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是非功过——兼评贺雪峰的《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本文关键词: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是非功过——兼评贺雪峰的《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出处:《学术月刊》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围绕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与《城市化的中国道路》作者贺雪峰教授辨析了十个问题,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十个问题是:(1)城市化道路与制度无关,只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2)德、日、苏、中等国工业化的成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3)土改、合作化、公社化等新中国的制度遗产是中国改革的最大红利;(4)城乡二元结构是保护农民的制度安排,城市和农村,一阳一阴,一正一反,一快一慢,一发展极一稳定器,是中国经验的核心所在;(5)传统小农经济是中国现代化的驱动力;(6)返乡是农民的基本人权;(7)限制资本下乡是保护农民,土地规模流转,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应和不能发展;(8)"土地财政"符合和体现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宪法秩序,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土地财政"可以和应当持续;(9)中国城市没有贫民窟,是个奇迹;(10)在城市化道路选择上,中央政府实施的是稳健政策,地方政府实施的是激进政策。十个问题集中到一点,贺教授遵循的基本逻辑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ing on the road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distinguishes ten questions from Professor He Xuefeng, the author of the road to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different views. The ten question is: (1) independent city road and the system is on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 in Germany and Japan, the Soviet Union, China's success is to take the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of developing heavy industry; (3) the system of heritage land reform, cooperation, and other new Chinese commune is the largest dividend Chinese reform; (4) two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a system arrangement to protect farmers, city and countryside, yin and Yang, a reverse, fast and slow, a development of a stabilizer, is the core of China experience; (5) the traditional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modernization (China; 6) return is the basic human rights of farmers; (7) to limit the capital to the countryside is to protect farmers, scale of land transfer,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should not and cannot develop; (8)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nd finance" and reflects the China land system is the constitutional order,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 funding sources, 9 million 600 thousand square China Km land, "land finance" can and should continue; (9) Chinese cities without slums, is a miracle; (10) in the choice of urbanization pa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implementing a robust policy, local governments are implementing a radical policy. The ten question concentrates on one point, and professor he follows the basic logic that is "realistic is reasonabl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F299.2
【正文快照】: 因为关注土地和城市化问题,笔者早就知道贺雪峰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做过很多农村调查研究。贺雪峰的新著《城市化的中国道路》1笔者认真阅读后,觉得有些观点和提法值得商榷。为了进一步切磋,特提出如下十个问题与贺教授讨论。一、城市化与制度有关还是无关?贺雪峰著的《城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继松;浙江城市化道路的实践[J];城乡建设;2003年02期
2 本刊评论员;;充分认识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今日浙江;2006年17期
3 张妮;;中国应选择怎样的城市化道路[J];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04期
4 刘玲玲;刘承水;易红梅;;浅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王影;王红强;樊兴领;;走融合发展的城市化道路[J];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6 吴文革;钱志群;;农村城市化道路的若干思考[J];乡镇经济研究;1994年07期
7 周朝东;建设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J];科学中国人;2000年10期
8 仲小敏;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对策构思[J];经济地理;2000年03期
9 赵宝江;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5期
10 仲小敏;世纪之交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讨论[J];科学·经济·社会;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耿改智;杨洁;;略论陕北城市化道路的困境与出路[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谢学仁;;山西城市化道路对策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俞德鹏;;中国城市化道路评析[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4 谭本基;;加强县城建设是广西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付秀彬;;组织,制度与城市化[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6 王鑫鳌;;建国五十年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回顾与展望[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周礼坤;麦颖文;胡小强;;“村级市”——对我国城市化道路再思考[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8 杨秀珠;;关于浙江省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研究与探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吴宇哲;鲍海君;;土地资源短缺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道路[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朱铁臻;;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A];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进 颜士平;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N];台州日报;2007年
2 记者 楼冰;浙江: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记者 楼冰;浙江走新型城市化道路[N];中国建设报;2006年
4 周咏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N];浙江日报;2006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陈甬军邋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景普秋;探索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N];光明日报;2008年
6 孔繁来;突破传统模式 构建新型城市化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7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 周天勇;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N];消费日报;2010年
8 中央党校教授 周天勇;中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N];经济参考报;2010年
9 孔庆波;探索适合区情的城市化道路[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10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周天勇;中国城市化道路急需修正[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曾宪明;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朱攀峰;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选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聂春霞;新疆城市化道路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4 孙宏;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基于农村居民迁移行为与意愿分析的城市化道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熊永兰;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暨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高宇航;中国西部城市化道路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4 李红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钟玲;四川城市化道路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春;新时期山东省城市化道路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郭阳阳;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峰峰;基于二元向三元经济结构演变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D];湖南大学;2005年
9 刘惠敏;陕西省城市化道路的选择[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10 邵琴娣;中国特色农民城市化道路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41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4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