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建筑物采动损害评价研究现状与进展

发布时间:2018-06-27 07:22

  本文选题:建筑物采动损害 + 评价 ; 参考:《煤炭学报》2015年08期


【摘要】:针对建筑物采动损害评价研究的迫切性,分析了国内外建筑物损害临界变形值确定和损坏等级划分研究现状,归纳给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物元模型、神经网络、聚类分析、熵权法、点数法等理论开展损害评价的优缺点;详细介绍了国际上采动建筑物损害评价的新进展——脆弱性曲线、分类回归树方法。最新研究表明,基于建筑物分类和计算机辅助分析有助于提高建筑物采动损害评价的准确性,克服评价因子的不确定性影响;进而提出了未来急需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待解决的问题。
[Abstract]:In view of the urgenc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amage evaluation of building mining damag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critical deformation value determination and damage grade division of buildings at home and abroad is analyze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damage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fuzzy mathematics, the matter element model, the neural network, the clustering analysis,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the point number method are introduced, and the international mining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new progress of damage assessment of dynamic buildings - vulnerability curve and classification regression tree method. The latest research shows that building classification and computer aided analysis ar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evaluation of building mining damage and overcome the uncertainty of evaluation factor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urgent research work and to be solved in the future. The problem.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4217)
【分类号】:TU196;TD3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小沾,崔希民,臧永强,王英,袁德宝;时间函数与地表动态移动变形规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周瑶;王静爱;;自然灾害脆弱性曲线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3 刘立民,刘汉龙,陈爱道,连传杰;建筑物塌陷损坏评价的物元模型及其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4 张松林;CART-分类与回归树方法介绍[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7年01期

5 郭文兵;刘义新;李小双;;采动影响下建筑物损害程度的模糊聚类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6 赵兵朝;余学义;赵继展;;开采损害预计评价系统的可视化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6年04期

7 焦传武;;我国村庄下采煤的可能性[J];煤炭科学技术;1982年02期

8 崔希民,缪协兴,赵英利,金日平;论地表移动过程的时间函数[J];煤炭学报;1999年05期

9 邓喀中,郭广礼,谭志祥;采动区建筑物地基、基础协同作用特性研究[J];煤炭学报;2001年06期

10 赵德深;徐孟林;夏洪春;;基于熵权-层次分析法的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的研究[J];煤矿开采;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影;王旭东;;地下开挖对临近建筑物损害影响评估综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2 李海清;向龙;贾宏宇;;品字形房柱式采空区开采地表移动规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3 王正帅;邓喀中;谭志祥;;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的模糊支持向量机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4 王凤山;何雷;刘猛;;基于改进可拓方法的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风险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5 彭小沾,崔希民,臧永强,王英,袁德宝;时间函数与地表动态移动变形规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蔡美峰;李春雷;谢谟文;李晓璐;;北m:河铁矿开采沉陷预计及地表变形监测与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7 谭玉叶;宋卫东;雷远坤;韩浩亮;;基于模糊聚类及层次分析法的采矿方法综合评判优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8 陈祥;许兆义;张杰坤;;大型地下水封石油洞库场址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卢辉;刘长星;;现代测绘技术在矿山开采沉陷中的应用[J];测绘标准化;2009年02期

10 孙灏;;利用IDL开发矿山开采沉陷预计系统的方法与应用[J];测绘标准化;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新华;;矿山常见地质灾害分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0年卷(下册)[C];2010年

2 卜志燕;孟凡祥;;铁路桥下采煤移动变形规律研究[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庆享;;浅埋煤层覆岩采动隔水性与保水开采分类控制[A];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C];2010年

4 丁陈建;汪吉林;马金荣;吴圣林;;煤矿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指标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5 颜荣贵;曹阳;;论我国的矿业破坏国土建设再利用[A];第四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6 王双明;范立民;黄庆享;杨泽元;王国柱;申涛;;陕北生态脆弱矿区煤炭与地下水组合特征及保水开采[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邓喀中;卢正;谭志祥;周鸣;;采动区建筑物协同变形的相似模拟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杨逾;刘文生;冯国才;杨伦;;采煤沉陷区地表移动分析及地面兴建评价[A];全国开采沉陷规律与“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滕永海;王金庄;彭程芳;;综采放顶煤动态地表沉陷规律研究[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朱伟;;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技术的研究现状[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瑞生;矿山开采沉陷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文志;开采沉陷预计参数与角量参数综合分析的相似理论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杨亮平;内蒙古自治区煤矿地面塌陷地质环境类型及其恢复治理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4 胡青峰;特厚煤层高效开采覆岩与地表移动规律及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董书宁;干旱、半干旱复杂矿区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及综合利用[D];长安大学;2011年

6 孙冬明;采动区送电线路铁塔力学计算模型及塔-线体系共同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赖文奇;建筑物下条带开采沉陷实测纠偏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吴仁伦;煤层群开采瓦斯卸压抽采“三带”范围的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蔡来良;适宜倾角变化的开采沉陷一体化预测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10 黄伟;基于流固耦合动力学的矿压显现与瓦斯涌出相关性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呼庆华;近井筒开采引起覆岩移动变形破坏规律及其治理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飞;基于MAPGIS的开采沉陷预计分析系统[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勇;开滦矿区深部开采地表移动规律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史彩霞;开采沉陷动态预计理论及其参数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史卫平;DInSAR技术及其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静涛;煤矿开采岩层与地表变形数值模拟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冯幼贵;基于GIS的矿山开采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宜泰;背向前进式矸石充填采煤方法及相关规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佟利明;井工开采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刘杨;五家矿四井开采对平庄西露天工作帮岩层移动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强;方伟华;史培军;邓运员;;EPIC农作物生长模型应用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2 潘耀忠,龚道溢,,王平;中国近40年旱灾时空格局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3 王宝华;付强;冯艳;杨娜;;洪灾经济损失快速评估的混合式模糊神经网络模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4 石勇;许世远;石纯;孙阿丽;王军;;洪水灾害脆弱性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5 张洪波;黄强;辛琛;李子婷;;水资源承载力可拓评价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6 贾慧聪;王静爱;潘东华;曹春香;;基于EPIC模型的黄淮海夏玉米旱灾风险评价[J];地理学报;2011年05期

7 袁艺;;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研究与实践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8 刘立民,刘汉龙,陈爱道,连传杰;建筑物塌陷损坏评价的物元模型及其应用[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9 赖晓燕;宁正元;郑鹏;王霞;赵艳萍;;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在小气候区划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年02期

10 刘书贤,麻凤海,崔继宪;地表塌陷环境破坏评价的专家系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兵朝;开采损害预计评价系统[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智超;李s

本文编号:2073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073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1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