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排抗滑桩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
本文选题:双排抗滑桩 + 振动台模型试验 ; 参考:《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11期
【摘要】:为探讨双排抗滑桩支护下边坡的地震响应及破坏机理,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边坡上部缺乏必要支护,裂缝首先在靠近坡顶的坡面与滑面相交处产生;随着地震作用的增大,裂缝沿着滑面向下发展,由于抗滑桩的支挡作用而改变下滑方向,最终发生越顶破坏;监测点加速度响应能够反映边坡的物理特性,当坡体产生裂缝或临近最终破坏时,加速度响应规律将发生突变;桩身动土应力分布形式受地震波峰值影响很大,在高烈度下边坡接近破坏时,滑坡推力主要由靠近滑体的桩体上部承担,因此,在抗震设计时桩体上部同样需要加强。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arthquake response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slope supported by double-row anti-slide pile, shaking table model test and numerical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e to the lack of necessary support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lope, the cracks first occur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slope surface and the slip surface near the top of the slope,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arthquake action, the cracks develop along the sliding face.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the monitoring point can reflect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lope, and the law of acceleration response will be abrupt when the slope body has cracks or near the final failure,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the sliding direction due to the supporting action of the anti-slide pile, and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the monitoring point can reflect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lop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dynamic soil of pile body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peak of seismic wave. When the slope is close to failure under high intensity, the landslide thrust is mainly borne by the top of pile body near the sliding body, so the upper part of pile body also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in seismic design.
【作者单位】: 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土木工程系;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基金】: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2011CB0136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496) 重庆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STC2013jcyjys0002) 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YB15108)~~
【分类号】:TU435;TU4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林皋,朱彤,林蓓;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技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许强;黄润秋;;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崩滑灾害动力特征初探[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6期
3 熊治文,马辉,朱海东;全埋式双排抗滑桩的受力分布[J];路基工程;2002年03期
4 申永江;吕庆;尚岳全;;桩排距对双排抗滑桩内力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敏;倪国葳;苏幼坡;苏经宇;;碟形弹簧竖向减震装置的竖向地震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王磊;凌程建;李昕;;堤坝结构模型抗震试验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3 唐芬;;抗滑桩的优化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杨尽;杨继伦;杨波;;汶川地震损毁土地类型及复垦潜力[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5 闫斐;杨尽;;汶川地震滑坡损毁土地复垦关键技术——以北川县陈家坝乡灾后土地复垦项目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6 孟海;陈隽;李杰;唐光武;郑罡;;地下管线-土非一致激励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7 黄雨;李光辉;郑虎;;砂土流滑运动的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8 叶天立;鲁晓兵;崔鹏;张旭辉;;地震引起的飞石运动过程初步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9 蔡红刚;裴向军;吴景华;叶坤;;强震抛射型崩塌滚石运动特征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李昕,刘亚坤,周晶,马恒春,朱彤;Experimental Study on Free Spanning Submarine Pipeline Under Dynamic Excitation[J];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滨;断层作用下埋地钢质管道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吴坤铭;边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工程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孙海峰;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4 林宇亮;岩土构筑物抗震动力特性及地震动土压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王树丰;汶川地震滑坡微型桩防治工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刘永莉;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边坡工程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永波;深海输液立管涡激振动预报及抑振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李秀珍;潜在滑波的早期稳定性快速判识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徐光兴;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罗永红;地震作用下复杂斜坡响应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彦彦;地震诱发斜坡塌滑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刘凯;注浆微型钢管组合桩抗滑机制及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马裕超;复合隔震结构地震反应试验及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旭光;基于振动台试验的复合隔震摩擦承压比影响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吕国儿;红岩滑坡变形机理分析与稳定性评价[D];浙江大学;2011年
