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智能建筑无中心平台架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6 22:36
【摘要】:建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随着IT和互联网技术向各个工程应用领域的深入渗透,以及电子加工与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现代建筑,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已经配置了大规模的传感器网络和自动控制系统。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这些智能建筑并不那么“智能”,多数自控系统甚至处于半瘫痪的状态。导致建筑自控系统应用困境的根本原因是,集中式的系统架构引发一系列工程实践瓶颈,影响最终功能使用效果,并且集中式系统难以满足建筑智能化急速膨胀的需求。为此,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开发了一套建筑无中心平台,全面服务于现代建筑的运行、控制和管理,采用扁平化的系统架构,从根本上解决了建筑自控领域现有的诸多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建筑无中心信息系统,对该系统的可行性、基本元素设计、系统架构设计、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控制决策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第一,从无中心系统的角度构建建筑以及各类机电系统的模型。将整个建筑系统看作是建筑空间和源类设备两种基本单元的组合,通过定义基本单元的标准化信息内容和基本单元的连接方式,给出描述建筑及系统的通用方法。以此,明确了新系统中智能节点和网络拓扑的定义方法。第二,从无中心系统的角度构建建筑运行任务的模型。将系统监测、机电控制、故障诊断、管理操作等各类建筑运行任务分为四类基本问题,即扩散问题、求和问题、分配问题和单点问题。每一类问题都与若干类功能服务应用相对应,具有特定的组网和求解模式。文中对每一类问题给出了标准定义,并辅以大量案例解释说明。以此,明确新系统应用于建筑运行管理的普适性和有效性。第三,建立新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标准化定义建筑信息系统以及四类基本运行问题,详细分析每类问题网络计算的可行性、收敛性、稳定性。以此,明确了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稳定可靠。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of architecture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With the penetration of IT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into various fields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s well a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lectronic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odern buildings, especially large public buildings, Large-scale sensor networks and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s have been configured. However, in practice, these intelligent buildings are not so "intelligent", most of the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is even in a semi-paralyzed state. The basic reason for the application dilemma of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is that the centralized system structure causes a serie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bottlenecks, which affects the final function effect, and the centralized system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building intelligence. Therefore,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has developed a set of building without center platform, which can fully serve the opera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modern buildings, and adopt a flat system framework. It fundamentally solves many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building autom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ystem, the design of basic elements, the design of system architecture, the stability of system oper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trol decision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main work includes three aspects: firs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enterless system to construct the building and all kinds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ystem models. The whole building system is regarded a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uilding space and the source equipment. By defining the standardized information content of the basic unit and the connection mode of the basic unit, the general method of describing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system is given. The definition method of intelligent node and network topology in the new system is clarified. Seco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enterless system, the model of building operation task is constructed. The tasks of system monitoring, electromechanical control, fault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are divided into four basic problems, namely, diffusion problem, sum problem, assignment problem and single point problem. Each problem corresponds to a number of functional service applications and has a specific networking and solution model. In this paper, a standard definition of each problem is given, and a large number of case explanation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system in building operation management are clarified. Third, establish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new system. The mathematical modeling method is used to standardize the defini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system and four kinds of basic operation problems. The feasibility, convergence and stability of network calculation for each kind of problem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is way, it is clear that the system is stable and reliable in actual oper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8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园区云计算运营平台架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06期

2 李刚健;;基于虚拟化技术的云计算平台架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周鲁平;董昀;;交通枢纽运行管理平台架构实例分析[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9年09期

4 张艳丽;;构建虚拟化平台是港口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8期

5 石磊,李立新;基于J2EE的虚拟市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金鑫;郭巍;方明建;;基于Spring框架远程培训平台架构设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7 陶敏;郭宁;;PI实时/历史数据库系统平台架构优化[J];浙江电力;2011年08期

8 洪权;欧阳帆;李大公;刘伟良;李辉;赵永生;;林海智能变电站一体化平台架构及其实现[J];湖南电力;2013年S1期

9 闫强;丁国臣;姜玉红;;军航航管设备IETM系统的探索与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3年08期

10 陈雅雯;夏伟杰;苏抗;吴连慧;董乔忠;;基于SCA的网电对抗平台架构设计及其应用[J];航天电子对抗;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百祥;赵泽宇;张凯;;面向校园信息化业务特征的虚拟化平台架构[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郭_g;;ADMEMS方法在D-Partner中心软件平台架构设计中的应用实践[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黄苏芳;秦会斌;胡冀;;数字化多传感器实验平台架构的研制[A];浙江省电子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爱仙;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之路[N];中国贸易报;2006年

2 孟江明;大规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放式数据控制平台架构(下)[N];中国财经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佳师;长虹筑梦大数据[N];中国电子报;2014年

4 宋家雨;虚拟化将支撑起云计算[N];网络世界;2009年

5 本报记者 刘洪宇;石油HPC:成熟平台架构需把握“平衡”[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6 平安集团信息管理中心;平安: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力[N];中国保险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刘洪宇;250名Xen社区开发者的技术张力[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8 ;Sun、Nortel推进Web服务[N];计算机世界;2001年

9 李想;管理软件:一体化趋势[N];电脑商报;2010年

10 罗清岳;嵌入式GPS导航系统设计[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沈启;智能建筑无中心平台架构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超;光交换节点平台架构与管理机制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徐晓洁;基于负载均衡的农业信息服务云平台的设计[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俊;基于OpenStack企业私有云的多云平台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梁胜威;基于核心平台架构失业保险待遇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福东;移动办公平台架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6 赵智宁;全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平台架构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翟黎明;河北省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架构设计[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冯晓飞;基于SOA的移动电子商务支撑平台架构研究与应用[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9 赵六超;基于RFID技术的港口信息平台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10 卫萌;基于Flex的心理健康平台架构研究与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75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275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8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