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地基承载力的双控确定方法

发布时间:2018-09-12 05:39
【摘要】:分析了目前规范确定承载力的方法,认为其不足之处是没有对应明确的安全系数和沉降变形值,实际应用中存在硬土或低压缩性地基的承载力偏保守,而软土或高压缩性地基以及大尺寸基础的承载力会因沉降变形过大而存在风险。建议地基的承载力应由岩土的强度参数和变形参数对具体的基础进行地基的强度和变形计算,按强度和变形双控的原则确定其最大地基承载力,可以获得地基承载力明确的安全系数和沉降值,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地基承载力,能更充分地利用地基的承载力进行地基设计,同时安全也更具有保障性,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建议现场压板载荷试验用于反算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参数,而不是用于直接确定承载力,现场压板试验没有进行到极限状态时建议用最大试验载荷值确定土的强度参数,土的变形参数则对试验曲线采用双曲线拟合确定。文中还建议了简易的双控确定方法,便于应用,通过案例对方法予以说明。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bearing capacity of current code, and considers that its deficiency is that it has no definite safety factor and settlement deformation value,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hard soil or low compressibility foundation is conservativ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However,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soft soil or high compressibility foundation and large-sized foundation is at risk because of excessive settlement and deform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oundation should be calculated by the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parameters of the rock and soil, and the maximum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oundation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double control of the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The safety factor and settlement value of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can be obtained, and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foundation bearing capacity can be obtained. It has goo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valu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situ compression plate load test should be used to inverse calculate the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parameters of the foundation soil, not to determine the bearing capacity directly. When the in-situ compression plate test is not carried out to the limit stat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aximum test load value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rength parameters of the soil. The deformation parameters of soil are determined by hyperbolic fitting. A simple method of double-control determination is suggested, which is easy to be applied and illustrated by a case study.
【作者单位】: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分类号】:TU47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东文;建立地区性地基承载力表方法的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3期

2 彭晓钢,熊腾;关于地基承载力问题的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09期

3 杜世回;;理解和应用地基承载力的若干问题[J];铁道勘察;2007年03期

4 彭傲;陶冬艳;阎瑞敏;;确定地基承载力方法的优化选择[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3期

5 谢新颖;尹新生;殷琨;;炉灰地基承载力研究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1年05期

6 王昆旺;李琳;;周边开挖对已有建筑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12年11期

7 张祝庚,苏斌;确定地基承载力的随机──模糊方法[J];勘察科学技术;1999年01期

8 白玉香,徐凌,薛涛;鞍钢老工业基地旧房改造地基承载力的有效利用[J];鞍钢技术;2001年04期

9 杨永新,高建红;包头地区地基承载力取值探讨[J];基建优化;2001年05期

10 沈华中,沈细中;自适应神经模糊系统的地基承载力组合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世回;;理解和应用地基承载力的若干问题[A];中国铁道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1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超;王娟;;以海工青岛场地为例浅谈地基承载力[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杨光华;;地基承载力的合理确定方法[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李乃涛;李佳;;地基承载力埋深修正问题的讨论[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5 王国江;;理论计算地基承载力方法[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6 魏道垛;李振明;陈忠汉;;郑州东区粉土地基承载力的研究与确定[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7 徐炳锋;;分期施工加载下地基承载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8 于海峰;刘彦志;;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探讨[A];山东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山东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设计及电算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于海峰;董建军;姜桥;;地下水对地基承载力埋深修正的影响[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崔婧;;某高层住宅小区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合理算法[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易朋莹;加筋地基承载力增强机理与设计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2 赵少飞;复合加载条件下海洋地基承载力特性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詹云刚;复杂条件下海洋结构物地基承载力特性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倍利;毛乌素沙漠特殊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2 隋凤涛;浅基础地基承载力的确定[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3 毛然;中南地区极端冰雪条件下电塔地基承载力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周阳;合肥地区地基承载力试验及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金理伟;昆明地区土体地基承载力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6 师林;基于临界滑动场的岩体地基承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7 鲁敏芝;软土地基承载力参数相关性与地基处理方案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陈晨;基础宽度及摩擦条件对斜坡地基承载力及系数的影响[D];长安大学;2010年

9 曹鑫;基于非线性破坏准则下的岩石地基承载力上限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10 陆永浩;河北省建筑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238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238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7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