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企业内劳动关系认定困境与解决路径
本文关键词:关联企业内劳动关系认定困境与解决路径 出处:《江海学刊》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关联企业将劳动力频繁加以流动有其经营上必要性,但也存在不少规避法律责任的行为。关联企业内劳动关系认定的难题在于如何识别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以及劳动关系确定后如何分配各方权责。在实务中,法院并没有形成一以贯之的审查模式,反而存在诸多抵牾之处。究其原因,可追溯到我国劳动法律中对于劳动关系的判断始终没有妥善处理好四大问题。关联企业内劳动关系的认定,未来应遵循各关联企业一般情况人格独立、例外人格否认的原则,同时肯定双重劳动关系的存在,以实际用工作为劳动关系的认定基础,在各方权责分配方面应重点关注使用面。
[Abstract]:It is necessary for the related enterprises to flow the labor force frequently,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actions to avoid legal responsibility. The key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in affiliated enterprises is how to identify the labor relations that are established with the laborers, and how to allocate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parties after determining the employer and labor relations. In practice, the court did not form a pattern but there are many One principle runs through it all. review, chancellery. The reas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labor relations in our country's labor law, which has not been properly dealt with in four major issues. That relationship within the enterprise labor, the future should follow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affiliated enterprise of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exception principle, affirming the existence of dual labor relations in the actual work based on labor relations identified, focus on the use of the surfa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parties.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博士后流动站;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雇主不当劳动行为认定基准与救济机制研究”(项目号:11YJC820099)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企业并购雇员权益保障法律机制研究”(项目号:12CFX08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2.5;F249.26
【正文快照】: 引言:关联企业内劳动关系图像的多角化当前公司为扩大经济活动的能力与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关联企业方式经营已成普遍,与此同时,关联企业之间劳动者的交流亦日益频繁。公司对劳动者于关联企业内交流调动,可以弹性地利用人力资源,有效地服务于公司营运策略。但现实中亦有部分公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许建宇;;“用工”法律问题初探[J];北方法学;2009年03期
2 邵芬;双重劳动关系探源及其思考[J];法学评论;2001年01期
3 黄辉;;中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实证研究[J];法学研究;2012年01期
4 郭文龙;;关联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认定[J];中国劳动;2010年11期
5 赵旭东;;法人人格否认的构成要件分析[J];人民司法;2011年17期
6 张荣芳;;论劳动关系的建立时间[J];现代法学;2012年03期
7 曹艳春;;劳动合同法确立双重劳动关系之肯定论[J];政法论丛;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南;;我国双重劳动关系之探讨[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8年08期
2 李洪跃;;浅谈双重劳动关系的性质[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年04期
3 曾婧;;论双重劳动关系的合法性[J];法制与社会;2010年04期
4 宋宗宇;陈丹;李勇;;双重劳动关系司法认定的理念与方法[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5 王雅静;;浅谈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06期
6 韩长印;何欢;;隐性破产规则的正当性分析——以公司法相关司法解释为分析对象[J];法学;2013年11期
7 徐卫;;从公司法角度看法律学科对话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提升法学教学效能的新路径[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8 韩强;;法教义学在商法上的应用——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15号为研究对象[J];北大法律评论;2014年01期
9 徐卫;;法律学科对话教学模式论纲[J];法学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10 孙光宁;;类推在指导性案例中的适用方式[J];法律方法;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照东;叶勇;;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2 曹艳春;张扬;;劳务派遣中的工伤损害赔偿责任研究[A];首届江浙沪劳动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黄彩相;李盛荣;姜婉莹;;多个用人单位因“混同用工”承担连带责任之检视——以某市劳动争议审判同类裁判为样本[A];全国法院第二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司法体制改革与民商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马福军;劳动权的税法保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周毅;论劳动权及其法制保障[D];吉林大学;2008年
3 金哲;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胡旭东;我国公司法的司法发展机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5 李挺;侵权法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6 金红梅;集体协商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林菲菲;中国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张晓明;作为宪法权利的劳动权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万宝;“设立中公司”用工行为法律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曾浩;劳动合同法中,,“用工”概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红枝;企业员工录用和解雇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郑丽娜;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朱楠楠;我国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张霓;劳务派遣中劳务派遣工的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奎;论劳动者的损害赔偿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张勤;双重劳动关系纠纷案之案例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王莉莉;论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罗婷;非标准劳动关系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少侠;;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适用[J];当代法学;2006年05期
2 郑尚元;;劳动合同签订前当事人之权利义务分析——兼谈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J];当代法学;2007年03期
3 吕琳;论“劳动者”主体界定之标准[J];法商研究;2005年03期
4 许建宇;;“有利原则”的提出及其在劳动合同法中的适用[J];法学;2006年05期
5 郜名扬;;劳动合同成立之殇——论《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成立的规定缺陷及解决办法[J];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07期
6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从法条跃入实践[J];清华法学;2007年02期
7 王全兴;黄昆;;劳动合同效力制度的突破和疑点解析[J];法学论坛;2008年02期
8 侯玲玲;王全兴;;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01期
9 雷兴虎;刘斌;;论公司法人格否认诉求主体适用范围之拓宽[J];政法学刊;2010年04期
10 朱慈蕴;论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要件[J];中国法学;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良敏;要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劳动关系[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上海建立劳动关系联席会议制度[J];工会博览;2002年10期
3 聂党生;企业劳动关系要建立三方协调机制[J];工会博览;2002年22期
4 于冠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关系本质特征与调整机制[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童兆颖;;转型时期我国劳动关系格局新特点[J];工友;2002年05期
6 石美遐;;我国“入世”后的劳动关系走向[J];内部文稿;2002年10期
7 肖振邦;;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J];内部文稿;2002年10期
8 罗家旭;对《试析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的几点看法[J];中国劳动;2003年12期
9 张剑;此案的劳动关系是否具有连续性[J];中国劳动;2003年12期
10 李俊霞,曾礼;我国劳动关系的变革与道德基础的重建[J];桂海论丛;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变迁[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李晓园;杨颖;;以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3 陈诗达;;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发展是主旋律[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4 陈诗达;;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矛盾及原因[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陈诗达;;劳资博弈走向和谐是劳动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王健;;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再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寇明婷;李录堂;;农村劳动关系初探[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军;李雪艳;;市场劳动关系演变机理[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安顺;均衡劳动关系的实现途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福生 通讯员 陈静;地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N];阿克苏日报;2007年
3 葛筠 储北平 韩冬明;潜山积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N];安庆日报;2007年
4 王亚南;以劳动关系和谐促企业经济发展[N];安阳日报;2007年
5 张亚男 马泾洋;开发区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6 司志通 孙文平 李晓君 记者 建勇;我市举行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授牌仪式[N];承德日报;2007年
7 李蕾;上海首次发布劳动关系和谐指数[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记者 杨海军 通讯员 骆天荣 韩金岭;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交流会召开[N];昌吉日报;2007年
9 寿爱华;浅谈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N];中国建材报;2007年
10 张彦宁;建设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3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景一;和谐社会视域下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何圣;上海劳动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黑启明;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张翼飞;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雪;双重劳动关系法律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赵莹;论隐蔽劳动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欧阳杰;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李洪丽;转型期我国政府的劳动关系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符以昕;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探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王颖;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唐宏伟;国有企业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郑丽娜;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赵瑞莉;论非典型劳动关系[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陈刚;河南省通信公司劳动关系改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47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4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