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抗震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7 04:31

  本文选题:基础隔震 + 层间隔震 ; 参考:《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伴随地震发生的日益频繁,减隔震技术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将减隔震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工程实践中依然存在各种限制。对于基础隔震结构,由于隔震层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大大限制了隔震体系的总体工作性能,所以必须进行结构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计算;层间隔震技术解决了隔震层位置的局限性,但隔震层位置的不同对结构减隔震效果的影响仍需要仔细研究;研究地震波频谱特性对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规律也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本文围绕以上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隔震结构和传统结构的抗震性能。将结构简化为多质点模型,采用Bonc-Wen模型模拟隔震层恢复力曲线,通过建立整体结构的动力微分方程,采用Matlab编程计算,基于Newmark-积分算法,对结构进行时程分析,得到了结构的地震响应,从绝对加速度、剪力及位移三个方面评价了隔震措施的减震效果。2.对自然地震波进行频谱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Matlab编程得到人工拟合地震波的算法,采用多条自然地震波和人工拟合地震波对隔震结构进行加载激励,研究了地震波频谱特性对隔震结构减隔震效果的影响。3.进行了层间隔震结构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计算,研究了隔震层位置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对隔震层位置的设置提出了合理建议。
[Abstract]:With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the technology of seismic isolation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eismic isolation to engineering practice. For the base-isolated structure, the displacement response under the seismic action of the isolated layer greatly limits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isolated system, so it is necessary to calculate the response of the structure under the earthquake action. Interstory isolation technology solves the limitation of isolation layer location, but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isolation layer position on the isolation effect of structure still needs to be studied carefully. It is also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eismic wave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n the seismic absorption effect of structures.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research around the above several questions, the concrete work content mainly has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1.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isolated structures and traditional structures is studied. The structure is simplified into a multi-particle model, and the Bonc-Wen model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recovery curve of the isolation layer. By establishing the dynamic differential equation of the whole structure, using Matlab programming calculation, based on Newmark-integral algorithm, the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is carried out.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structure is obtained, and the seismic absorption effect of the isolation measures is evaluat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absolute acceleration, shear force and displacement. On the basis of spectrum analysis of natural seismic wave, the algorithm of artificial fitting seismic wave is obtained by Matlab programming, and many natural seismic waves and artificial fitted seismic waves are used to load the isolated structure. The influence of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 on the isolation effect of isolated structures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isolated structure is calcula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location of the isolation layer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structure is studied, an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 the location of the isolation layer are put forward.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352.11;P31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岩;;日本召开隔震结构国际专题讨论会[J];国际地震动态;1993年01期

2 邓雪松;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2000年04期

3 姚谦峰,夏禾;基础滑移隔震结构振动特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1年01期

4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隔震结构的研究概况和主要问题[J];力学进展;2003年03期

5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的优化设计[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6 王焕定;付伟庆;刘文光;于德湖;程树良;;规则隔震结构等效简化模型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08期

7 李向真;王铁成;雷丽;;底部弱层非规则布置隔震结构的计算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4期

8 夏英华;邹立华;杨宏;;多单体组合隔震结构考虑摆动的振动控制研究[J];甘肃科技;2008年24期

9 商昊江;祁皑;范宏伟;;高层隔震结构等效模型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陈邦伟;;层间隔震结构简化设计分析[J];科技风;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玉珍;祁皑;;大底盘单塔层间隔震结构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平;;基底隔震结构的直接能量法[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3 褚青青;龚克勤;;隔震结构的技术经济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杜永峰;李慧;吴忠铁;李松;唐能;;近场多维地震激励的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分析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5 吕梦周;马凯;唐绍雪;赵楠;胡正平;李蕊;贺阳;;中间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6 赵楠;马凯;李婷;陈彬磊;;高层中间层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1年

7 杜永峰;张尚荣;;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的矩阵摄动法[A];全国结构振动与动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邢银行;李章政;简超;;隔震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赵楠;马凯;陈彬磊;李婷;;高层多塔中间层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应用[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杜永峰;朱前坤;李万润;李慧;;超长复杂隔震结构施工力学及全过程监测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党育;复杂隔震结构的分析与软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杜永峰;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控制算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3 尹强;非线性橡胶隔震结构参数识别与损伤诊断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马长飞;隔震结构非平稳随机地震响应与抗倾覆易损性计算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 邹立华;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6 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徐扬;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层间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戴俊;“三跨四柱式”钢管砼桩基框架码头结构动力性能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冬梅;带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基础的框架结构隔震性能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韩星;采用隔震装置的混凝土框架—网架混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5 谢晓天;带有基础隔震的框剪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6 段龙宝;基于小波分析的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7 陶欣欣;基于随机平均法的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随机响应分析[D];广西科技大学;2015年

8 石艳旺;不规则结构的扭转效应控制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9 王兆j;大底盘隔震结构若干问题分析与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10 张立;高阻尼基础隔震结构的近断层地震响应机理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29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029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e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