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内置挤压铅消能件竖向隔震墩的设计原理与减震性能分析
【部分图文】:
有挤压杆-铅体组件,利用钢筋混凝土约束挤压杆仅能竖向运动,并为铅体变形提供侧限,构成挤压铅消能系统,增大竖向阻尼。与采用黏滞阻尼器或黏弹性材料等现有常见的方案相比,VIPL挤压铅消能系统的建造成本明显降低,而且避免了油阻尼器服役过程中漏油、黏弹性材料老化等问题所导致的维修或置换费用。(4)构造简单,便于施工。VIPL无需金属线缆空气弹簧支座、液压气缸支座等气压承载式或液压承载式支座所涉及的复杂而苛刻的防渗漏构造。建造VIPL只需部件定位、锚件预埋和混凝土浇筑等常规工艺,在施工上没有难度。图1VIPL构造示意图Fig.1ConstructionschematicdiagramofVIPL2VIPL核心部件的设计理论弹性层和挤压铅消能件是VIPL的两个核心部件。根据工程实际,合理设计这两个部件的参数,是保证VIPL满足竖向承载要求、实现预期减震目标之关键。其中,弹性层作为VIPL的隔震部件,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叠层厚橡胶或聚氨酯弹性体,其竖向极限承载力不应低于支墩的轴力设计值,根据文献[7],叠层厚橡胶的极限面压应力σvmax可按下式(1)设计。同时,弹性层的竖向刚度应较上部结构降低,以延长结构的竖向振动周期,减小共振效应。根据文献[8]的分析结果,竖向隔震装置一般可控制在上部结构竖向刚度1/10~1/50。当弹性层为叠层厚橡胶时,其竖向压缩刚度Kv按下式(2)进行设计[7]。σvmax=σy0.3tst()r3-0.69tst()r2+0.83tst[()]r3S1槡15(1)
为橡胶的修正压缩弹性模量;A为橡胶层平面面积;TR为橡胶层总厚度;Eb为橡胶的体积弹性模量;Ec为橡胶承压时的表观弹性模量,对于圆形截面橡胶层,可取Ec=E0(1+2kS21)|3GY1+2kS21Y,其中,E0为橡胶材料的弹性模量;G为橡胶的剪切模量;k为与橡胶硬度相关的弹性模量修正系数。挤压杆-铅体作为VIPL的消能组件,其设计主要是指该组件挤压屈服力的设计。根据挤压固体力学理论,铅体在受挤压过程中不同部分的应力和变形是不同的,可分为四个区:①镦粗区;②挤压变形区;③流动区;④未变形区,如图2所示。铅体的塑性变形主要发生在前两区,即镦粗区和挤压变形区。根据Betzalel的研究成果,挤压杆凸部沿挤压方向的单位挤压力p可按下式(3)计算[9]。同时,Muthumani和Gopalkrishnan的研究表明,单位挤压力p与速度v有关,对于地震类速度,挤压力可近似取静载挤压力的1.5倍[10]。挤压铅消能件的挤压屈服力可根据式(3)和式(4),通过调整挤压杆凸部和铅体的尺寸或数量进行设计。p=σ0(1+μcotα)lnA1A2+μσ0()Ld(3)Fy=A2p(4)式(3):σ0为铅的挤压屈服应力;μ为凸轴与铅的摩擦系数;α为挤压杆凸出部分的倾斜线与凸轴轴线的夹角;A1为非凸轴处铅体的横截面面积;A2为凸轴部铅体的最小横截面面积;d1为凸轴直径;L为挤压长度,如图2所示。图2挤压铅消能件受力分析简图Fig.2Mechanicalanalysisdiagramofleadextrusiondampingcomponent3VIPL的数值模拟及减震性能分析为考察VIPL构造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节分别设计VIPL隔震墩模型和普通钢筋混凝土墩模型,采用ANSYS软件分别对其进行有限元建模,并进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基于分析结果,
、13mm和18mm。第Ⅲ组为挤压杆凸出部对比组,3榀模型,分别编号为VIPL-6~VIPL-8,该组模型的区别在于挤压杆的突轴直径RT不同,分别为48mm、58mm和68mm。第Ⅳ组为铅体尺寸对比组,该组模型分成①、②两个小组:第①小组,3个模型,分别编号为VIPL-9~VIPL-11,其区别在于铅体高度hL不同,分别为60mm、120mm和180mm;第②小组,3个模型,分别编号为VIPL-12~VIPL-14,其区别在于铅体直径RL不同,分别为80mm、110mm和140mm。第Ⅱ~Ⅳ组模型的部件参数,在上文未述及的,与VIPL-2相同。(a)VIPL-1(b)VIPL-2图3VIPL-1与VIPL-2模型尺寸示意图Fig.3SchematicdiagramofVIPL-1andVIPL-2’ssize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魏陆顺;周福霖;谭平;任珉;;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and vibration isolation for building[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1年01期
