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传统岭南庭园微气候实测与分析——以余荫山房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07 18:47

  本文选题:传统岭南庭园 + 室外热环境 ; 参考:《南方建筑》2015年06期


【摘要】:文章对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进行实地观测,研究小尺度岭南庭园中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及风速等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之间的关联效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景观要素在庭园微气候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植被和水体在白天对庭园中近地面空气均有降温、增湿作用,水体和植被配合更有利于园中温湿度调节;景观要素的不同分布,可以使园内局部产生温度差,从而改善庭园风环境;有效的遮阳,可以在白天时段内控制黑球温度的变化幅度;白天庭园中树荫下临水的区域室外热舒适度最高,设计中注重植被和水体的搭配和布局,有助于营造更适合人们夏季白天活动的室外环境。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field observation of Yu Yin-shan House, one of the four famous gardens in Guangdong in Qing Dynasty,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in the small scale Lingnan Garde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climate elements such as black sphere temperature and wind speed and their correlation effects are discusse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landscape elements in the landscape microclimate adjust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vegetation and water have cooling and humidifying effect on the near ground air in the garden during the day, the coordination of water and vegetation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adjustment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he garden, and th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of landscape elements can make the loc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the garde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indy environment of the garden, the effective sunshade can control the change of the black ball temperature in the daytime period. The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of the waterfront area under the shade of the trees in the garden during the day is the highest, and the design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llocation and layout of vegetation and water body. It helps to create an outdoor environment that is more suitable for people's summer daytime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景观建筑重点实验室;广东保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技术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可持续性的大型公共建筑决策与设计研究,项目编号:51138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湿热地区建筑气候空间系统的尺度模型研究,项目编号:51078154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岭南园林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4ZC08
【分类号】:TU119;TU986.5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汤国华;东莞“可园”热环境设计特色[J];广东园林;1995年04期

2 薛思寒;王琨;肖毅强;;传统岭南庭园水体周边热环境模拟研究 以余荫山房为例[J];风景园林;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季;李嘉华;;开放性公共空间冬季热环境实测研究——以西南科技大学教学办公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2 黄嘉颖;肖大威;周庆华;吴左宾;;自然·人本·社会——岭南地域建筑空间演进的诠释[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3 鲍沁星;王美燕;;浙江地区几种农村常见墙体热工性能分析及改进[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4 高云飞;陈韵希;;广东梅州地区农村现代住宅自然通风测量[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5 李远;段晓丹;;简析传统民居自然通风手法对“低碳”建筑设计的启示[J];重庆建筑;2011年02期

6 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10期

7 谢浩;刘晓帆;;湿热地区的建筑热环境控制——以住宅设计为例[J];建筑节能;2006年05期

8 黄险峰;;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的研究[J];建筑节能;2007年08期

9 李建云;;析泉州传统民居气候性空间形态在当代公共建筑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2009年05期

10 林启行;郑瑾华;;运用岭南建筑文化的城市设计探索[J];规划师;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曾娟;;广式满洲窗起源、发展及装饰技艺特色解析[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2 宝音图;李仁伟;黄嫦玲;;现代岭南水乡的重构——以广州市南沙新区概念规划之水乡居住街区的规划实践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3 王丽娜;;传统民居的地域差异比较研究——以苏州与广州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4 徐宁;伍惠君;詹龙圣;董嘉雯;;基于岭南气候特点的空间环境营造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 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瑛;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钰;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杨思声;近代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文化景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晋;湿热地区体育馆与风压通风的协同机制及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星星;清代归善县客家围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乾;聚落空间特征与气候适应性的关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建华;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李建斌;传统民居生态经验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邱静;被动复合式下向通风降温技术在建筑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素琼;广州居住区儿童户外游戏场所环境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林海;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方法与构造在工程上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龚茵华;岭南地区居住区步行空间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茜;厦门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建筑经验及启示[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陆世登;桂南地区住宅外墙材料与构造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卓s

本文编号:1992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992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4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