;何超波;;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研究现状(Ⅰ)——地震动特性影响与隔震结构参数优化[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5年04期
9 董尧荣;成羽;白国良;;近断层地震动反应谱特性与强度指标分析[J];工业建筑;2015年07期
10 荣强;吴东;;近断层地震动运动特征对组合隔震体系减震性能的影响[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15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日联合考察团;周福霖;崔鸿超;安部重孝;吕西林;孙玉平;李振宝;李爱群;冯德民;李英民;薛松涛;包联进;;东日本大地震灾害考察报告[J];建筑结构;2012年04期
2 陈清军;李英成;胡灿阳;;基于正交化HHT法的特殊长周期地震动能量分布研究[J];力学季刊;2010年04期
3 臧明明;陈清军;;长周期地震动的场地效应与大跨桥梁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0年01期
4 张振炫;陈清军;;高层建筑结构长周期地震反应的比较研究[J];结构工程师;2009年04期
5 杨伟林;朱升初;洪海春;陶小三;唐忠良;;汶川地震远场地震动特征及其对长周期结构影响的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6 徐龙军;胡进军;谢礼立;;特殊长周期地震动的参数特征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6期
7 门进杰;史庆轩;陈曦虎;;汶川地震对远震区高层建筑造成的震害及设计建议[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8 刘强;周瑞忠;刘宇航;;基于Hilbert-Huang变换分析的地震动能量与震动效应评估[J];力学与实践;2008年05期
9 胡灿阳;陈清军;;非平稳地震地面运动局部谱密度正交化HHT估计[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10 杨迪雄;赵岩;李刚;;近断层地震动运动特征对长周期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伯艳,陈厚群,胡晓,朱栗武;合成人造地震动的非线性解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0年07期
2 金星,陈超,张明宇,王绍博,丁海平;双侧破裂模型对地震动空间相关性影响的定量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3 王国新,陶夏新;地震动衰减关系拟合的新两步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4 谢异同,张同亿,吴敏哲;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小波模拟[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5 徐国栋,周锡元,闫维明,董娣;超随机特性对地震动谱特性和时间历程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5期
6 康玉梅;陈耕野;李州;;地震动反演及参数识别的广义统计平均法[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7 徐龙军;胡进军;谢礼立;;特殊长周期地震动的参数特征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6期
8 张翠然;陈厚群;;基于渐进谱的幅值和频率非平稳人造地震动拟合[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3期
9 单立华;赵艳;李广军;李化明;;地震动幅值影响因素分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钟顺美;陈兴华;王剑越;;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响应与地震动强度指标的回归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美巧;俞瑞芳;俞言祥;;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动时—频特性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白泉;朱浮声;赵东阳;孙乐娟;康玉梅;;地震动的时频特性对结构弹性响应的影响[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令心;张继文;;近远场地震动及其地震影响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4 江帆;董银峰;李英民;郭俊锋;;时程分析中速度脉冲地震动的适用性及影响规律[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孙进忠;彭一民;赵鸿儒;;超声模拟在地震动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6 胡聿贤;张敏政;;地震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7 袁一凡;;近场地震动的模拟[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8 张天中;马云生;舒曦;;关于地震动衰减关系、不确定性和设防标准的讨论[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9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中国强地震动速度衰减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10 窦玉斌;林永星;;地震动时程模拟的工程方法研究现状与预测[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袁芳;北京交大发挥学科优势支持灾后重建[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志旺;近场脉冲型地震动的量化识别及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陈辉国;完全非平稳多点地震动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3 黄景琦;岩体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施炜;RC框架结构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5 左占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张齐;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区域性差异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7 孙晓丹;强地震动场估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王伟;地震动的山体地形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王德才;基于能量分析的地震动输入选择及能量谱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冬丽;基于数值格林函数方法的近场长周期强地震动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志旺;建筑结构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胡均升;非线性场地放大效应及其在地震动衰减关系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宇航;近断层区域划分及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陈勇;集集地震余震地震动衰减关系及其不确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谭力川;川滇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中震源谱与衰减参数反演的改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谢丰蔚;地震动记录选择和调幅方法的研究及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颜昆明;具有双平稳段强震动的工程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李尔超;强度包络函数参数不确定性对土层地震反应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9 邬迪;考虑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核电厂抗震设计谱[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10 王倩;水平地震动持时的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1906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90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