2 谢俊举;温增平;高孟潭;胡聿贤;何少林;;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层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8期
3 赵亚敏;苏经宇;周锡元;隋允康;;碟形弹簧竖向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年06期
4 谭平;周福霖;;大平台多塔楼结构的隔震减震控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一凡;赖正聪;潘文;吴克川;兰香;于诗歌;马健;;考虑三维地震动作用下振动台试验隔震层简化[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7年02期
2 刘逸;马勇;;关于新型集合球竖向隔震装置的开发和力学性能的研究[J];广东建材;2017年03期
3 刘甲美;Meng Tan Gao;Jun Ju Xie;;1999年台湾集集M_W7.6地震阿里亚斯烈度的空间分布与衰减特征[J];世界地震译丛;2017年01期
4 万秀红;吴哲;李智敏;绽蓓蕾;黄伟;;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强震记录特征分析[J];地震研究;2016年S1期
5 郭阳照;潘毅;吴体;杨琼;尚枫;;新型内置挤压铅消能件竖向隔震墩的设计原理与减震性能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6年S1期
6 焦晋峰;徐弘宇;;基于竖向地震作用下大跨度钢桁架杆件受力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6年04期
7 何伟;刘鹏;;竖向地震动对连续刚构桥受力影响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6年02期
8 李文胜;董重里;胡平;王伟;林介东;;220kV变电站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操作机构碟形弹簧断裂分析[J];广东电力;2016年02期
9 张法辉;魏文晖;王安阳;张进;;设备隔震的窑尾结构地震反应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10 黄蓓;张培震;张冬丽;李小军;;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断裂特性与强地面运动的关系[J];地震地质;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Spatio-temporal rupture process of the 2008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9年02期
2 于海英;王栋;杨永强;卢大伟;解全才;张明宇;周宝峰;江纹乡;程翔;杨剑;;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特征初步分析[J];震灾防御技术;2008年04期
3 徐锡伟;闻学泽;叶建青;马保起;陈杰;周荣军;何宏林;田勤俭;何玉林;王志才;孙昭民;冯希杰;于贵华;陈立春;陈桂华;于慎鄂;冉勇康;李细光;李陈侠;安艳芬;;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J];地震地质;2008年03期
4 Huang Moh;;Strong motion observations and recordings from the great Wenchuan Earthquake[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8年03期
5 周锡元;徐平;王国权;闫维明;;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近断层竖向与水平反应谱比值的研究[J];地震地质;2006年03期
6 周正华,周雍年,卢滔,杨程;竖向地震动特征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3期
7 俞言祥 ,高孟潭;Effects of the hanging wall and footwall on peak acceleration during the Jiji (Chi-Chi), Taiwan Province, earthquake[J];Acta Seismologica Sinica;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孙纹;张成久;臧学府;;分流组合模具设计[J];轻合金加工技术;1983年03期
2 ;[J];;年期
本文编号:2852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852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