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服务测度下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3 07:57
我国的城镇化正经历一个严峻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城市扩张与建设的突飞猛进,在获得巨大经济成效的同时,环境与社会问题凸显,引发多个层面的思考与反省,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发展政策与战略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以及发展观与城镇发展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乡村(村镇)作为城镇化的另外一极,同样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发展的抉择,“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美丽乡村”“乡愁”“农民工”等无不反映出“三农”问题不仅是城镇化进程中的首要难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根基的核心问题。论文立足于村镇空间发展的政策背景及国际经验,以生态服务测度为切入点,侧重于空间视角,建立生态服务视角下村镇空间解析框架,讨论村镇自然生态空间、农林牧生产空间、人居生活空间的生态服务属性及其构成,进而从“宏观认知-价值审视-系统优化-实现途径”的研究范式展开黑龙省村镇地域的空间研究。“宏观认知”——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生态基础及绿色发展诉求,为村镇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的方向与目标提供战略指引。以国家宏观背景与政策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口与资源、产业发展、空间体系、生态格局等层面形...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2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村镇与村镇空间
1.3.2 村镇生态系统
1.3.3 生态系统服务
1.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理论方法与研究基础
2.1 村镇空间研究理论支撑
2.1.1 乡村振兴等相关理论
2.1.2 空间均衡网络理论
2.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1.4 空间格局优化理论
2.1.5 三生空间优组理论
2.1.6 空间信息系统理论
2.2 生态服务理论及方法
2.2.1 生态服务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2.2.2 生态服务的资源禀赋与价值属性
2.2.3 生态服务价值分类方案与测度方法
2.3 村镇空间生态服务属性与关联影响
2.3.1 村镇空间生态服务属性与构成
2.3.2 村镇空间及制衡机制
2.3.3 村镇空间整合及优化
2.4 理论思辨与技术工具选择
2.4.1 理论思辨与视角选取
2.4.2 技术工具比较与选用
2.4.3 生态服务视角下村镇空间优化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调查
3.1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概况
3.1.1 省域村镇建设基本概况
3.1.2 省域村镇绿色发展基础
3.2 黑龙江省村镇绿色发展诉求
3.2.1 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定位
3.2.2 区域层面规划与建设要求
3.2.3 地方层面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
3.3 基于发展诉求的村镇空间调研设计
3.3.1 调查目标与思路
3.3.2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3.4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特征及问题
3.4.1 区域发展失衡
3.4.2 空间发展无序
3.4.3 资源利用低效
3.4.4 生态环境恶化
3.4.5 绿色技术缺失
3.4.6 规划管理滞后
3.5 村镇空间优化的目标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模型及解析
4.1 县域尺度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模型构建
4.1.1 面向空间优化的生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
4.1.2 基于当量因子法的指标项测度
4.1.3 基于功能价值法的指标项测度
4.1.4 生态服务测度模型构建及检验
4.2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
4.2.1 对接测度的村镇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划定
4.2.2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测度模型修订
4.2.3 黑龙江省村镇生态服务测度及空间格局
4.3 基于生态服务测度的村镇空间解析框架设计
4.3.1 面向区际平衡的村镇空间均衡性评析
4.3.2 面向区内协调的村镇空间耦合度评析
4.3.3 面向效率提升的村镇空间利用效率评析
4.3.4 面向功能优化的村镇空间主导功能判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生态服务测度的黑龙江省村镇空间格局
5.1 村镇空间格局的目标方向
5.1.1 空间功能协调共生发展
5.1.2 空间利用效率整体提升
5.1.3 空间主导功能强化发展
5.2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
5.2.1 基于基尼系数的优化思路
5.2.2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测度
5.2.3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优化
5.3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
5.3.1 基于耦合度模型的优化思路
5.3.2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测度
5.3.3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优化
5.4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
5.4.1 基于价值指数的优化思路
