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防屈曲支撑组合框架柱截面尺寸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13 18:19
【摘要】: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De.Jong就已在计算机上对纯数值函数运用遗传算法的相关思想进行了大量的优化计算实验。随着科学计算机的日益革新,遗传算法的运算价值不单单体现在纯数值函数优化当中,近年来,其在建筑结构优化中也越发被人重视起来。目前,利用遗传算法思想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框架结构梁、板等构件进行优化设计的人越来越多,但在与框架结构柱截面尺寸相关的结构优化却少之又少,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框架柱作为框架结构最主要的抗侧力构件之一,倘若针对框架柱的截面尺寸进行优化则会使结构趋于更不安全。本文采用防屈曲支撑组合框架形式,使得框架结构的抗侧力刚度由防屈曲支撑和框架柱共同组成,从而减少框架结构对于框架柱的依赖并且框架结构也可摆脱以往整体刚度不足的缺陷。基于这一前提条件,本文采用遗传算法的核心优化思想来编制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及D值法的优化程序,以多目标优化中的妥协解对应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约束条件,钢管混凝土柱截面尺寸作为设计变量,加之相应的目标函数来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最终得到兼顾结构抗震性能、经济性、建筑结构功能性等最优的框架柱优化结果。本文完成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组合框架结构进行初步介绍及遗传算法的发源、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并且将建立在遗传算法机理下对组合框架柱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思路等进行了阐述。2、阐述优化程序的细节实现方法,其中包括编程所需软件、遗传算法运行机制及具体参数设计、涉及到D值法理论下的防屈曲支撑组合框架整体结构抗侧刚度计算方法及与优化相关的数学模型,并进一步明确了针对防屈曲支撑组合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案。3、建立四类常见不同层数的框架结构住宅模型并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确定框架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最优抗侧刚度比,并根据相应的换算公式来确定防屈曲支撑在结构中的布置用量,进而对相应的框架结构模型进行防屈曲支撑的结构位置布置。其次,将已设计完成的优化程序对防屈曲支撑组合框架结构模型进行基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原理下弹性阶段的优化分析,并得到框架柱截面尺寸的优化方案,最终将优化后模型和优化前模型进行罕遇地震工况下的静力非线性分析及动力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结构地震效应并且提高工程经济性指标。4、建立以工程实际应用为目的的具体设计方法,并应用该设计方法对实际工程进行框架柱截面优化设计,并得到优化后的组合框架相较于原设计的框架结构柱设计方案,经过计算可节约混凝土材料1821.08吨和钢材用量6.28吨,具有一定的工程经济性;且优化后组合框架构件的耗能占比合理。
【图文】:

防屈曲支撑组合框架柱截面尺寸优化分析


地震造成建筑物的倒塌Figure1-1EarthquakeCausedCollapseofBuildings

框架结构,纯框架结构,震后,梁柱节点


图 1-2 纯框架结构在震后梁柱节点破坏estruction of Beam-column Joints of Pure Frame Structures af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但其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却普低、多层建筑中使用。因为于他们来说,框架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73;TP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浩;甄圣威;刘鹏;汪洋;;结构弹塑性分析基底剪力的判断与探讨[J];建筑结构;2014年24期

2 任乐明;钟铁毅;;抗侧刚度比对防屈曲支撑钢框架结构地震响应和能量分配的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3 李志强;何明胜;夏多田;;基于层次分析遗传算法的SRC框架梁优化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4 刘金;赵林;刘庆梅;黄斌;;屈曲约束支撑布置方式对多层框架抗震性能影响[J];建筑结构;2011年S1期

5 施炜;叶列平;陆新征;唐代远;;不同抗震设防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1年03期

6 边霞;米良;;遗传算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年07期

7 贾明明;张素梅;吕大刚;蒋守兰;;抑制屈曲支撑布置原则对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J];工程力学;2009年07期

8 徐礼华;凡红;刘胜兵;邢丹;;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与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学;2008年02期

9 康希良;赵鸿铁;薛建阳;仵建斌;;钢管混凝土套箍机理及组合弹性模量的理论分析[J];工程力学;2007年11期

10 王华琪;丁洁民;何志军;;防屈曲支撑的应用与设计[J];结构工程师;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永贵;屈曲约束支撑及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2 何春凯;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震后损伤评估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孟焕陵;高层建筑结构的体系判别、合理刚度及扭转计算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肖明葵;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位移及能量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亚丹;高层框架结构层间隔震的地震响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8年

2 王盼;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混合推荐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3 李华;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强度指标和频谱特性指标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4 陈浩帆;钢管混凝土减震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5 张良义;防屈曲耗能支撑在L形框架结构中的布置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6 袁朝阳;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钢与混凝土组合构件优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7 路晨;BRB的布置方案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李琼娜;超高层结构非线性分析及基于模糊理论的抗震性能评价[D];长安大学;2014年

9 李慧娟;RCS组合框架结构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10 宋毛毛;基于ABAQUS的钢—混凝土组合梁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26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626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4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