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性能瞬变电磁辐射源的城市地下空间多分辨成像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1 12:25
城市地下空间的高精度、多分辨探测是城市地下合理开发的前提.由于城市探测环境的特殊性,需要探测方法具备抗干扰能力强、分辨能力好、分异多尺度地下目标等特性,现有的物探方法难以兼顾城市地下空间的探测需要.本文利用三维矢量有限元方法为正演手段,在瞬变电磁高性能辐射源进行微分脉冲扫描的基础上,对探测数据进行多时窗的扫时波场变换,将微分脉冲扫描后的多分辨响应信息,进行多分辨信息提取.同时通过地震探测中的多次覆盖处理,提高探测场对地下目标的分辨能力,最后对多次叠加后的虚拟波场进行拟地震偏移成像,最终实现城市地下空间的高精度探测.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2020年12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城市地下空间辐射源及探测方式示意图.
图1 城市地下空间辐射源及探测方式示意图.图3 微分脉冲与传统瞬变电磁脉冲的电场分布图(引自(Li et al.,2018)).(a,b) 电场Ez和Ex分量微分脉冲电场
图2 微分脉冲和传统瞬变电磁脉冲频谱对比.从图3中可以看出,微分脉冲的响应在分辨深层小尺度目标时更具优势,同时在刻画地下目标边界时,具有比传统瞬变电磁脉冲更好的分辨能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深地资源电磁探测新技术研究进展[J]. 底青云,朱日祥,薛国强,殷长春,李貅.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6)
[2]一种基于天基的瞬变电磁高分辨探测小尺度太空碎片的方法[J]. 李文翰,李贺,鲁凯亮,崔洪亮. 地球物理学报. 2018(12)
[3]一种基于层析成像技术提高浅地表面波勘探水平分辨率的方法[J]. 尹晓菲,胥鸿睿,夏江海,孙石达,王芃.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6)
[4]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J]. 赵镨,姜杰,王秀荣. 中国煤炭地质. 2017(09)
[5]高频面波方法的若干新进展[J]. 夏江海,高玲利,潘雨迪,沈超,尹晓菲.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8)
[6]基于电场Helmholtz方程的回线源瞬变电磁法三维正演[J]. 李建慧,胡祥云,曾思红,路金阁,霍光谱,韩波,彭荣华.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7]从瞬变电磁扩散场到拟地震波场的全时域反变换算法[J]. 戚志鹏,李貅,吴琼,孙怀凤,杨增林.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0)
[8]瞬变电磁拟地震子波宽度压缩研究[J]. 薛国强,李貅,戚志鹏,范涛,周楠楠.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5)
[9]管线探测四大难题的探测要点[J]. 陈穗生. 工程勘察. 2007(07)
[10]从瞬变电磁场到波场的优化算法[J]. 李貅,薛国强,宋建平,郭文波,武军杰. 地球物理学报. 2005(05)
本文编号:2949597
【文章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2020年12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城市地下空间辐射源及探测方式示意图.
图1 城市地下空间辐射源及探测方式示意图.图3 微分脉冲与传统瞬变电磁脉冲的电场分布图(引自(Li et al.,2018)).(a,b) 电场Ez和Ex分量微分脉冲电场
图2 微分脉冲和传统瞬变电磁脉冲频谱对比.从图3中可以看出,微分脉冲的响应在分辨深层小尺度目标时更具优势,同时在刻画地下目标边界时,具有比传统瞬变电磁脉冲更好的分辨能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深地资源电磁探测新技术研究进展[J]. 底青云,朱日祥,薛国强,殷长春,李貅.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6)
[2]一种基于天基的瞬变电磁高分辨探测小尺度太空碎片的方法[J]. 李文翰,李贺,鲁凯亮,崔洪亮. 地球物理学报. 2018(12)
[3]一种基于层析成像技术提高浅地表面波勘探水平分辨率的方法[J]. 尹晓菲,胥鸿睿,夏江海,孙石达,王芃.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6)
[4]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J]. 赵镨,姜杰,王秀荣. 中国煤炭地质. 2017(09)
[5]高频面波方法的若干新进展[J]. 夏江海,高玲利,潘雨迪,沈超,尹晓菲.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8)
[6]基于电场Helmholtz方程的回线源瞬变电磁法三维正演[J]. 李建慧,胡祥云,曾思红,路金阁,霍光谱,韩波,彭荣华.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2)
[7]从瞬变电磁扩散场到拟地震波场的全时域反变换算法[J]. 戚志鹏,李貅,吴琼,孙怀凤,杨增林. 地球物理学报. 2013(10)
[8]瞬变电磁拟地震子波宽度压缩研究[J]. 薛国强,李貅,戚志鹏,范涛,周楠楠.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5)
[9]管线探测四大难题的探测要点[J]. 陈穗生. 工程勘察. 2007(07)
[10]从瞬变电磁场到波场的优化算法[J]. 李貅,薛国强,宋建平,郭文波,武军杰. 地球物理学报. 2005(05)
本文编号:2949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949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