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国区域最终需求及出口活动的就业拉动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6 21:24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最终需求及出口活动的就业拉动作用研究 出处:《人口学刊》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 中国八大经济区域 就业人口 促进就业


【摘要】:刺激消费、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及提升出口是当前我国落实"稳增长、促就业"目标的主要调控手段。本文聚焦中国各主要经济区域的就业问题,尝试定量研究这些最终需求对区域就业拉动作用的大小、空间分配和拉动效率。具体采用劳动力扩展的中国多区域投入产出(labor-extendedly MRIO)模型,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八大经济区域,最终核算出2007年中国八区域最终需求的就业拉动情况。结果表明:位列前三名的中部、西南和东部沿海区域的就业拉动量之和占全国就业总量的48.35%,说明该三区域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就业效果明显;对外出口的拉动效应占总量19.15%,低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相比于消费和投资,对外出口就业拉动作用明显偏弱。各区域就业拉动效应的诱发和承接情况差异较大,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劳动力容纳密度相关。中部、西北、西南三区域最终需求的就业拉动效率高于全国水平,而京津区域及外部出口就业拉动效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25%,表明我国的促进就业政策应适当向上述三区域倾斜并且应专注于扩大内需,以达到更强调控效果。
[Abstract]:Stimulating consumption, expanding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and upgrading export are the main means of controlling the goal of "steady growth and 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of main economic regions in China, and tries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size, spatial allocation and pull efficiency of these final demands on regional employment. Based on the labor-extendedly MRIO model with multiple labor force expansion,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divided into eight economic regions. Finally, the employment promotion situation of China's eight regional final demand in 2007 is finally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p three central, southwestern and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accounted for 48.35% of the total, the three regional consumption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 employment promotion effect is obvious; the pulling effect of exports accounted for 19.15% of the total, less than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rate, compared to the consumer investment and exports, boosting employment was weak.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ind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employment pulling effect in each reg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labor capacity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entral,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employment efficiency three regional final demand i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level, and the Beijing Tianjin region and the external export employment rate is only 67.25% of the national average, indicating that China's employment policy should be appropriate to the three regional tilt and should focus on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in order to achieve better control effect.
【作者单位】: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调查评估数据部;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人口与发展数学模型与综合决策支持系统(2012BA40B01)
【分类号】:F752.62;F249.2
【正文快照】: 稳增长、促就业被确立为我国转型阶段的主要经济调控目标。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之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因为只有维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才能持续创造可观的新增就业岗位。[1-2]可以说,促进就业在本质上依赖于经济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消费、投资与出口被认为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姚亮;刘晶茹;王如松;尹科;;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的中国区域居民消费碳足迹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7期

2 林玲;王成;;劳动力减少对我国附加值贸易的影响——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05期

3 周慧;;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江苏省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9期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世佳;我国居民消费的就业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茂初;闫文娟;;发展差距引致地区间环境负担不公平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2年01期

2 郭评生;;人才资本价值实现路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3 高连廷;;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4 周楠;丁孝智;周文学;;不同层次人才贡献率与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肇庆市某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邢雪平;王志彬;;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SWOT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07期

6 张为付;周长富;马野青;;资本积累和劳动力转移驱动下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环境效应[J];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7 赵红艳;耿涌;郗凤明;刘竹;董会娟;;基于生产和消费视角的辽宁省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J];环境科学研究;2012年11期

8 王静;张西征;;中国劳动力资源影响经济增长的诅咒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12年06期

9 孟令国;蒋序怀;胡广;;人口红利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10 蔡涛;;基于产业要素有效配置的区域合作内生机制[J];经济与管理;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安良;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刘志刚;人力资本配置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3 谢园方;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碳减排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周毅;刘易斯转折点的中国考证[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5 岳锋利;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6 闫文娟;区际间环境不公平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7 赵会宁;基于碳排放量的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8 李虹静;开放经济条件下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4年

9 唐建桥;区域运输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刘燕平;中国省际劳动力迁移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为农;杨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制约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09期

2 徐杏;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联动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孙永波;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关系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师连枝;;农村就业转移是扩大消费需求的根本动力[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刘琳;刘沛;;城镇居民消费与产业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6 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7 蔡f ,都阳;“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求关系及相关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8 闻潜;扩大就业与消费启动[J];经济经纬;2003年01期

9 黄涛,陈良q,王丽艳;中国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科学;2002年01期

10 李勋来,李国平;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林发彬;何天扬;;最终需求对福建经济增长诱发效应的比较研究[J];学术评论;2012年06期

2 李红,阿依努尔;新疆最终需求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周平;王黎明;;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J];统计研究;2011年07期

4 马中勇,尤艳茹,安蕊莉,王增沈;最终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5 黄璜;;基于服务业增长理论的旅游业增长研究[J];学术探索;2010年01期

6 郑家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J];中国统计;1992年05期

7 李炎焱;;基于结构分解分析的影响体育及相关产业增长因素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东光;魏长民;张星月;李川;;最终需求对山东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洁;用最终需求定位结构调整[N];中国冶金报;2003年

2 黄真;启动最终需求刻不容缓[N];中国企业报;2001年

3 李永康;只有消费才是最终需求[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4 蔡志洲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调整最终需求的优先顺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日本央行:维持利率过低有风险[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6 张恒瑞;把握最终需求战略将营销“一插到底”[N];中国工商报;2004年

7 博道投资高级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 孙明春;此轮经济复苏可以走多远?[N];上海证券报;2014年

8 长城人寿保险公司投资管理部 尹涛;经济复苏速度快于预期[N];中国证券报;2009年

9 本报评论员 费戈;“最终需求者”角色背后的贸易分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10 博道投资高级合伙人 首席经济学家 孙明春;稳增长的必要性[N];上海证券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任思量;最终需求视角下中国服务业污染测算与驱动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4年

2 李凯;我国最终需求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38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38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0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