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环境影响下的玛柯河流域碉楼营建技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08:36
【摘要】:青海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塑造了特殊的文化形态,藏式民居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它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自然选择”的筛选和磨砺,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完美融合,其适应性发展历程也为现代建筑如何与地区气候、地形地势、水土状态、文化信仰相协调提供了实践参考。然而,青海作为重要的藏文化传播地,具有青海本土特色的玛柯河藏式碉楼,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但还未有人从地域资源不同方面影响入手深入研究藏式碉楼聚落的发展与形成过程。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域建筑与乡土民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乡土建筑的更新建设正逐渐脱离本土文化的基奠,分析整理青海玛柯河藏式碉楼的发展与演变规律,探索本土适应下的建筑更新理念,对于保护青海地域建筑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青海省果洛州玛柯河流域藏式碉楼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级叙述、多学科交叉、地图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法,解析玛柯河流域内的原始村落分布特点、形成原因以及不同资源对藏式碉楼营造技艺产生的影响,在本土适应的前提下,探求民居更新与保护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根据每章节的内容与结构,主要分为以下三大部分:首先,研究的是玛柯河流域水文资源和土地资源对碉楼营造的影响。基于对当地水文资源、土地资源特征的分析,展开与之相适应的玛柯河藏式碉楼营造智慧研究,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分析玛柯河流域聚落营造、阿什羌村村落体系、碉楼院落所承载的不同的层次下的聚落营建行为,着重解析与三个研究层次相对应的传统聚落营造手段。其次,研究的是玛柯河流域气候资源和建材资源对碉楼营造的影响。面对气候恶劣、建材资源匮乏的高原环境,展开对当地气候资源、建材资源特征与乡土建筑营造技艺之间关系的研究。气候方面,从风环境、光照环境、降水状况以及气温变化四项特征着手;建材方面,从木材、石材、农作物和生土四种建筑材料着手,两种资源皆采用宏观、中观、微观三种空间尺度解析对民居建筑形式的多样化起到的作用。最后,主要是对藏式碉楼更新技术与建筑保护的探索。为更好地认知青南高原地区玛柯河流域地域建筑营造技艺与发展前景。本文根据上文所提出的地域资源理论依据,发现碉楼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在与本土适应性相协调的前提下,解析传统民居与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关系,创造出适宜玛柯河流域本土状态的民居建筑。以藏式碉楼整体更新设计为主题,深入探索本土适应性更新策略和绿色能源新材料,并提出与建筑保护相对应的政策保障和保护方式。藏式民居是青藏高原腹地主要的乡土民居组成部分,是基于建筑所在地独特的气候条件、水土条件所创造出的聚落体系与建筑营建模式。藏式碉楼的演变应与本土建筑文化多样性协调发展,而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生产生活和本土技术则是构成藏族本土建筑文化多样性的关键要素。藏式民居的更新与保护应从传统营造智慧中汲取优势技术,延续本土建筑环境适应模式,从实际条件出发,寻求本土适应的乡土民居建设手段,结合先进的生态环境发展理念和绿色建筑技术,探求可持续发展的藏式民居营造新技艺。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09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题的缘起
1.1.1 高原生态环境背景
1.1.2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的内容
1.2.3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论题的理论综述
1.3.1 相关理论支撑
1.3.2 国内的乡土研究
1.3.3 国外的乡土研究
1.3.4 针对藏式民居研究
1.4 论题的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框架
第2章 水文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艺
2.1 宏观维度下的水文资源与聚落营造
2.1.1 水文资源与聚落成因
2.1.2 河流形态对河谷聚落分布的影响
2.1.3 水资源对聚落兴衰的双重作用
2.2 中观维度下的水文资源与村落体系
2.2.1 阿什羌村水系特征
2.2.2 村落分布与水资源的关系
2.3 微观维度下的水文资源与院落营造
2.3.1 水资源与院落组织方式相适应
2.3.2 水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地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艺
3.1 宏观维度下的土地资源与聚落营造
3.1.1 玛柯河流域土地资源基本概况
3.1.2 玛柯河流域的聚落分布特征
3.2 中观维度下的土地资源与村落体系
3.2.1 玛柯河流域聚落空间分布类型
3.2.2 阿什羌村土地规模
3.2.3 阿什羌村村落形态分布
3.2.4 村落用地组织布局
3.3 微观维度下的土地资源与院落营造
3.3.1 土地形态与院落布局的关系
3.3.2 山地建筑营建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候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艺
4.1 风气候与碉楼营建
4.1.1 风气候特征
4.1.2 村落与风气候特征相适应
4.1.3 与风气候相适应的院落营造
4.2 日照、辐射与碉楼营建
4.2.1 日照及辐射气候特征
4.2.2 村落与日照特征相适应
4.2.3 与日照相适应的院落营造
4.3 降水量与碉楼营建
4.3.1 半湿润的气候特征
4.3.2 与强降水量相适应的碉楼营建
4.3.3 与高蒸发量相适应的院落营造
4.4 气温与碉楼营建
4.4.1 温差悬殊的气候特征
4.4.2 碉楼的保温与隔热
4.5 文章小结
第5章 建材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艺
5.1 木材资源与碉楼营建
5.1.1 玛柯河流域木材资源概述
5.1.2 木材的特性
5.1.3 木材与碉楼营建的结合
5.2 石材资源与碉楼营建
5.2.1 青海石材资源分类与分布
5.2.2 石材的物理特性
5.2.3 石材与碉楼营建的结合
5.3 生土、农作物与碉楼营建
5.3.1 玛柯河流域生土材料与农作物概述
5.3.2 生土材料与农作物纤维特性
