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某超高层结构体系选型及优化设计

发布时间:2019-09-23 21:03
【摘要】:项目为超高层建筑,其中最高塔楼高度控制在260~350m,楼层平面为椭圆形,通过比较不同建筑高度对应不同的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方案,在尽可能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及建筑效果的情况下,考虑结构安全及经济的合理性,给业主提供合理化建议。
【图文】:

标准层平面图,用钢量,加强层,外筒


匦院驼裥头纸?反应谱法的特点所决定,对地震作用的估计可能偏低。如果仍通过加大构件尺寸来增大刚度,提高地震作用,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是不太合理的。所以本工程对地震作用乘以放大系数1.25,使结构底层剪重比不小于3.2%。6)构件承载力:承载力控制在可靠的范围之内。7)关于舒适度控制:结构顺风向最大顶点加速度为aD=0.061;敏感的人能感受到摆动,悬挂的物体轻轻摆动。5分析结果比较5.1拟建建筑350m高时结构方案比较5.1.1内筒采用密柱加柱间钢支撑形成核心筒,外筒采用柱距4.2m的框筒标准层平面图见图1,加强层平面图见图2,伸臂桁架立面图见图3。内、外筒的柱子可采用纯钢柱和钢管混凝土柱,其用钢量比较见表4。图1标准层平面图图2加强层平面图图3伸臂桁架立面图350m钢支撑芯筒不同外筒方案用钢量表4方案全楼柱(万t)全楼梁(万t)型钢用钢量(kg/m2)钢筋用钢量(kg/m2)纯钢柱4.541.476524028钢管混凝土柱3.25231.4234195285.1.2内筒采用带边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方案标准层平面图见图4;加强层平面图见图5;伸臂桁架立面图见图3。外筒的柱可采用纯钢柱和钢管混凝土柱,其用钢量比较见表5。5.1.3结构高宽比的调整通过计算分析,将内筒的宽度加大可有效地降低结构的整体用钢量。根据现有结构,内筒的高宽比H/B=12.96;如果将内筒的宽度B增大到33m时,高宽比H/B=10.6,采用钢管混凝土-剪力墙方案(图6,,图4标准层平面图图5加强层平面图350m混凝土芯筒不同外筒方案用钢量表5方案全楼柱(万t)全楼梁(万t)型钢用钢量(kg/m2)钢筋用钢量(kg/m2)纯钢柱3.78481.840718958钢管混凝土柱2.98661.840716358图6标准层平面图图7加强层平面图350m不同建筑高宽比

平面图,加强层,平面图


谱法的特点所决定,对地震作用的估计可能偏低。如果仍通过加大构件尺寸来增大刚度,提高地震作用,从经济性的角度来看是不太合理的。所以本工程对地震作用乘以放大系数1.25,使结构底层剪重比不小于3.2%。6)构件承载力:承载力控制在可靠的范围之内。7)关于舒适度控制:结构顺风向最大顶点加速度为aD=0.061;敏感的人能感受到摆动,悬挂的物体轻轻摆动。5分析结果比较5.1拟建建筑350m高时结构方案比较5.1.1内筒采用密柱加柱间钢支撑形成核心筒,外筒采用柱距4.2m的框筒标准层平面图见图1,加强层平面图见图2,伸臂桁架立面图见图3。内、外筒的柱子可采用纯钢柱和钢管混凝土柱,其用钢量比较见表4。图1标准层平面图图2加强层平面图图3伸臂桁架立面图350m钢支撑芯筒不同外筒方案用钢量表4方案全楼柱(万t)全楼梁(万t)型钢用钢量(kg/m2)钢筋用钢量(kg/m2)纯钢柱4.541.476524028钢管混凝土柱3.25231.4234195285.1.2内筒采用带边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方案标准层平面图见图4;加强层平面图见图5;伸臂桁架立面图见图3。外筒的柱可采用纯钢柱和钢管混凝土柱,其用钢量比较见表5。5.1.3结构高宽比的调整通过计算分析,将内筒的宽度加大可有效地降低结构的整体用钢量。根据现有结构,内筒的高宽比H/B=12.96;如果将内筒的宽度B增大到33m时,高宽比H/B=10.6,采用钢管混凝土-剪力墙方案(图6,图4标准层平面图图5加强层平面图350m混凝土芯筒不同外筒方案用钢量表5方案全楼柱(万t)全楼梁(万t)型钢用钢量(kg/m2)钢筋用钢量(kg/m2)纯钢柱3.78481.840718958钢管混凝土柱2.98661.840716358图6标准层平面图图7加强层平面图350m不同建筑高宽比材料用量表6内筒高
【作者单位】: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分类号】:TU97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嵘;对当前我国超高层建筑的理性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林贤光;关于超高层建筑建设一些问题的探讨(上)[J];上海消防;2004年08期

