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1 21:43
【摘要】:闽南与潮汕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侨乡,二者气候相似、地缘相接、风俗相近,都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又皆以鲜明的商贸和海洋文化特色著称于世。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原移民入闽后,再持续南下迁徙,直至潮汕地区,可见两地文化同根同脉,都是汉民族在不断的南迁过程中,与当地住民长期融合的结果。同样出于对生存空间的开拓,地处沿海的闽南和潮汕地区很早就有人向南洋移民,并在近代达到高潮,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侨乡文化,而建筑文化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侨乡文化中较为直观的表现形式。然而两地侨乡建筑的产生虽具有较近似的历史渊源,却因为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走向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本文以跨学科综合研究为方法定位,以建筑史学为基础,借鉴社会学、经济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这种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揭示侨乡建筑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等互相之间的复杂多变关系,从而完善侨乡建筑的研究体系,深化建筑史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并为当代侨乡城乡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思路和启发。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表现出不同的社会组织变迁,这是导致两地建筑文化差异性发展的原动力。在闽南乡村,传统的宗族组织开始松弛,作为宗族组成单元的华侨家族和家庭的独立性增强,使民居建筑相应的呈现单体化演进的趋势,尤其是大量单体式洋楼的建造大为改变了乡村聚落的景观面貌。而潮汕乡村建筑大多呈现群体性的特征,这是由于潮汕华侨较为重视宗族内本房派的建设,其典型的“祠宅合一”的建筑群落形式是对古代潮州地区府第式建筑的调整,也是对新兴华侨家族结构特征的适应。侨乡化也使得大量人口迁往或停留于城市,促进了城市建筑文化的繁荣,由于社会构成等因素的不同,两地侨乡城市民居表现出享乐性与务实性的差异。与此同时,人口骤增使城市面临巨大的空间环境压力,成为城市改造的促因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政府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力度加强,又兼有华侨资金的支持,使得大规模城市改造得以实施,并以两地侨乡开埠城市为代表,表现出对原有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和延续的差异。侨乡经济的驱动是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得以发展繁荣的物质基础。侨汇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促成侨批业这样具有鲜明侨乡特色的行业类型的产生,并伴随产生了侨批馆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另一方面也使得侨乡发展成为消费型社会,建筑文化因此表现出娱乐性、商务性等特征。这些是侨汇之于建筑文化的间接作用。而在直接作用方面,房地产业是投资型侨汇的主要去向,而开埠城市则集中了两地侨乡绝大部分的房地产投资,与其近代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并以骑楼建筑为典型代表。除了对气候的适应性和政府的推广外,骑楼下店上宅,灵活自由的开间布局也适应于“量少而分散”的华侨资本结构特点,因此得以作为闽南和潮汕侨乡房地产业的主要“商品”形式而大量生产,而房地产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则使两地建筑文化趋向于商业化与商品化的差异。在近代中外文化融合背景下,两地侨乡建筑发展也表现出审美文化的机制作用,并具体呈现于中外建筑文化的冲突、分化和整合现象中。根据接触程度的不同,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出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差异,由此导致在冲突结果上,闽南侨乡从城市到乡村都广泛表现出以外廊样式为代表的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而在潮汕侨乡,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大体局限于汕头等城镇,而对乡村的影响并不明显,城乡建筑文化表现出不平衡性。而在建筑文化分化中,两地华侨在建筑样式选择、公益性的建筑活动、居住和环境观念等方面表现出变革性与改良性的价值取向区别,在建筑文化整合中,闽南侨乡倾向于以外来建筑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形式对旧的建筑体系进行改造,呈现外向性的文化性格特征;而在潮汕侨乡,各种外来建筑要素则被吸收为本土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丰富了本土建筑的表现形式,表现出内敛性的文化性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登翰;闽台社会心理的历史、文化分析[J];东南学术;2003年03期

2 任健强;田银生;;近代江门侨乡的建筑形态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10年02期

3 吴庆洲;;梅州侨乡客家民居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刘才刚;试论岭南建筑的务实品格[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陆琦;;岭南建筑园林与中国传统审美思想[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戴一峰;;近代福建华侨出入国规模及其发展变化[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8年02期

7 林真;;福建批信局述论[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88年04期

8 范若兰;允许与严禁:闽粤地方对妇女出洋的反应(1860-1949年)[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9 张国雄;从粤闽侨乡考察二战前海外华侨华人的群体特征——以五邑侨乡为主[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2期

10 庄海红;;厦门近代骑楼发展原因初探[J];华中建筑;2006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思声;近代闽南侨乡外廊式建筑文化景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73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373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6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