5.4.2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测度
5.4.3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优化
5.5 村镇空间功能格局
5.5.1 基于多维分析的优化思路
5.5.2 村镇空间主导功能判别及区划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路径及策略
6.1 村镇空间优化的战略指引
6.1.1 以村镇空间为支撑的区域协调与城乡一体化格局
6.1.2 以生态服务价值提升为导向的三产融合发展体系
6.1.3 以生态服务底线为保障的区域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6.1.4 对接城镇经济网络的村镇三生空间特色功能提升
6.2 村镇空间优化的总体策略
6.2.1 省域四大地域片区功能的协调发展
6.2.2 重要空间节点职能结构调整与优化
6.2.3 区域村镇空间联系通道网络的完善
6.2.4 各生态分区城镇化发展的有序推进
6.2.5 核心片区空间协调与组织模式优化
6.3 村镇空间优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6.3.1 村镇数据库构建与应用
6.3.2 绿色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6.3.3 绿色专项研究的技术应用
6.3.4 村镇规划编制与表达
6.4 村镇空间优化的规划设计体系
6.4.1 省-县(市)双层村镇空间规划体系建立
6.4.2 城乡空间规划整合与协调指引
6.4.3 绿色导向下的村镇空间重构
6.5 村镇空间优化的实施保障体系
6.5.1 统筹公共政策
6.5.2 创新管理机制
6.5.3 优化评价体系
6.5.4 完善公众参与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J]. 金贵,邓祥征,张倩,王占岐,李兆华. 地理研究. 2017(03)
[2]绿色绩效考核与区域环境治理——来自官员更替的证据[J]. 潘越,陈秋平,戴亦一.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3]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形态模式研究——以杭州华联村为例[J]. 陈潇玮,王竹. 建筑与文化. 2016(12)
[4]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 支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10)
[5]大城市边缘区乡村非农产业发展可持续性比较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城区周边乡村为例[J]. 黎智辉,张猛,刘嘉慧,王河燕,唐鑫,马雅洁. 建筑与文化. 2016(08)
[6]乡镇地域多功能性评价与主导功能定位——以金湖县为例[J]. 罗雅丽,李同昇,张常新,翟洲燕. 人文地理. 2016(03)
[7]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整合与技术路径[J]. 翟坤周. 求实. 2016(06)
[8]北京市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分异研究[J]. 唐林楠,潘瑜春,刘玉,唐秀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9]“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发展与变革[J]. 谢霏雰,吴蓉,李志刚. 规划师. 2016(03)
[10]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J]. 薛德升,曾献君. 地理学报. 2016(02)
博士论文
[1]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体系的系统构建及综合评价应用研究[D]. 王涛.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2]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聚落体系重构研究[D]. 赵思敏.西北大学 2013
[3]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发展及其优化研究[D]. 惠怡安.西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研究[D]. 蒋小菁.福建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33358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2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村镇与村镇空间
1.3.2 村镇生态系统
1.3.3 生态系统服务
1.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理论方法与研究基础
2.1 村镇空间研究理论支撑
2.1.1 乡村振兴等相关理论
2.1.2 空间均衡网络理论
2.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1.4 空间格局优化理论
2.1.5 三生空间优组理论
2.1.6 空间信息系统理论
2.2 生态服务理论及方法
2.2.1 生态服务的基本特征与内涵
2.2.2 生态服务的资源禀赋与价值属性
2.2.3 生态服务价值分类方案与测度方法
2.3 村镇空间生态服务属性与关联影响
2.3.1 村镇空间生态服务属性与构成
2.3.2 村镇空间及制衡机制
2.3.3 村镇空间整合及优化
2.4 理论思辨与技术工具选择
2.4.1 理论思辨与视角选取
2.4.2 技术工具比较与选用
2.4.3 生态服务视角下村镇空间优化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调查
3.1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现状概况
3.1.1 省域村镇建设基本概况
3.1.2 省域村镇绿色发展基础
3.2 黑龙江省村镇绿色发展诉求
3.2.1 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定位
3.2.2 区域层面规划与建设要求
3.2.3 地方层面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需求
3.3 基于发展诉求的村镇空间调研设计
3.3.1 调查目标与思路
3.3.2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3.4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特征及问题
3.4.1 区域发展失衡
3.4.2 空间发展无序
3.4.3 资源利用低效
3.4.4 生态环境恶化
3.4.5 绿色技术缺失
3.4.6 规划管理滞后
3.5 村镇空间优化的目标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模型及解析
