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在高烈度地震作用下跨越地裂缝框架结构的动力响应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4 06:44

  本文选题:跨越地裂缝结构 + 动力响应 ; 参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摘要】:地裂缝对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影响巨大.在高烈地裂缝地区,若采用空间避让原则,势必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制约城市建设与发展.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地裂缝场地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模型,并在土体底部输入不同的地震波,实现了跨地裂缝结构多点加载的模拟.通过比较不同工况下的弹塑性层间位移、层间剪力变化情况,较为清晰地揭示出跨越地裂缝的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工作特性,探讨了在不同的工况下跨地裂缝结构动力反应的变化规律,找出了结构跨越地裂缝最不利位置,为更深入研究地裂缝和地震共同作用对上部结构的损伤机理和灾害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ground fissur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afety of the engineering structure. In the highly fractured area, if the principle of space avoidance is adopted, it is bound to waste the limited land resources and restrict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ith the help of the ABAQU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the joint action model of the ground fracture site and the superstructure is set up, and the different seismic waves are input in the bottom of the soil. The multi point loading of cross ground fracture structure is simulated. By comparing the elastic plastic interlayer displacement and interlayer shear change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th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s crossing the ground crack under the earthquake action are clearly revealed.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cross ground crack structure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is discussed, and the structure span is found out. The most unfavorable position of the ground fissure i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joint mechanism of ground fissure and earthquake on the damage mechanism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of the superstructure.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同大学煤炭工程学院;苏州科技大学机电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395)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资助项目(12JK0895)
【分类号】:TU3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建林;石玉玲;;地裂缝对结构破坏的力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3年11期

2 王栋;谢礼立;;断层倾角对上/下盘效应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5期

3 贾相玉,温瑞智,周正华;竖向断裂缝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05期

4 刘向峰,王来贵;非发震断层场地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高金川,王四海,王雪芹;西安地裂缝活动现状与防治对策[J];勘察科学技术;199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立伟;地裂缝扩展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启耀;胡志平;王瑞;罗丽娟;;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地表加速度响应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铁道学报;2015年12期

2 胡志平;王启耀;罗丽娟;马胜龙;刘安龙;;“y”形地裂缝场地主次裂缝地震响应差异的振动台试验[J];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11期

3 梁建文;韩红霞;;断层破碎带对地震动的影响——(Ⅱ):非线性放大作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6期

4 梁建文;韩红霞;;断层破碎带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Ⅰ)基本规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5期

5 谢云峰;石峰;孙满利;;西安城墙含光门土遗址病害调查研究[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3年00期

6 王浩;程鹏;王周锋;于学峰;;城市地下水溶解无机碳~(14)C测年研究——以西安市地铁1号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2期

7 马潇;王运生;罗永红;;非发震断层对斜坡地震动响应的影响[J];内江科技;2012年01期

8 李锋;黄金水;;介质不均匀性和断层倾角对同震位移场影响的数值模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05期

9 张结红;储春妹;门玉明;;西安地铁隧道不同角度穿越地裂缝时的有限元变形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年02期

10 袁炳祥;谌文武;梁收运;韩文峰;李金城;;线路与断裂走向交角对青藏铁路路基的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爱国;重庆滑坡损毁农田分区辨识与复垦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2 徐继山;华北陆缘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3 何红前;渭河盆地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石玉玲;地裂缝作用下桥梁与房屋基础灾变机理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李斌;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振江;卢全中;李喜安;王启耀;;西安地铁三号线地裂缝发育特征及活动趋势[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门玉明;张结红;刘洪佳;韩冬冬;王海英;;西安地铁隧道穿越地裂缝带的计算模型探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1年01期

3 石玉玲;门玉明;刘洋;储春妹;;西安市地裂缝对城市立交的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4 彭建兵;范文;李喜安;王庆良;冯希杰;张骏;李新生;卢全中;黄强兵;马润勇;卢玉东;;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4期

5 刘启方;袁一凡;金星;丁海平;;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6 张冬丽,陶夏新,周正华;关于有限断层计算模型的研究——考虑位错时、空不均匀分布的滑动时间函数[J];西北地震学报;2005年03期

7 俞言祥,汪素云;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水平向基岩加速度峰值与反应谱衰减关系[J];地震学报;2004年06期

8 武强,陈佩佩;地裂缝灾害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年01期

9 刘晶波,王振宇,张克峰,裴欲晓;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大型动力机器基础三维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学;2002年03期

10 温瑞智,周正华,孙平善,杨柏坡,李山有;断层场地地震动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红旗,张小趁,赵杰,彭建兵;地裂灾害的区域稳定动力学探讨——以西安地裂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年01期

2 郑万成;李忠生;;山西省绛县某变电站地裂缝初步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07期

3 石玉玲;门玉明;彭建兵;黄强兵;刘洪佳;陈立伟;;西安城区地裂缝破裂扩展的数值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6期

4 胡志平;赵振荣;朱启东;马玉平;;西安某地裂缝两侧黄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5 石玉玲;门玉明;刘洋;储春妹;;西安市地裂缝对城市立交的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6 蒋臻蔚;彭建兵;王启耀;;抽水作用下先期断裂对地裂缝的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5期

7 张伟时;潞城110kV变电站地裂缝成因的初步探讨[J];电力勘测;1996年03期

8 刘金峰,宋雪琳;方家庄地裂缝成因探讨[J];北京地质;2001年04期

9 王秀文,范雪芳;山西榆次地裂缝形变微动态的观测与研究[J];山西地震;2001年02期

10 王宏军,郑秀清,刘瑾,任正业;山西省祁县地裂缝的成因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景明;李昌存;王春梅;刘科;;中国地裂缝的分布与成因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陈运东;;某地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任建国;赵劲;龚卫国;焦向菊;;山西大同市地裂缝的防治对策[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4 方士军;;河南省地裂缝的特征及分布规律[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5 于庆菊;;克孜水库大方山地裂缝成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6 徐扬;赵晋泉;张大卫;杨政;;山西交城断裂交城县城段的位置及其与地裂缝的关系研究[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7 刘雪梅;吴长富;;西安市地裂缝对地铁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8 高中和;;论墙体裂缝与地裂缝[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9 王德潜;康金栓;;西安地热开发与地面沉降、地裂缝及地震的关系分析[A];科学开发中国地热资源——科学开发中国地热资源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兰生;;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及其防灾对策[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李岩 本报通讯员 刘彬;河北地裂缝:都是“水”惹的祸[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戴凌云;我国亟待建立地裂预报和检测制度[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3 赵红梅 徐华;涿州西韦陀村出现两条地裂缝[N];河北日报;2007年

4 记者 储国强;地裂缝敲响地质环境警钟[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金红;华北平原发现500余条地裂缝[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6 特约记者 冯秋香;彭建兵和西安的14条地裂缝[N];中国交通报;2013年

7 记者 郑建卫;我省近期发生5起地裂缝地质灾害[N];河北日报;2006年

8 记者 范宏喜;过量开采地下水 西安又出地裂缝[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9 记者 黄翊华;“苏州地裂说”不负责任[N];苏州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亚辉;水位下降与地裂缝活动关系的现场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苑韦虹;地裂缝计算模型及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3 王新元;西安地铁2号线穿越地裂缝处沉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朋朋;西安f_3地裂缝场地土体渗透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常红;西安市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165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0165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c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