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弦梁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352.11
【图文】:
第一章 绪论3图1.1 张弦梁结构示意图1.2.2 张弦梁结构研究现状M.Saitoh[12]首次从概念上阐述了张弦梁结构的受力机理,并对张弦梁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包含:对张弦梁进行了线性分析[13],对张弦梁结构下弦拉索进行张力控制分析,对索施加预应力进行详尽的计算分析[14],分析下弦索预应力对张弦梁结构自振频率的影响[15],研究了张弦梁结构实际工程施工步骤及索预应力施加方法,对夹持式索杆限位节点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各个设计参数对张弦梁结构性能的影响,应用模态扩展方法对结构进行在横向自由振动下的数值分析和实例研究分析[16]。通过这些分析
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图2.2 九龙湖体育馆整体效果图图2.3 九龙湖体育馆整体结构三维图(1)张弦梁结构在上部钢屋盖中,长轴投影跨度为 88.0m,短轴投影跨度为 76.8m。外轮廓近似椭圆,由四个圆弧段构成。各榀张弦梁绕水平投影面的中心呈放射状布置,如图 2.4 所示。为了保证张弦梁平面外的稳定性张弦梁的上弦设置 4 道环向支撑,如图 2.5 所示。张弦梁的下弦拉索呈抛物线形布置,张弦梁和拉索由撑杆连接,张弦梁矢高为 3.00m,垂度为 5.00m,如图 2.6 所示。张弦梁的中心通过刚性环连接
[132]。图2.13 拉索编号图表2.3 张弦梁分批方案批号 每批拉索编号第 1批 1 5 9 13 17 21第 2批 2 6 10 14 18 22第 3批 3 7 11 15 19 23第 4批 4 8 12 16 20 242.2.3 拉索张拉监测准备在现场拉索张拉施工过程中[133][134],同时进行了五方面的施工监测,包括:压力传感器索力监测、中央刚性环竖向位移监测、外环梁径向位移监测、平面外频率法索力监测、脱架情况记录。位移采用全站仪进行监测,如图 2.14 所示。索力通过设置在索头的压力传感器来测得,如图 2.15 所示。由于张弦梁结构中较长的主索被腹杆分成了若干索段,而索段的长度短、抗弯刚度不可忽略、边界约束条件复杂,因此同时采用平面外频率法来测定索力,与压力传感器的结果相互校核,如图 2.16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留汉·黑沙;张永山;汪大洋;;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与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现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6期
2 黄华;冼耀强;刘伯权;丁江澍;;轮辐式索膜结构连续倒塌性能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5年20期
3 郑山锁;田进;韩言召;徐强;孙乐斌;;考虑锈蚀的钢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4 何益斌;李艳;沈蒲生;;基于性能的高层混合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J];工程力学;2013年08期
5 李志安;何江飞;高博青;;大跨度张弦梁结构易损性及评估分析[J];建筑结构;2013年02期
6 于晓辉;吕大刚;;考虑结构不确定性的地震倒塌易损性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10期
7 支旭东;于志伟;范峰;;下部支承结构对网壳结构强震响应的影响研究[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2年04期
8 聂桂波;范峰;支旭东;;基于精细化本构的单层柱面网壳强震失效机理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9 施炜;叶列平;陆新征;;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建筑抗震评价方法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年06期
10 孙柏涛;张桂欣;;汶川8.0级地震中各类建筑结构地震易损性统计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吕大刚;李晓鹏;张鹏;王光远;;土木工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有限元可靠度方法[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2 支旭东;吴金妹;范峰;沈世钊;;模糊综合判别在网壳失效模式判别中的应用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秀丽;常文兵;高月梅;李永祥;;分级张拉的双向张弦梁结构找形分析[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姜正荣;魏德敏;王仕统;;单双向张弦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程华强;自适应张弦梁结构的控制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聂桂波;网壳结构基于损伤累积本构强震失效机理及抗震性能评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于晓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概率地震易损性与风险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熊俊;强震作用下钢框架焊接节点损伤性能和计算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5 朱健;钢筋混凝土结构易损性分析与地震风险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军;张弦梁结构基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与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2 阳南;单向张弦梁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3 陈诚;空间钢框架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D];东南大学;2016年
4 严林飞;半刚性节点钢框架的地震易损性分析[D];东南大学;2015年
5 田进;酸性大气环境下城市多龄期钢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6 李佩芬;基于模型修正的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7 宋毛毛;基于ABAQUS的钢—混凝土组合梁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宁俊超;基于ansys大跨度张弦梁结构预应力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高广燕;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地震概率风险评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陈露;腐蚀后钢材材料性能退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9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77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