6 余萍;悬吊质量体系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蒋先贵;绵竹市文家沟滑坡过程三维离散元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张克利;基于强度折减有限元法的三维边坡稳定性与破坏模式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韩亮;桥墩结构模型与水相互作用的水下振动台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杨迅;高混凝土拱坝动力模型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王磊,肖昭然;双排桩支护排距的有限元分析与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S1期
2 殷跃平;;汶川八级地震地质灾害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3 夏颂佑;张楚芳;张鸣岐;;动态结构模型相似条件若干问题的探讨(兼对“研究拱坝振动的模型相似律”一文的几点讨论意见)[J];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4 郑刚,李欣,刘畅,高喜峰;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双排桩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4年01期
5 何颐华,杨斌,金宝森,,李瑞茹,谭永坚,王铁宏;双排护坡桩试验与计算的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1996年02期
6 陈运泰;;汶川特大地震的震级和断层长度[J];科技导报;2008年10期
7 熊治文,马辉,朱海东;全埋式双排抗滑桩的受力分布[J];路基工程;2002年03期
8 陈槞;;以地震科技工作者的眼光审视汶川大地震[J];群言;2008年06期
9 崔鹏;韦方强;何思明;游勇;陈晓清;李战鲁;党超;杨成林;;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J];山地学报;2008年03期
10 陆培毅;杨靖;韩丽君;;双排桩尺寸效应的有限元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晓松;郑颖人;邱文平;;多排抗滑桩治理工程的有限元设计计算与优化[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2 朱柳沅;;人工挖孔抗滑桩施工探讨[J];科技资讯;2008年16期
3 孙勇;;桩前开挖时抗滑桩的随机m法计算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02期
4 李俊堂;;抗滑桩锚索组合在高陡岩石滑坡治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年32期
5 蒋建平;马恒;;抗滑桩-边坡体系中桩与地层协同工作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12期
6 黄新朋;王桂林;张永兴;梁健;;酸雨侵蚀作用下抗滑桩混凝土中性化试验[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7 刘平;张丽荣;左其平;;四川省宝兴县先锋村2-1~#滑坡抗滑桩桩孔变形破坏原因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3年03期
8 张爱民;丁士胜;;抗滑桩系统的建造[J];中国海洋平台;1989年S1期
9 李乾坤;石胜伟;韩新强;梁炯;黄海;;某滑坡治理工程微型组合抗滑桩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3年03期
10 步向义;倪国葳;吕桂林;;大幺姑边坡治理工程中的抗滑桩应用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辜永国;;复杂地层条件下的大型抗滑桩成桩试验论证[A];2004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C];2004年
2 寇国祥;朱忠荣;;抗滑桩工程施工质量监理[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3 刘凯;刘小丽;苏媛媛;;微型抗滑桩的应用发展研究现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4 孙勇;;单排抗滑桩随机有限杆单元法计算的分析与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良德;;抗滑桩桩前滑体出现塑性变形时抗力分布的初步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6 辜永国;;复杂地层条件下的大型抗滑桩成桩试验论证[A];2004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刘洪波;;抗滑桩处治山体滑坡施工工艺[A];长治—晋城高速公路总结大会专辑[C];2004年
8 徐俊;徐光黎;张必勇;;有限差分“m”法用于抗滑桩内力计算[A];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论文集[C];2005年
9 姚爱军;史高平;梅超;;悬臂抗滑桩加固边坡地震动力响应模型试验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张晓平;王思敬;王幼明;韩庚友;;二维离散元模拟抗滑桩的折算方法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特约记者 白文起 通讯员 赵海燕;捆绑式抗滑桩获专利[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通讯员 吴天铁 何政权;二十五局集团三公司抓安全从小处入手[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5年
3 曾立;重庆有史以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有望年底建成[N];西部时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德峰;吉珲铁路某边坡大直径抗滑桩群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袁玲;重庆飞马片区滑坡抗滑桩治理的研究及监测[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3 杨仁强;深层滑坡体特长抗滑桩护壁支护参数优化及极限位移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4 周乐;微型组合抗滑桩的内力计算及模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5 涂文博;边坡微型抗滑桩群空间分析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6 刘云;埋入式抗滑桩动静力稳定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7 熊伟;二郎山榛子岭抗滑桩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8 靳睿斐;昔格达地层深路堑边坡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53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953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