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两种弧形钢棒耗能器的性能分析对比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14:34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提升人们对于空间要求提高,近十几年来,大跨空间结构得以飞速发展。空间结构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其中网壳结构兼有杆系结构和薄壳结构特点,具有跨越能力好、自重轻、施工方便、造型丰富美观等优点,在大型公共空间建筑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且随着材料技术和施工技术的发展,网壳结构的发展趋势是跨度越来越大,厚度越来越薄,造型越来越复杂。在满足这些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其稳定性和抗震性能日益重要。耗能器的应用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众多耗能器中,金属耗能器因金属屈服后的变形性能良好而有较大的研究价值。本文针对两种适用于网壳结构的新型耗能器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其耗能特性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其对网壳结构稳定性及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针对两种适用于网壳结构的新型耗能器制作了两组试件并进行低周往复荷载性能试验。2.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试验中试件的有限元模型,在与试验相同加载制度下,对耗能器性能进行分析,将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弧形钢棒直径、弧度对耗能器骨架等曲线及滞回曲线各参数的影响,并拟合相关公式。3.建立弗普尔型单层柱面网壳,分析了两种耗能器对该网壳模态及稳定特性的影响。4.对单层柱面网壳进行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研究耗能器对该网壳地震响应的影响。
【图文】:

构造图,耗能器,钢棒,结构体系


主体倒塌破坏。耗能器的材料和构造参数是决定耗能特面将详细介绍着两款耗能器的工作原理及试验概况。能器的主要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观点来看,假设地震输入的能量是一定的,通过耗能相当于减小了结构自身消耗的能量,也就减小了结构的点可以用数学公式[29]来表达:耗能减震结构:M E K C H DE ′ = E ′ + E ′ + E ′ + E ′ + E′普通减震结构:M E K C HE = E + E + E + E和 为地震输入的总能量; 和 为结构体系的弹性体系的动能; 和 为结构体系的粘滞阻尼耗能; 组所提出的两种弧形钢棒耗能器是利用金属材料屈曲后研制的,这两种耗能器的构造图见图 2.1。弧形钢棒耗能于建筑结构进入塑性,从而利用自身变形来吸收地震输M′MEEE′EEHE′HE

初始弯曲,钢棒,弧形,耗能器


图 2.2 初始弯曲的定义100%Lθ = × 表 2.1 耗能器的主要构造参数A3为单层弧形钢棒耗能器试件,,B1、B2、B3为双层上下端的钢板四角各有一个螺栓孔以便将试件固定号弧形钢棒直径/mm弧形钢棒初始弯曲/%作动盘厚度/mm、A314 20 10 B314 20 10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352.12;TU3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春方;范圣刚;刘承亮;朱哲达;丁智霞;;基于国产钢材的新型分阶段软钢耗能装置性能研究[J];钢结构;2014年03期

2 田仲业;楼梦麟;;多点激励反应谱法研究现状与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3 黄龙生;黄勇;;工程抗震设计思考[J];世界地震工程;2011年03期

4 高博青;吴慧;赵超超;;具有荷载缓和功能的肋环型索穹顶结构[J];科技通报;2009年06期

5 李睿;周巍;;网壳结构的发展和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10期

6 方立新;宣云干;左伟生;;基于叠合式节点连接的弹性曲弯网壳绿色施工分析[J];江苏建筑;2008年05期

7 辛亚军;王焕定;程树良;;新型钢铅组合耗能器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3期

8 卢成江;曹正罡;孙瑛;;施威德勒穹顶弹塑性稳定性能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白峻昶;靳金平;;时程分析用地震波选取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年03期

10 乐登;邓雪松;周云;;金属耗能器在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J];震灾防御技术;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董石麟;姚谏;;中国网壳结构的发展与应用[A];第六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昊文;具有对称结构的新型钢管耗能器性能及在网壳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7年

2 黄浩雄;往复拉压荷载作用下RC梯段板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3 龙婷;软钢阻尼器对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减震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56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656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8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