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全螺栓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7 15:41

  本文选题:全螺栓连接节点 + 摩擦 ; 参考:《建筑结构学报》2016年07期


【摘要】:通过对6个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全螺栓连接节点及1个栓焊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全螺栓连接节点的破坏模式、承载力以及延性性能。试验表明:当试件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达到规范限值的2.15~3.02倍时,全螺栓连接试件仅在连接板件远端处钢梁翼缘上出现较小的鼓曲变形,变形幅度远小于栓焊节点;全螺栓连接节点具有更大的塑性变形能力、更大的峰值荷载和更长的屈服平台,能够满足抗震规范位移限值要求。试验指出,全螺栓连接节点的各组件在地震作用下都能发挥耗能作用,耗能机制包括连接板和钢梁翼缘间的摩擦耗能、栓杆与孔壁挤压耗能、连接板下的钢梁翼缘塑性变形耗能以及连接板远端处钢梁塑性耗能等。全螺栓连接试件的滞回曲线包括相对平直段和上升段,分别对应连接板与钢梁翼缘的滑动摩擦阶段和螺栓孔与螺杆的接触挤压阶段。试件经过多级位移循环加载后,摩擦力衰减明显,约为屈服荷载的50%;每级位移加载后期,由于螺栓杆与孔壁产生接触作用,试件的承载力相比摩擦滑移阶段明显增大,并且随位移加载幅值的增大而增大,峰值荷载可达到屈服荷载的2~3倍。
[Abstract]:The failure mode, bearing capacity and ductility of six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FST) column-steel beam connections and one bolted joint under low cycle cyclic loading were studi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elastic-plastic interlayer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specimen reaches 2.15 ~ 3.02 times of the specified limit, only small bulging deformation occurs on the flange of the steel beam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connecting plate, and the deformation range is much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bolted joint. The full bolt connections have more plastic deformation capacity, larger peak load and longer yield platform, which can meet the limit requirements of seismic code displacemen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all components of all bolted joints can play a role in energy dissipation under earthquake. The mechanism of energy dissipation includes friction energy dissipation between connecting plate and steel beam flange, extrusion energy between bolt rod and hole wall.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flange of the steel beam under the connecting plate and the plastic energy dissipation of the steel beam at the distal end of the connecting plate. The hysteretic curves of the whole bolted specimens include the relative straight section and the rising section respectiv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sliding friction stage between the connecting plate and the flange of the steel beam and the contact extrusion stage between the bolt hole and the screw. After the multistage displacement cyclic loading, the friction force attenuates obviously, which is about 50% of the yield load. At the later stage of displacement load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pecimen increases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the friction slip stage because of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bolt rod and the hole wall.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mplitude of displacement loading, the peak load can reach 2 ~ 3 times of yield load.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259)
【分类号】:TU398.9;TU35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武,管克俭,刘云飞;梁柱刚性连接节点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2年02期

2 李莉华;南东亚;;钢结构连接节点自动匹配与生成专家系统[J];钢结构;2007年02期

3 李启才;何若全;顾强;申林;;交错桁架体系中桁架与柱的连接节点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8年04期

4 于荣俊;彭宣茂;彭新宣;;局部夹层与门式主刚架连接节点选型分析[J];建筑科学;2012年01期

5 胡威;路军;李勇;;钢结构梁与梁的拼接连接节点设计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年12期

6 张亦静;高层抗震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性能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01年01期

7 江春风;;钢框架连接节点的改进型设计[J];安徽冶金;2009年03期

8 姜学诗;;钢结构房屋中框架梁柱刚性连接节点的设计[J];建筑结构;2006年01期

9 赵敦实;;螺栓连接节点的探讨[J];辽宁建材;2008年07期

10 邢丽;;方钢管受弯连接节点加强有限元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关建;王元清;张勇;;不锈钢连接节点及其工程应用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爱红;陈宏;;高层钢框架栓焊连接节点的有限元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南东亚;;钢结构连接节点自动匹配与生成系统研究[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邢丽;董石麟;许钧陶;;抗弯连接节点加强方式试验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六)——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士奇;刘祥斌;;栓焊混合刚性连接节点设计方法探讨[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梅俊;杜新喜;闫兆欢;程晓燕;;基于AutoCAD的钢框架节点设计程序开发[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沈松;曹万林;王立长;张建伟;;幕墙柱与大型平台连接节点工作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8 杨鸿;马臣杰;钟晓俊;郑竹;张良平;;深圳市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悬挑桁架与核心筒连接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强旭红;罗永峰;何佳琴;张立华;;火灾作用后钢结构栓焊连接节点若干性能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钢结构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成丽媛;于海峰;宋根由;;关于“威海之门”上部结构的设计探讨[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闫亚杰;空间网格结构中钢管—焊接空心球连接节点疲劳性能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霞镇;重组竹螺栓连接节点承载性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小武;装配式交错桁架体系桁架与柱连接节点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曹宇龙;国家金融信息大厦高位转换层及关键节点承载性能分析[D];清华大学;2015年

3 吴科夫;木框架新型节点形式及其对结构性能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4年

4 刘春艳;圆管柱-H形钢梁刚性连接节点极限抗弯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蔡飞;钢框架箱形柱与工字型梁刚性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D];南昌大学;2005年

6 周超;基于组件法的空间端板连接节点初始转动刚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美红;钢结构梁柱T型连接节点试验研究及承载力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8 陈凯;阀厅钢屋架与防火墙连接节点性能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芬;钢结构梁柱刚性连接节点优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徐佳;建筑钢结构粘结连接节点的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05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105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f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