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足迹评价体系构建及核算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产业生态足迹评价体系构建及核算模型研究 出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业生态效应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业生态足迹评价体系,包括真实土地足迹、产业用地足迹、原料足迹、从业人员足迹、能源足迹、水资源足迹和废弃物足迹,根据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对各类足迹的核算模型进行了改进。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effect is analyzed. On this basi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constructed, including real land footprint, industrial land footprint and raw material footprint. The footprint of employees, energy, water and waste is improved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40)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101108001810019)
【分类号】:F224;X22
【正文快照】: 0引言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简称EF,又称“生态占用”)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于1992年提出,并由其博士生Wackemagel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量化方法[1-2]。目前,生态足迹模型被普遍应用于衡量和比较不同区域与人口的生态足迹,在产业、企业、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林楠;张伟新;姜翠玲;范晓秋;;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国华;罗乾;黄显峰;闫轲;闻昕;周健;;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10期
2 王艳;王力;;生态足迹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年03期
3 王文国;龚久平;青鹏;潘科;胡启春;;重庆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J];生态经济;2011年07期
4 曹孜;彭怀生;鲁芳;;工业碳排放状况及减排途径分析[J];生态经济;2011年09期
5 陈成忠;林振山;;生态足迹模型的争论与发展[J];生态学报;2008年12期
6 贺成龙;吴建华;刘文莉;;水泥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生态学报;2009年07期
7 谭秀娟;郑钦玉;;我国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J];生态学报;2009年07期
8 孙才志;刘玉玉;陈丽新;张蕾;;基于基尼系数和锡尔指数的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差异变化格局[J];生态学报;2010年05期
9 顾晓薇;王青;冯民;于宏民;张波;王忠鑫;;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压力[J];生态学杂志;2009年05期
10 李斌;陈东景;;饭店生态足迹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生态学杂志;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文平;;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A];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彭思涛;但文红;;基于水足迹的流域生态补偿框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曹智;闵庆文;刘某承;白艳莹;;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概念、内涵与评估模型[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马义娟;薛国珍;苏志珠;;山西省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5 岳巧丽;周宝同;曹雪梅;;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历时性分析与战略调整思路[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6 胡颖;万晨程;朱国伟;;环境经济核算的价值与实物比较分析的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瑞波;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王翠霞;农村生猪养殖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的反馈仿真及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于宏民;基于资源利用效率的中国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融资评价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6 樊华;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陕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刘建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压力总量及其产业结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8 陈江;基于多指标体系的呼和浩特平原地下水可持续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9 刘金花;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低碳土地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郑江涛;水电开发对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影响模型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天姿;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山东省沿海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孙芳玲;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艳;基于生态足迹的半干旱草原区可持续发展评价[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张田;鄂尔多斯市水生态足迹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揭秋云;海南省旅游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6 彭艳华;生态文化视野下新余城市建设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张兴梅;重庆市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8 张舜尧;生态足迹与生命同期结合法中煤炭环评中的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9 夏天凤;甘肃省森林资源生态足迹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钱坤;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D];清华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岳;中国21世纪水危机与节水[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7年02期
2 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生态学报;2001年09期
3 刘淼;胡远满;李月辉;常禹;张薇;;生态足迹方法及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伟新;生态城市建设中用地扩展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生态足迹[J];环境;2000年12期
2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3 顾晓薇;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在沈阳召开[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4 岳强,陆钟武,段会朱;生态足迹指标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4年11期
5 张颖;王万茂;;中国省(市)区生态足迹差异的实证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2004年02期
6 柴一新,郭林,祝宁;浅谈生态足迹在中国的研究进展情况[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2期
7 王景伟;王海泽;;大庆市生态足迹计量分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5年04期
8 张丽峰;;河北省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张红霞;苏勤;章锦河;王群;;1990~1999年安徽省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6年01期
10 陈秋计;刘昌华;刘文锴;;煤炭主产区的生态足迹对比分析[J];中国煤炭;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莉;沈兴菊;于兴丽;;成分法进行小区域生态足迹研究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2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逯宇铎;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定与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易理强;周寅康;金晓斌;黎一畅;;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张令;;辽宁省生态足迹与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吕红亮;林纪;许顺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李宇;艾华;齐晓明;徐琳;;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定西市生态足迹评价[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石惠春;赵俊远;;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石羊河下游民勤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2 华新;2005亚太区“生态足迹”揭盅[N];民营经济报;2006年
3 记者 刘斯文;地球不堪重负 贫富国家生态足迹差距扩大[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4 西藏大学生命科学系助教 邹俊;浅谈“生态足迹”在国内外的研究[N];西藏日报(汉);2013年
5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生态足迹测算土地利用状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7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8 张可兴;山西生态足迹全国最大[N];中国环境报;2008年
9 对话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徐中民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张可兴;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胡丽娟;碳排放、城镇化成影响中国生态足迹主因[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晋良;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6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于萌;基于生态足迹的新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璋;中国1978-2020年自然地域系统压力分析及预测[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隆杰;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优善;青岛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刘勇;天津市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动态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3 夏秀红;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志贤;基于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因子分析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梁晓梅;中日韩贸易的生态足迹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6 包萨出荣贵;牧区草地生态足迹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帅;沈阳市生态足迹定量分析评价及预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9 谢伟平;1996-2008年浙江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动态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67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67091.html