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响应及其地震动参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3 00:12

  本文选题:地裂缝场地 + 地震动参数 ; 参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西安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地裂缝最为发育,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城市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西安地裂缝活动已趋于稳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地裂缝场地的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已投入运营及正在修建的西安地铁线路均跨越地裂缝建设,对地裂缝场地地上空间的利用也在探索当中。有关地裂缝分布规律、活动特性、成因机理和防治措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现已硕果累累,但地裂缝场地的地震动力效应及地表地震动参数的研究至今仍是地裂缝研究中很少涉及的一个难题。另外,西安所在的汾渭盆地新构造运动强烈,在未来有较大的地震危险性。因此,在地裂缝密集分布的西安地区开展地裂缝场地的地震动力效应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首先,本文结合西安地裂缝的现场调查结果及西安市卫星地图,分析了地裂缝的存在对城市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某地裂缝场地及相同土层构造的普通场地进行地震动力响应分析。根据有限元结果,得到了不同地震动强度、峰值位移及峰值加速度方向对地裂缝场地地表正负向峰值加速度的分布规律及特征的影响;结合上下盘加速度突变的不同工况及地裂缝场地的构造形式,分析了地裂缝场地峰值加速度的“放大效应”及“上下盘效应”。最后,通过地裂缝场地的地震动参数研究,获得了地裂缝场地地表卓越周期和平均周期的分布规律及特征;比较了地裂缝场地地表地震波与普通场地地表地震波的能量差异,探索了地裂缝场地地表地震波能量的分布规律及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评定地裂缝场地地震波对其上结构潜在破坏势的建议。
[Abstract]:Xi'an is the area with the most developed ground fissures and the most serious disasters in our country and even in the world, and the urban construction has been seriously affecte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tability of ground fissures in Xi'an and the need of urban development, new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utilization of ground fissures. Xi'an subway line, which has been put into operation and is under construction, has been built over the ground fissure, and the utilization of the above ground space of the ground fissure site is also being explored. Studi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ground fiss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activities, the mechanism of their causes and th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m have been fruitful. However, the study of seismic dynamic effect and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of ground fissure site is still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study of ground fracture. In addition, the Neotectonic movement of Fenwei basin in Xi'an is strong, which has great earthquake risk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study the seismic dynamic effect of the ground fissure site in Xi'an, where the ground fissures are densely distributed, and the study is of great practical value in engineering.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the ground fissures on urban construction by combining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Xi'an ground fissures and the satellite map of Xi'an city. Secondly, the seismic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crack site and the common site with the same soil structure is analyzed by Abaqus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ccording to the finite element result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peak displacement and the direction of peak acceler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peak acceleration in ground fissure site are obtained. Combined with the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he structural form of the ground fissure site,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and "upper and lower disc effect" of the peak acceleration of the ground fissure site are analyzed. Finally, by studying the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of the ground fissure site, the distribution la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markable period and the average period of the ground surface in the ground fissure site are obtained, and the energ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rface seismic wave of the ground fissure site and the surface seismic wave of the ordinary site is compared. The distribution law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seismic wave energy in ground fissure site are explored, and suggestions for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damage potential of seismic wave in ground fissure site to its upper structure are put forward.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4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丽梅;刘建达;黄永林;;核电厂扩建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校核研究(英文)[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2 崔臻;盛谦;刘加进;冷先伦;;高山峡谷地区洞室群工程区域地下地震动参数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3 陈国兴;战吉艳;刘建达;李小军;;远场大地震作用下深软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4 符圣聪,江静贝,李中锡,崔卫国;重要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选用[J];建筑科学;1988年05期

5 刘本玉,苏经宇,江见鲸;三维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的人工神经网络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6 刘如山;胡少卿;邬玉斌;张美晶;;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结构易损性表达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6期

7 田启文,廖振鹏,孙平善;根据烈度资料估算我国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6年01期

8 张小平;李小军;李涯;张银龙;黄一沫;刘洋;;不同岩土填海造地对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影响[J];世界地震工程;2013年03期

9 马玉宏;赵桂峰;谢礼立;崔杰;;重要性不同的现有结构抗震加固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5期

10 谢如奎;沙向东;王瑞鹏;;工程场地地震安全及地震动参数应用[J];建设科技;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崇绍;;兰州市区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秀英;刘素英;;汶川地震诱发崩滑与地震动参数关系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彭艳菊;吕悦军;唐荣余;沙海军;赵建涛;;渤海蓬莱油田设计地震动参数及抗震设防标准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张雪亮;;小浪底水库大坝的设计地震动参数[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5 陈鲲;高孟潭;;地震动参数区划中的不确定性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吴鹏;周克森;;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大厦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A];高层建筑与桥梁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7 刘建达;高俊锁;董卫国;;岩土工程中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永林;董卫国;;01版不同规范设计地震动参数规定的异同与协调[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鄢家全;;三峡工程三斗坪坝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参数研究[A];三峡工程坝址区工程地质与岩石力学研究文集(上册)[C];1992年

10 李自红;;太原地区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几种值的合理性比较[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南水北调西线设计副总工程师 杨维九;抗震设计 水工建筑物的生命[N];黄河报;2008年

2 王静;川甘陕部分地区修订地震动参数区划图[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科学先进实用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N];陕西日报;2001年

4 记者 蒋建科;建筑物必须满足抗震设防要求[N];人民日报;2001年

5 ;防震高科技 地产新机遇[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6 吕佳琪;变“理论抗震”为实际抗震[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7 徐建华;打造一个安全的家[N];中国质量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茜;国务院要求各地重视农村民房抗灾能力建设[N];中华建筑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温卫平;主余震地震动参数特征及损伤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林淋;汶川地震地面运动场估计及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吕红山;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灾害风险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4 宋晋东;高速铁路运行控制用地震动参数及单台地震预警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银亮;仪器地震烈度与砌体房屋震害相关性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2 孙译;油气管线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区划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6年

3 常晁瑜;地下水对地表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16年

4 申鹏翔;不同区域场地土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塔拉;天津市区地表地震动参数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段蕊;汉中市地震动参数确定及其分区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7 刘昌芳;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中地震动参数选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龚宇森;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响应及其地震动参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亮;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烈度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席远;基于现行规范场地划分标准的地震动参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91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091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e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