3 林贤光;关于超高层建筑建设一些问题的探讨(下)[J];上海消防;2004年09期

4 周之懋;;北京不再建超高层建筑[J];建筑工人;2006年01期

5 本刊编辑部;;国内超高层建筑汇总[J];建筑机械化;2006年05期

6 胡玉银;;超高层建筑的起源、发展与未来(一)[J];建筑施工;2006年11期

7 胡玉银;;超高层建筑的起源、发展与未来(二)[J];建筑施工;2006年12期

8 胡玉银;;超高层建筑的起源、发展与未来(三)[J];建筑施工;2007年01期

9 岳世宏;陈淑贤;;超高层建筑利弊分析[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戴复东;;为人的高层超高层建筑[J];城市建筑;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汉平;李惟钟;;京广大厦——中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诞生记[A];当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2期)[C];2009年

2 于岱峰;苗晓辉;王召泽;;超高层建筑变形监测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红军;;超高层建筑设计——南京新华大厦[A];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二辑)[C];2005年

4 倪明;;浅析超高层建筑火灾防控技术[A];2012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朱川海;方朔;赵昕;丁鲲;;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超前施工结构性能分析与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王伟;;超高层建筑消防联动系统分析[A];2012年广东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选[C];2012年

7 陈浩;;某超高层住宅案例分析[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斌;李筱斌;包洪兴;;超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探讨[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9 陈龙珠;梁发云;刘玮;严平;;香港某超高层建筑倾斜原因综合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10 楼国山;;旋转形体高层、超高层建筑设计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鸣;中国超高层建筑走势[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韩庆文 汤璇;鼓励还是慎行,超高层建筑的两难选择[N];广东建设报;2006年

3 曾雅亓 欣欣 杨凯;广州不宜再建超高层建筑[N];广东建设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汤璇;超高层建筑宜少不宜多[N];广东建设报;2007年

5 吴琼;发展超高层建筑是大势所趋[N];广东建设报;2008年

6 张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超高层建筑[N];建筑时报;2008年

7 记者 刘宇;大体量“超高层”或能稳房价[N];昆明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杨凡;超高层建筑:零耗能生长[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9 记者 赛豫龙;厦门步入“超高层时代”?[N];厦门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任佳;科技托起超高层建筑[N];中国建设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邓挺;500m以上量级典型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魏奇科;考虑风速风向联合分布的超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研究1[D];重庆大学;2011年

3 李小康;典型超高层建筑风效应及风振控制[D];汕头大学;2010年

4 朱杰;超高层建筑竖井结构内烟气运动规律及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郅伦海;城市中心边界层风特性及超高层建筑动力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陈辉;超高层建筑桩基础承载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模拟分析[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7 金虎;X型超高层建筑三维风荷载与风致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杨慧丹;设计迷途[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强;超高层建筑的人性化尺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张万开;某超高层巨型支撑框架—核心筒结构地震倒塌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3 姜勇;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若玉;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及结构方案对比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5 李胜兵;超高层建筑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年

6 胡小俊;考虑风速风向分布特征的超高层建筑风效应精细分析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钟敏;XO公司高速梯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8 李霖霖;超高层建筑节水节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修雨琛;上海超高层建筑的地域性设计策略[D];东南大学;2015年

10 邹宇翔;ABAQUS在超高层建筑结构应力损伤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40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540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e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