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能源生产消费革命
本文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与能源生产消费革命 出处:《中国工程科学》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演进与社会的发展。化石能源消费为全球带来工业文明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加剧、气候变化显著、能源贫困突出、能源安全问题凸显等负面影响。我国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国内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关系民生的重大领域环境质量恶化、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之一。开启新的能源革命,实现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等全过程的绿色低碳化,是解决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也是推动我国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基础。本文回顾了人类文明与能源革命的发展历史,从推动文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全球能源革命的总体趋势,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推动能源革命的途径与建议。
[Abstract]:Energy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human activiti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evolution. The 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 for the glob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brought great progres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bring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ignificant climate change, energy poverty prominent, energy security issues highlight the negative impact. China's coal dominated high carbon the energy structur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continued to grow rapidly, has become the domestic including atmosphere, water, soil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deterioration in major areas related to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one of the root causes of ecological imbalance. Open the new energy revolution, energy production, circulation, green low-carbon consump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is the key to solve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the problem,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foundation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energy revolu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point of promoting Starting from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global energy revolution and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the way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energy revolu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put forward.
【基金】: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研究”(2013-ZD-14)
【分类号】:F206;X24
【正文快照】: Construction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Revolution on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生态文明建设与能源生产消费革命”课题组Research Group of“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evolution on Energy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本刊网址:www.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芳;何秉宇;;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新能源开发转换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26期
2 赵彦云;周芳;张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能源平衡表的探讨[J];调研世界;2014年04期
3 张洪潮;王素芳;张凌晓;李银柱;;中国能源结构生态化的演化轨迹研究——基于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J];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05期
4 刘晓宇;韩振宇;苏艺;韩国刚;陈忱;;中国2030年不同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预测与对策研究[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4年04期
5 李晓江;尹强;张娟;张永波;桂萍;张峰;;《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与政策》研究报告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2期
6 王宜强;赵媛;邢红;;基于能源安全的辽宁省煤炭资源流动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年06期
7 李梧森;;贵州省生活用能与碳排放探究[J];安顺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8 赵立祥;王宇奇;;基于TIMES模型的客运交通低碳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9 郭亮;吴红梅;缪东玲;;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的隐含碳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10 郑卫卫;张兰怡;邱荣祖;;木质生物质加工厂选址优化[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亦鹏;基于多光谱分析的火焰温度及烟黑浓度分布检测[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芈凌云;城市居民低碳化能源消费行为及政策引导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陈俊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常征;基于能源利用的碳脉分析[D];复旦大学;2012年
5 陈成敏;高温热泵技术及系统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杨足膺;中国石油资源流动空间格局演化与形成机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薄煜;水煤浆旋风炉高温低灰燃烧试验及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李文华;新时期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9 杨峥;基于财政分权视角的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10 张国梁;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潜力与碳排放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西省1995年—2003年能源生产情况[J];江西煤炭科技;2005年01期
2 张华新;刘海莺;;能源市场化与能源安全[J];中国矿业;2008年03期
3 邓郁松;;能源发展要解决四大关键问题[J];中国石油石化;2011年02期
4 史丹;;当前我国能源经溶形势[J];党政干部文摘;2007年02期
5 ;21世纪煤炭仍是主要能源[J];煤矿开采;2000年S1期
6 吴美艳;21世纪能源与环保技术研究开发的动向及政策[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7 蔡学娣;能源:事实与数据[J];产业与环境;2001年03期
8 黄盛初;能源市场、价格与能源改革目标[J];中国煤炭;2002年01期
9 张国宝;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能源稳定供应[J];石油企业管理;2002年08期
10 王家诚;综合协调 平衡供需——“十五”期间中国能源发展设想[J];中国石油;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洪春;;福建省能源生产、消费及问题分析[A];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能源分会专刊[C];2007年
2 王谦;;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安全监测预警系统[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发展重点规划[A];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四届信息发布会专辑[C];2001年
4 范维唐;;21世纪中国能源[A];21世纪中国煤炭工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A];《电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A];《电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吴君隆;谷晓江;程进;金明亮;马燕;;贵州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贵州省软科学研究论文选编(2005-2008)[C];2009年
8 方华灿;;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会第八届年会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国能源持续战略探讨[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曾少军;;全球能源与环境现状及前景[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谭江琦;切实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生产和供应[N];四川日报;2006年
2 ;中国报业蓝海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周年庆典发言摘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记者 汤一原;国家能源局来京调研能源工作[N];北京日报;2013年
4 BP集团首席科学家 魏艾伦(Ellen D.Williams)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顾虹;资源局限性改变能源生产方式[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郭阳;我市能源生产产品实现稳步增长[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陆志明;中印联手催生泛亚能源合作新格局[N];东方早报;2005年
7 清大;“多层综合替代”解能源之急[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记者 陆彩荣;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N];光明日报;2001年
9 胡跃龙;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径创新[N];光明日报;2004年
10 ;研究部署今明两年能源工作[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雪梅;西部地区3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才炜;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外部性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张新花;中国的中亚能源策略[D];新疆大学;2009年
5 王亚栋;能源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金胤静(Kim Yoon Jung);中国和韩国的中亚能源合作与外交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关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芮雪琴;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巧;试论中国与印尼的能源合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马晋;某高新区清洁能源应用规划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夏婷;技术创新与能源回弹效应之探讨[D];暨南大学;2015年
4 谭玉华;个体为本的综合能源系统建模及仿真[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姚巧玉;基于技术进步的我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6 乐无穹;中国分行业、分区域能源回弹效应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汪玲玲;我国进口石油资源流动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侯强;乌克兰危机与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王菲;江苏省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及能源需求情景预测[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10 奥克桑娜;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601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60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