4.1 县域尺度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模型构建
4.1.1 面向空间优化的生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
4.1.2 基于当量因子法的指标项测度
4.1.3 基于功能价值法的指标项测度
4.1.4 生态服务测度模型构建及检验
4.2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生态服务测度
4.2.1 对接测度的村镇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划定
4.2.2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测度模型修订
4.2.3 黑龙江省村镇生态服务测度及空间格局
4.3 基于生态服务测度的村镇空间解析框架设计
4.3.1 面向区际平衡的村镇空间均衡性评析
4.3.2 面向区内协调的村镇空间耦合度评析
4.3.3 面向效率提升的村镇空间利用效率评析
4.3.4 面向功能优化的村镇空间主导功能判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生态服务测度的黑龙江省村镇空间格局
5.1 村镇空间格局的目标方向
5.1.1 空间功能协调共生发展
5.1.2 空间利用效率整体提升
5.1.3 空间主导功能强化发展
5.2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
5.2.1 基于基尼系数的优化思路
5.2.2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测度
5.2.3 村镇空间均衡性格局优化
5.3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
5.3.1 基于耦合度模型的优化思路
5.3.2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测度
5.3.3 村镇空间协调度格局优化
5.4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
5.4.1 基于价值指数的优化思路
5.4.2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测度
5.4.3 村镇空间利用效率格局优化
5.5 村镇空间功能格局
5.5.1 基于多维分析的优化思路
5.5.2 村镇空间主导功能判别及区划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村镇空间优化路径及策略
6.1 村镇空间优化的战略指引
6.1.1 以村镇空间为支撑的区域协调与城乡一体化格局
6.1.2 以生态服务价值提升为导向的三产融合发展体系
6.1.3 以生态服务底线为保障的区域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6.1.4 对接城镇经济网络的村镇三生空间特色功能提升
6.2 村镇空间优化的总体策略
6.2.1 省域四大地域片区功能的协调发展
6.2.2 重要空间节点职能结构调整与优化
6.2.3 区域村镇空间联系通道网络的完善
6.2.4 各生态分区城镇化发展的有序推进
6.2.5 核心片区空间协调与组织模式优化
6.3 村镇空间优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6.3.1 村镇数据库构建与应用
6.3.2 绿色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6.3.3 绿色专项研究的技术应用
6.3.4 村镇规划编制与表达
6.4 村镇空间优化的规划设计体系
6.4.1 省-县(市)双层村镇空间规划体系建立
6.4.2 城乡空间规划整合与协调指引
6.4.3 绿色导向下的村镇空间重构
6.5 村镇空间优化的实施保障体系
6.5.1 统筹公共政策
6.5.2 创新管理机制
6.5.3 优化评价体系
6.5.4 完善公众参与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J]. 金贵,邓祥征,张倩,王占岐,李兆华. 地理研究. 2017(03)
[2]绿色绩效考核与区域环境治理——来自官员更替的证据[J]. 潘越,陈秋平,戴亦一.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3]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形态模式研究——以杭州华联村为例[J]. 陈潇玮,王竹. 建筑与文化. 2016(12)
[4]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型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 支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10)
[5]大城市边缘区乡村非农产业发展可持续性比较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城区周边乡村为例[J]. 黎智辉,张猛,刘嘉慧,王河燕,唐鑫,马雅洁. 建筑与文化. 2016(08)
[6]乡镇地域多功能性评价与主导功能定位——以金湖县为例[J]. 罗雅丽,李同昇,张常新,翟洲燕. 人文地理. 2016(03)
[7]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整合与技术路径[J]. 翟坤周. 求实. 2016(06)
[8]北京市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分异研究[J]. 唐林楠,潘瑜春,刘玉,唐秀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9]“十三五”时期乡村规划的发展与变革[J]. 谢霏雰,吴蓉,李志刚. 规划师. 2016(03)
[10]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J]. 薛德升,曾献君. 地理学报. 2016(02)
博士论文
[1]东北严寒地区绿色村镇体系的系统构建及综合评价应用研究[D]. 王涛.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2]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聚落体系重构研究[D]. 赵思敏.西北大学 2013
[3]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发展及其优化研究[D]. 惠怡安.西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研究[D]. 蒋小菁.福建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33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933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