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大空间建筑蓄热与多元通风流动特性及其缩比尺模型试验

发布时间:2020-07-05 15:58
【摘要】:在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结合传统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者优势的多元通风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其蕴藏的巨大的节能潜力以及其带来的舒适性,极大的契合了人们对多元通风方式的期望。但是,多元通风的基本流体动力学模式及其蓄热、传热机制非常复杂;尤其应用于大空间建筑时,室内蓄热、温度分层或其他内扰耦合作用,其多元通风过程更趋复杂多变。基于此,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缩比例尺模型实验相结合的手段,探讨了多种工况下建筑大空间室内采用多元通风的通风效果。本文首先构建了具有集中热源的厂房大空间物理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商用软件模拟了不同热源强度和机械送风条件下,建筑室内空气流动行为与换气特性。模拟结果表明,在热压自然通风条件下,室内出现明显的温度分层;温度效率(即热移除效率)随着热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机械送风强度的增加,不同热源强度下的温度效率变化趋势略有不同,但基本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再降低最后保持平稳的变化趋势。局部机械送风能明显改善室内通风效果,但机械送风强度过大易在机械送风口和自然进风口间形成短路型气流输送。其次,为探讨不同形式的多元自然通风与机械风机结合的多种模式下的建筑通风特性,研究了在单侧通风和穿堂风耦合屋顶排风扇时建筑室内气流流动特性及空气温度分布状态。研究显示,屋顶机械排风扇能有效改善建筑中上部空间的空气环境质量;但是,机械排风强度越大排风效果不一定越好,甚至有时会对通风效果产生抑制作用;而以风压驱动为主的自然通风能对建筑下部空间进行良好的通风换气。总之,建筑通风应该根据建筑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合理制定通风策略。最后采用缩比例尺模型实验研究了室内空气温度分布及流动特性。并采用了非接触式测温系统(红外热像仪)和全面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前述典型物理模型进行了模型试验,有效地验证了前述数值模拟研究数据的准确性。模型试验研究显示,在送风量为0.58L/s时,A柱上各点的温度随着热源强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室外”温度35℃、热源150w下A柱、B柱上各点温度在送风量为0.58L/s下各点温度低于送风量为1.84L/s下的温度。这说明加大送风量有时并不能有效改善室内环境。同样比较其他不同送风量下其他各柱上的温度变化,得出“室内”不同位置上各测点受“室外”空气环境和“室内”热源强度影响程度不同,但都受到较明显的影响。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的形式,从不同维度上探讨了多元通风方式在建筑大空间通风中的通风效果,研究了在室内、室外多种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室内空气温度分布及流动特性。该项基础研究对改善大空间室内通风、节约大空间通风空调能耗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834
【图文】:

通风气流,风压,迎风面,自然通风


保、节能的通风方式再次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机械通风优势发展的多元通风应运而生。本章将驱动力有方面,一是靠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形成的热压。因此,自然通风自然分成风压自然自然通风经建筑物时,因为受到建筑的阻挡在建筑周,会在建筑物的迎风面形成正压力,在建筑物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之间就形成了压力差。这种压的通风口(比如如窗户等)进入室内;再从背风

示意图,税务,中庭,英国


图 2- 2 (a)中庭通风示意图;(b) 英国诺丁汉税务中心的风压、风量,通过通风管道和送、排风口系经过处理的空气送到建筑内的任何工作或生活的空气和污染物及时排至室外,或者送至净化装风方法称为机械通风[61]。机械通风的核心就是历史。在我国早在商代、西周之前,就已经发明进了冶铸行业的发展。在欧洲,大约 12 世纪发圭贝尔发明了离心通风机,主要用于矿山通风现后,以电力驱动的风机代替古老的依靠人力驱和生活中;用于改善生产、生活环境。1902 威动的空调,从此人类进入了有空调的时代。成为我们生活中难以缺少的一部分。常见的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栋;;太阳能烟囱自然通风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分析[J];制冷技术;2015年04期

2 段双平;敬成君;;复合置换通风的非稳态流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3 廖坚卫;卢佑波;赖文彬;;大空间建筑空调与混合通风联合运行设计与节能研究[J];制冷;2015年01期

4 陈晓;张国强;;高大厂房混合通风与降温系统设计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4期

5 薛宇峰;苏亚欣;;太阳能烟囱结构对通风效果影响的数值研究[J];暖通空调;2011年10期

6 苏亚欣;柳仲宝;;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的研究现状[J];科技导报;2011年27期

7 许淑惠;董海广;马恬蕾;;太阳能烟囱辅助教室混合通风的温度分布特征研究[J];建筑科学;2010年10期

8 陈武;李云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05期

9 李安桂;郝彩侠;张海平;;太阳能烟囱强化自然通风实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年04期

10 闵剑青;徐梓斌;;多元通风的室内温度场和空气品质的数值分析[J];流体机械;2006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立刚;大空间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肖婷;建筑街区重密度气态污染物通风稀释过程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7年

2 卢佑波;大空间建筑空调与混合通风系统联合运行节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4年

3 刘皓;重庆地区住宅建筑混合通风调控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4 彭畅;正弦波动风速下建筑通风与蓄热对室内温度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熊小丽;大空间建筑自然通风的CFD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松华;热压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互增益的多元通风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428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7428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d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