5.3.3 生土材料与农作物纤维在碉楼营建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藏式碉楼的适应性更新与保护探索
6.1 地域资源影响下的营造智慧探讨
6.1.1 营造模式总结
6.1.2“适应性更新”理论探索
6.2 碉楼更新与本土适应性
6.2.1 民居更新存在的问题
6.2.2 与本土适宜性协同
6.2.3 与再生能源协同
6.3 碉楼整合更新设计初探
6.3.1 针对玛柯河流域碉楼更新的原则
6.3.2 院落空间优化
6.3.3 建筑空间优化
6.3.4 碉楼局部优化
6.3.5 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
6.4 玛柯河流域碉楼保护策略
6.4.1 政策保护与保障体系
6.4.2 建筑与村落保护方式
6.4.3 村落保护参照模式—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为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资源维度下的青海乡土建筑
7.1 研究总结
7.1.1 结论
7.1.2 课题的创新性
7.1.3 课题的局限性
7.2 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1 阿什羌村传统碉楼尺寸图
附录2 阿什羌村碉楼更新设计图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7910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09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题的缘起
1.1.1 高原生态环境背景
1.1.2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的内容
1.2.3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论题的理论综述
1.3.1 相关理论支撑
1.3.2 国内的乡土研究
1.3.3 国外的乡土研究
1.3.4 针对藏式民居研究
1.4 论题的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框架
第2章 水文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艺
2.1 宏观维度下的水文资源与聚落营造
2.1.1 水文资源与聚落成因
2.1.2 河流形态对河谷聚落分布的影响
2.1.3 水资源对聚落兴衰的双重作用
2.2 中观维度下的水文资源与村落体系
2.2.1 阿什羌村水系特征
2.2.2 村落分布与水资源的关系
2.3 微观维度下的水文资源与院落营造
2.3.1 水资源与院落组织方式相适应
2.3.2 水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地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艺
3.1 宏观维度下的土地资源与聚落营造
3.1.1 玛柯河流域土地资源基本概况
3.1.2 玛柯河流域的聚落分布特征
3.2 中观维度下的土地资源与村落体系
3.2.1 玛柯河流域聚落空间分布类型
3.2.2 阿什羌村土地规模
3.2.3 阿什羌村村落形态分布
3.2.4 村落用地组织布局
3.3 微观维度下的土地资源与院落营造
3.3.1 土地形态与院落布局的关系
3.3.2 山地建筑营建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候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艺
4.1 风气候与碉楼营建
4.1.1 风气候特征
4.1.2 村落与风气候特征相适应
4.1.3 与风气候相适应的院落营造
4.2 日照、辐射与碉楼营建
4.2.1 日照及辐射气候特征
4.2.2 村落与日照特征相适应
4.2.3 与日照相适应的院落营造
4.3 降水量与碉楼营建
4.3.1 半湿润的气候特征
4.3.2 与强降水量相适应的碉楼营建
4.3.3 与高蒸发量相适应的院落营造
4.4 气温与碉楼营建
4.4.1 温差悬殊的气候特征
4.4.2 碉楼的保温与隔热
4.5 文章小结
第5章 建材资源影响下的碉楼营建技艺
5.1 木材资源与碉楼营建
5.1.1 玛柯河流域木材资源概述
5.1.2 木材的特性
5.1.3 木材与碉楼营建的结合
5.2 石材资源与碉楼营建
5.2.1 青海石材资源分类与分布
5.2.2 石材的物理特性
5.2.3 石材与碉楼营建的结合
5.3 生土、农作物与碉楼营建
5.3.1 玛柯河流域生土材料与农作物概述
5.3.2 生土材料与农作物纤维特性
5.3.3 生土材料与农作物纤维在碉楼营建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藏式碉楼的适应性更新与保护探索
6.1 地域资源影响下的营造智慧探讨
6.1.1 营造模式总结
6.1.2“适应性更新”理论探索
6.2 碉楼更新与本土适应性
6.2.1 民居更新存在的问题
6.2.2 与本土适宜性协同
6.2.3 与再生能源协同
6.3 碉楼整合更新设计初探
6.3.1 针对玛柯河流域碉楼更新的原则
6.3.2 院落空间优化
6.3.3 建筑空间优化
6.3.4 碉楼局部优化
6.3.5 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
6.4 玛柯河流域碉楼保护策略
6.4.1 政策保护与保障体系
6.4.2 建筑与村落保护方式
6.4.3 村落保护参照模式—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为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资源维度下的青海乡土建筑
7.1 研究总结
7.1.1 结论
7.1.2 课题的创新性
7.1.3 课题的局限性
7.2 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1 阿什羌村传统碉楼尺寸图
附录2 阿什羌村碉楼更新设计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明;王昊;霍来江;杜浩;王成友;危起伟;;玛柯河两种鱼类的资源量及分布特征[J];淡水渔业;2015年05期
2 严国泰;朱夕冰;;历史街区“文脉”保护规划研究——解读苏州平江历史街区文化遗产[J];中国园林;2014年11期
3 ;苏州市古村落保护条例[J];苏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3年12期
4 吴苏荣贵;;浅析蒙古与藏传佛教[J];前沿;2012年15期
5 杨芳;;气候变化对青海东部降水和径流的影响[J];人民黄河;2011年07期
6 夏莉莉;;土地——聚落文化之树的根茎[J];商品与质量;2011年S3期
7 赵武斌;;生土墙体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砖瓦;2010年01期
8 周中仁;;生物质能概念界定与属性划分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9 丁昶;刘加平;;从地域适应性的角度看藏族传统建筑[J];华中建筑;2009年03期
10 梁成秀;;藏区石刻经文中的编辑学思想透视[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2837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83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